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英国《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美国研究人员用金纳米颗粒运载“基因剪刀”,修改实验鼠脑部的一个自闭症相关基因,成功减少了实验鼠的刻板重复行为。

  • 标签: 相关基因 自闭症 剪刀 症状 减轻 生物医学工程
  • 简介:药物是人们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利器,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即合理的原则使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体内环境、身体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时间节律性,如激素的分泌水平、血压的高低、体温的变化等。此外,某些疾病的发病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如哮喘经常在夜间或凌晨发病或加重,心绞痛的发作则多在上午等。人体功能的改变与疾病发生的节律性,会对药物的药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换言之,同一种药物,同一厂家,同一剂量,

  • 标签: 心血管药物 最佳服用时间 时间节律性 疾病发生 发病时间 体内环境
  • 作者: 崔媛李童童万立惠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11-21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的保存时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8年6月期间9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集90份静脉血,且均进行EDTA-K2抗凝处理,标本放置的室温为17-26℃,在0min、15min、2h、4h、6h、8h重复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每个时间点的检查结果。结果不同时间点的MPV(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静脉血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除了对MVP有影响外,其余血常规检查项目的检查结果均不受影响。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宣武医院门诊处方中帕金森病合并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用药趋势,为帕金森患者多重用药管理及风险防范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4—5月于北京宣武医院门诊神经科就诊的1443例帕金森病确诊患者的处方,随机抽取721份,分别统计帕金森病患者与帕金森病合并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诊断、用药种类及频率。从审方药师的角度分析合并用药处方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合理性。结果191例患者处方中具有帕金森病合并非运动性症状的相关诊断,主要包括焦虑/失眠(38.7%),抑郁/神经症(37.6%)等。59例患者(30.8%)处方用药至少包括1种或多种安定类药物,98例患者(51.3%)处方中开具了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多数处方的药物应用合理,仍有部分处方中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或用药风险。结论帕金森病合并非运动症状患者普遍存在多重用药,该人群的药物治疗管理需要通过神经科医师、审方药师和临床药师团队的共同努力,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多重用药
  •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以及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进行硬膜膜外阻滞无痛分娩的152例产妇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152名行普通分娩方式的产妇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将无痛分娩的产妇定义为阻滞组,将正常分娩方式的产妇定义为普通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调阅阻滞组产程受硬膜外麻醉的影响效果,同时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了解持续性的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方式对产程以及新生儿健康的影响。结果阻滞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普通组产妇,组间疼痛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阻滞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长显著长于普通组,组间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在分娩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疼痛,第一产程时间缩短,可以有效降低刨宫产比例,且不会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无痛分娩 产程 影响
  • 简介:目的减少新入院患者首次静脉用药等待时间及其焦虑。方法以"提高患者用药及时率,减少用药等待时间"为宗旨,于2017年1月至5月,运用品管圈的方法、步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计划、分析、实施和确认。结果经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新入院患者平均用药等待时间从75min降至49min。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首次用药等待时间,提高药物治疗及时率。

  • 标签: 静脉用药 及时率 品管圈 药房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选择9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对比两组成效。结果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可减少机械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值得展开更为深入的应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持续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后,消化道系统症状的变化及其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为我科在2017年1月至12月所接诊)患者均分为两组,各35人。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另一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观察并比较消化系统症状及睡眠情况的组间差异。结果在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消化道系统症状改善情况更佳,且睡眠质量更好,与对照组对比P

  • 标签: 护理干预 功能性消化不良 睡眠质量
  • 简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发育和环境等多因素促发的复杂性精神疾病[1],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有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缺陷症状、情感症状及攻击和敌意5个维度症状群。阴性症状能较好地预测患者的长期结局及心理社会功能,患者有时在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之前阴性症状可能就已经持续发展了,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预后不良[2]。与阳性症状相比,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仍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与预后是精神医学学科研究的重点[3]。为进一步探讨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奥氮平为对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 标签: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临床治疗 氨磺必利 奥氮平 精神分裂症患者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尿道角(PUA)角度对α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夜尿症状效果的影响。方法100例BPH患者,根据PUA角度将其分为A组(PUA<35°)和B组(PUA≥35°),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国际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PSS、PUA、Qma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的P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夜尿改善44例,无效6例,夜尿改善率为88.0%;B组患者夜尿改善36例,无效14例,夜尿改善率为72.0%,两组夜尿改善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其中1例急性尿潴留,1例转外科手术;而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其中5例急性尿潴留,3例转外科手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PUA程度越大(≥35°),α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就越差,夜尿症改善率越低,可以将PUA程度<35°作为评估患者选择α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Α受体阻滞剂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尿道角角度 夜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危急值管理中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法改进检验科的危急值管理能力。方法通过对检验科危急值管理现状的调查,采集之前危急值的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PDCA循环方法的应用,重新制定合理的检验科危急值的管理办法。结果应用PDCA循环方法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后,检验科医护人员的危急值报告率明显提升,从之前的70.12%提高到99.56%(p

  • 标签: 危急值 PDCA循环 管理能力 策略
  • 作者: 王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11-21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视为调查对象,以任意编号的模式纳入常规组与改进组(n=39)。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改进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改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率为79.49%,改进组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44%,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适合于临床推广。
  • 简介:目的分析内分泌科护理中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110例患者进行观察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5%,其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15.38%(P<0.05)。结论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应用于内分泌科护理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内分泌科 持续改进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效果。方法本文观察对象为200例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将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常规组行CVVHDF(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研究组行CVVH(静脉血液滤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肌酐、排尿量、血尿素氮、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无论是CVVH还是CVVHDF,对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相较于CVVHDF而言,CVVH能够有效清除大分子溶质,恢复患者肾功能。

  • 标签: 持续血液滤过 脓毒血症 急性肾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子宫脱垂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子宫脱垂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情稳定后7-21d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2-7d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BI及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脑出血 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hip首次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hip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脑卒中 治疗时间窗 凋亡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9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诊治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19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初剂量为5~10mg/(kg·d),然后每周增加剂量5~10mg/(kg·d),持续增加到剂量为20~30mg/(kg·d)后进行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氮平6mg治疗,1次/d。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和88.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与对照组(6.3%)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能提高治疗效果,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奥氮平 丙戊酸钠 难治性癫痫 持续状态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