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常规护理和产后护理对母乳喂养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700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350例。此次研究乙组产妇是常规护理,研究甲组产后进行产后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以及持续时间进行总结。结果甲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χ2=137.230,P=0.000)。甲组母乳喂养产妇的母乳喂养时间大于乙组,差异显著(t=82.346,P=0.000)。结论对于产妇来说,产后护理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加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 标签: 母乳喂养 持续时间 常规护理 产后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及对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影响观察。方法收集90例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鼻胃管,观察组对患者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结果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84.44%低于观察组的97.78%,两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排气、排便时间与气液消失时间以及胃肠减压量均优于对常规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临床效果理想,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快速改善机体不适症状,确保预后效果。

  • 标签: 老年 粘连性肠梗阻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 症状缓解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与家庭功能、亲子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求助问卷》、《家庭功能评定》对84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家庭功能与亲子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负相关(r=-0.51,P<0.001),与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正相关(r=0.70,P<0.001);亲子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与专业心理求助意愿负相关(r=-0.65,P<0.001)。家庭功能既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也能通过亲子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间接影响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其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及区间估计值为0.300.13,0.44。结论亲子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专业心理求助 青少年 抑郁症 家庭功能 抑郁症状感知时间差 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其症状消失时间影响。方法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的66例支气管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实验组患儿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7天疾病控制率为90.9%,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症状消失耗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O5。结论对支气管炎患儿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单位时间内可有效缓解患儿症状

  • 标签: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lpha 1b 小儿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围绝经期是中妇女进入老年期的重要过渡阶段,也女性从性成熟期转向性机能衰退的重要阶段。多数女性的围绝经期历时数年,而期间可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其家庭和谐,故需要探索安全、有效的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干预策略,帮助女性顺利走出围绝经期。为此,文章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管理策略展开综述研究,如下。

  • 标签: 围绝经期 临床症状 管理策略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异位胰腺胃镜以及超声下胃镜的现象。通过研究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三年中所有的异位胰腺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出患病时的反应、胃部在内镜及超声下的现象。根据57位病人的资料,其中异位的位置在胃窦部的有52位患者,在胃角处有4名患者,只有一位患者患病位置在十二指肠处。而有49名患者胃镜检查时发现隆起顶部有脐样处开口。采用超声检查异位时,有50位患者的异位隆起边界不清晰,其中48名患者超声检查都是不均匀混合回声,6名患者有低回声及等回声病灶。还有6名患者异位病变处于黏膜层,47名患者病变位置为黏膜下层,2名患者病变位置为累及肌层,还有2名患者处于突破肌层。所以检查异位胰腺病例时,基本没有任何可以明显看出来的症状,只能结合胃镜检查及超声内镜才能确诊病状。

  • 标签: 胃镜检查 腔内超声检查 异位胰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2—9月期间在广州新海医院就诊的无胸痛症状AMI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室和后壁导联,每位患者3小时做1次心电图,共做3次。结果100例患者中具有典型AMI改变63例,改变不典型的37例,Q波异常40例,ST-T改变67例,T波改变56例,R波异常34例。100例患者中有2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前侧壁心肌梗死、22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18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7例心内膜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论对无胸痛症状的AMI患者必须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无胸痛症状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卧床24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卧床12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6%,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缩短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卧床时间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影响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因素,尽可能及早消除可干预因素。并早期进行心理治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定中风后抑郁,用CES-D抑郁量表进行调查,选择了脑卒中引起偏瘫的特殊人群384名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偏瘫病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并观察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病因、病情、病前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对178名发生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诺丁汉健康问卷(NHP),了解病人的生活质量,并进行随机分组,89名为心理治疗组,89名为常规治疗组。结果384例中风患者中178例有抑郁状态,发生率为46.34%,其发生与年龄、病程、病情、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发现心理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年龄大、病情重、病程长、性格内向、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与家人不和的中风患者,抑郁发生率高。尽早有效治疗,减轻病情,动员社会及家人关心中风患者可减少抑郁的发生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抑郁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抑郁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病房内患者咯血症状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病房内出现咯血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和研究组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后,研究组患者共治愈19例(41.30%),显效14例(30.43%),有效10例(21.73%),总有效率为93.46%,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88%,研究组显著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房内咯血患者的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活动性出血,减轻患者的咯血症状,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出现窒息等并发症的几率降低,临床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进行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的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咯血症状 临床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对比白内障手术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8例病患(共98只眼),同时基于手术时间进行分组,包含术前组、术后一周组与术后1个月组,各组均为98例病患不同时期的调查资料,以上调查资料主要不同手术时间98例病患的泪膜破裂周期情况,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性。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泪膜破裂周期对比方面,其中术后1个月组的泪膜破裂周期要显著少于术后一周组与术前组,三组数据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关系,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膜破裂周期会因为白内障手术而受到影响,而且普遍病患在手术后泪膜破裂周期出现显著减少,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泪膜破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帕汤治疗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美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镇帕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消化系统症状积分以及精神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帕汤治疗帕金森非运动症状效果理想,不仅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帕金森 非运动症状 镇帕汤
  • 简介:摘要中风后遗失语症状是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以听力、会话、阅读等功能障碍为主。失语症患者丧失正常言语交流后,可导致生活质量、社会交往等遭受重大打击。中医将中风后遗失语症状称作“风懿”“不语”等,并在中医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中风 失语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失眠患者给予针灸疗法对失眠症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给予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再给针灸疗法的观察组各34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3.10.2)低于对照组(7.60.3),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症改善失眠症状作用显著,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失眠症 针灸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症状以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烧伤后瘢痕增生情况等,采取Logistic回顾分析烧伤后需要药物干预的瘢痕瘙痒以及瘢痕疼痛等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需要药物干预的瘢痕瘙痒45例,吸烟以及瘢痕柔软为危险因素;需要药物干预的瘢痕疼痛41例,年龄、瘢痕硬度以及BMI为危险因素。结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相关症状为瘙痒以及疼痛,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以及吸烟等,后续治疗中需要注意避免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烧伤 增生性瘢痕 吸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跨度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用药治疗,实验组则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1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对照组则在疾病恢复期(>2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从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时间康复治疗后,其实验组患者在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早期1周内及时实施康复技术,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尽早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明显降低致残率具有显著疗效,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塞 时间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中年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对血压、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体检中检出的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者324例和血尿酸正常者324例作为究对象,比较两组在不同血压、血糖水平的比率。结果在血糖方面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水平比率(28.09%)(空腹血糖>6.1mmol/l)高于血尿酸水平的比率(17.59%),其正常血糖水平(70.37%)显著低于正常血尿酸组(80.25%);在血压方面,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比率(37.96%)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高于血尿酸水平的比率(16.04%),其正常血压水平(41.05%)显著低于正常血尿酸组(58.02%),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两组在其他血糖、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显著血尿酸正常者。

  • 标签: 青中年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血压 血糖 糖尿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科室收治的5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0%;观察组患者的BEHAVE-AD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10.0%,两组差异不显著。结论采取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且安全系数高。

  • 标签: 老年痴呆 喹硫平 利培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共170份血液标本,应用一次性真空采集管,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5ml,将采血时间进行记录。结果标本放置4h、8h、12h、24h指标与标本放置1h相比较,各个指标存在一定差距,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生化检验结果准确度越低,所以,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人员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 标签: 放置时间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