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画派,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将画派定义分为广、狭二类,狭义为“在某个画家群体中,有着共同的师长和领袖,其绘画风格代代相传,当时就自称或被时人称作‘某某画派’,此类画派多以地名冠之,如明代的‘浙派’、‘松江派’,清代的‘海派’,近代的‘岭南派’等等。一般说来……狭义的概念较多地应用在明代以来的画派中”。(《试论清初“龚派”的存在》)狭义“画派”因地命名,阐明了画派自身的地缘性征;又且当时已有,非如广义“画派”后人追加,更证实了主要基于地域因素而形成画派的客观性、合理性。

  • 标签: 画派 地域文化 故宫博物院 绘画风格 地域因素 狭义
  • 简介: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研究叙事时序问题时指出:“提前:或时间上的预叙,至少在西方叙述传统中显然要比相反的方法少见得多……小说(广义而言,其重心不如说在19世纪)‘古典’构思所特有的对叙述悬念的关心很难适应这种做法,同样也难以适应叙述者传统的虚构,他应当看上去好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现故事。因此,在巴尔扎克或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预叙极为少见……”①以色列叙事学家里门一凯南也指出:“用得较少的——其理由显而易见

  • 标签: 中国叙事传统 预叙 流变 叙述者 叙事时序 19世纪
  • 简介:知青运动是史上空前绝后的社会现象,在神州大地上绵延十余年,涉及当时中国城镇半数以上的家庭,彻底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黑龙江是知青大省,在这场运动中成为知青的最典型接收安置地,除省内知青外还有大量的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的知青来到黑龙江屯垦戍边,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知青达193.69万名。这其中也有不少喜欢画画,多年后成为享誉全国的油画家和美术界的佼佼者,抒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省的油画辉煌史。

  • 标签: 知青运动 黑龙江省 油画创作 六七十年代 特质 社会现象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反思和寻根思潮在文化传播领域的风起云涌,为中国导演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景观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提供了理论背景,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1984年执导了具有人性思索意味的《人生》,全片在黄土高原传统的婚礼仪式的点染和悠扬高亢、细腻醇厚的陕北风味信天游的伴奏下,透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内心诉求。三年后,吴天明再创力作《老井》,

  • 标签: 民俗文化 传播效应 电影 第四代导演 社会转型时期 80年代
  • 简介:契丹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民族,最初曾受鲜卑宇文部统治。东晋时,宇文部为慕容部所破,部落分散,遂开始形成新的部落集团——契丹,并正式见于史册。最初契丹只不过是北方诸游牧部族中较弱的一部,唐初始形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并与唐建立了臣属关系。公元九世纪中叶,契丹形成了遥辇氏部落联盟,直至阿保机取代遥辇氏钦德可汗建立契丹政权。

  • 标签: 契丹族 女政治家 部落联盟 评价 考证 北方地区
  • 简介:王士稹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神韵诗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自述学诗有三段经历①,俞兆晟《渔洋诗话序》也称其“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②,洵如学者的总结:渔洋“游弋于宗唐、宗宋之间而又归于盛唐”③。“渔洋一生的诗歌崇尚在唐诗,从《神韵集》的初倡,到《唐贤三昧集》的成熟,直至《唐人绝句选》的归结,自然形成了一条贯串他一生的崇唐线索。”④甚至谈及《阮亭古诗选》,也多以其五古来旁证“神韵”诗学。言渔洋,必“神韵”;言“神韵”,俱论选本。在神韵诗说流被之下,王士稹中岁折宋的转变便有所遮隐,甚至是忽视。

  • 标签: 王士稹 诗选 “神韵” 编撰 渔洋 宗唐
  • 简介:虽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但印度古代并未孕育出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殖民时期,印度与西方的文化互动促进了印度的语际翻译和翻译研究。后殖民时期,特别是近30年来,印度的翻译研究更是成为机制化的学术活动。印度学者对印度翻译传统以及翻译的社会功能、翻译策略、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印度学者具有强烈后殖民色彩的文化翻译论、印度语言文学的内部互译研究、符际翻译研究等均有特色,有的还走在了世界前沿。印度学者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中国学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印度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内部互译 符际翻译
  • 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两本巨著均对工艺美术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无论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还是"造型艺术之一"都能说明其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工艺都可以归为艺术的范畴,只有对基础物质进行艺术性加工才能将其升级为工艺美术。所以,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必须要建立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各类器用上。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元明工艺美术图案、色彩造型的流变展开深入研究,意在突显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的审美观和艺术底蕴。

  • 标签: 元明时期 工艺美术作品 图案 色彩 造型的流变
  • 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辩证法 历史主义 认识论
  • 简介:一、盗墓类小说概念及从中学生群体研究的意义盗墓类小说是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由纸媒正式出版的以盗墓为题材的具有惊悚、怪诞、玄幻风格的小说作品,代表作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盗墓类网络小说的研究力度还不大,可借鉴的资料较少,目前能够查到的文献有范鹏的《盗墓文学作品兴起的原因问题现状分析》、朱婉莹的《论新世纪盗墓文学》。前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原因,从好奇心理、寻宝心理和从众心理讨论了盗墓类小说与传统文化复兴趋势之间的关系。后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社会因素,指出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是其生产的动力。二人的研究也都涉及了盗墓类小说的缺点,如结构混乱、整体水平不高等。类似文献还包括陶东风的《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和马善梅的秽盗墓文学”兴起之源探索》等。

  • 标签: 小说作品 中学生 盗墓 阅读策略 现象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