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选译了有关法律及法律工作者箴言与谑。大部分译自J·R史密斯《律师引言》,少部分译自E·G泰格《消遣中得知法律》、《适合法学工作者名言集锦》。

  • 标签: 谑语 箴言 律师 法律工作者 英国 分译
  • 简介:听说你们在地震中不仅奋力自救,还救助他人,表现得都很勇敢。我还要衷心感谢精心照顾你们老师和叔叔、阿姨们。地震毁掉了同学们校舍,今天你们只能在临时校舍上课,但党和政府一定会为你们建设更好校园。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4月18日在玉树州孤儿学校九年级板房教室说。

  • 标签: 胡锦涛总书记 党和政府 九年级 玉树州 地震 校舍
  • 简介:如果不当官,别人就看不起你。会认可,这甚至比有形资源更可怕。者院士参加,似乎就显得不权威了。如果你是领导,就具有了无形资源和社就连项目申报和评审,如果没有领导或——《人民日报》文章称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日益泛滥

  • 标签: 《人民日报》 官本位思想 有形资源 项目申报 无形资源 科技界
  • 简介:一、问题提出“法系”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这个问题其实存在歧义,一种理解可能会试图去爬梳中西法律家著作和学说,以期得出谁最先提出“法系”这个概念或者理论;而另一种理解则会指向于“法系”汉字最早提出者,使问题得到圆满回答。当然,由于世界上文化差异,法律也是文化一种,不同文化孕育下法律交流,对于概念和术语翻译不可能做到切合原意,所以也会出现同一个汉字对应不同外文释义,这就会造成不同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不同认定,笔者将会对这一现象中两种理解或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下文将从“法系”理论学术史反思,试图论证穗积陈重最先提出“法系”理论。

  • 标签: 法系 跨语际 法律家 概念 文化 学术史
  • 简介:是信息科学中术语,指可预知信息。语言学引进赘这一概念,特指语言接受者提前预知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赘现象,使原文和译文达到动态对等?本文从语法结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三个不同层面阐明了增加和减少赘度是寻求翻译动态对等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翻译 赘语 动态对等 原语 译语
  • 简介:在犯罪场中研究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通过预防被害来控制犯罪,无疑是预防犯罪一条有益路径。在对传统犯罪场理论批判基础上,对犯罪场进行重构,主张建立以犯罪人和被害人双向互动为中心犯罪场,并用系统论方法分析犯罪场中基本要素,探讨犯罪场中各子系统内部运动规律和各子系统相互间运动规律,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在犯罪场中预防被害建议。

  • 标签: 犯罪场 重构 运动规律 被害预防
  • 简介:刑法分则条文以及司法解释中出现多处“明知”,此处“明知”含义有别于总则中故意犯罪规范中“明知”。学界对“明知”、“确知”、“实知”与“应知”含义存在认识上分歧,且难以辨析,致使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明知”标准不一,认定方法各异。文章从规范分析入手,结合语义分析方法,阐释“明知”认定,首先应当以证据证明、发现行为人主观心态为主;其次完善刑事法规范,对“明知”认识程度进行分级,体系化“明知”认识内容,从而解决变更待证事实这一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限制刑事推定适用。

  • 标签: 明知 刑事推定 应知 变更待证事实
  • 简介:法律职业化与司法现代化,同为现代性理论语境两个紧密关联法律历史实践范畴,均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特定现象,现代性理论是两者共同理论语境,法制现代化运动是两者社会历史实践背景。对于两者关系之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把握,极有必要从对现代性概念这一理论范畴和法制现代化概念这一实践范畴进行简约阐释路径入手。

  • 标签: 法制现代化 法律职业化 司法现代化 背景 历史实践 理论范畴
  • 简介:现代宪政主义愈来愈注重通过对国家权力限制以及对个体权利尊重来保护弱势。宪政精神充分实现是所有法治国家理想,而宪政状况变化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反应最为直观和敏锐。因此,以现代宪政价值诉求考察刑事司法理念成了研究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刑事司法理念发展趋势必然呈现出限权、追求程序独立价值、彰显人权等态势。

  • 标签: 宪政 刑事司法 人权
  • 简介:一、法定主义中国语境(一)物权法定原则普适性物权法定原则当属我国民法学界公认物权法(基本)原则之一。实际上,该原则可能是一项具有广泛普适性财产法原则,正如英国比较法学家卢丹(BernardRudden)所指出:“在我所熟悉自罗马法以来所有非封建制度中,一般来说模式是相似的,只有不超过十二种财产权形式。”

  • 标签: 物权法定原则 中国语境 法定主义 封建制度 产权形式 普适性
  • 简介:詹姆逊"民族寓言"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以此连接民族—国家生活实践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民族寓言"在第一和第三世界境遇不同,个人文化产品包含意义是不同:第一世界与公共分离,而第三世界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公共分离。与此同时,把詹姆逊"文化革命"概念和"属下性"相联系,可见出后殖民"文化身份"概念局限。

  • 标签: 詹姆逊 民族的寓言 “文化革命” 全球化
  • 简介:民法思维方法是我国民法学研究从价值宣示到价值实现重心转变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问题。作为典型民法思维方法,请求权方法结合了民法运用诸多要素,是典型"根据法律思考";我国民法为请求权方法运用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民法制度体系性和科学化,法学教育中思维能力培养,法官在案件审理中自觉运用,是请求权方法在我国得以充分展开基本路径,而这些,对于法治意义十分重大。

  • 标签: 请求权方法 请求权基础 请求权体系
  • 简介:改革与法治关系非常复杂,从理论上说二者是能够一致。法治及其保障制度需要改革.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比如司法公正就需要全面的司法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法律是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改革措施都会促进法治完善。因此本文关注重点就在于何种性质改革能够通向一种中国语境新型法治建立。本文不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所有问题进行法律层面上详细说明,而只是对其中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框架性论述。下文首先区分了法治双重内涵及其相关改革着力点,并重点就权力法治管控进行论述,即哪些权力才应当关进制度笼子里。

  • 标签: 司法改革 法治思维 中国语境 保障制度 司法公正 国家治理
  • 简介:刑事和解注重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平衡、被害人和犯罪人权益平衡,是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理念在刑事司法领域体现。它所折射出来现代性民主和法制内涵具有普适性价值,但也存在着天生制度隐忧。理性对待刑事和解制度,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刑事和解制度应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

  • 标签: 刑事和解 价值 可行性 制度构建
  • 简介: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实行和法治国家建设均呼唤财政立宪主义理念落实,其中对国家税收权制约是核心。为此,不仅需要从宪法意义上对"税收"内涵进行解读,展现其中蕴涵宪政主义精神;而且需要从征税权行使、税收收入使用、纳税人权利保护、征税权合理划分等制度上进行建设和完善,方能在通过财政立宪推进中国宪政进程方面见到实效。

  • 标签: 宪政 财政 税收 权利
  • 简介:从费希特尤其是从黑格尔开始,基于对自由理解“承认”理论成为与权利关系紧密东西.立足于承认理论,霍耐特和弗雷泽“正义vs.身份”之争偏离了黑格尔意义上对自由认知,而我们可以借助“为承认规范而斗争”新范式,在法治国预设下找回对权利正确理解.“承认规范”因其与自由关系,可以为“承认与再分配之争”提供评判标准,为“正义vs.身份”模式转向提供构建基准,为权利领域边际提供标示.这对于正处于法治建设攻坚阶段的当下中国,从理论依据和制度建设两个维度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承认 承认规范 正义 身份 自由 权利
  • 简介:"讨论"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语词。八二宪法经常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一部宪法,也部分地因为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缘由:宪法草案经过了一个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讨论"过程。①在事实上,"讨论"已经成了中国不成文宪法程序,而这个程序也是证明宪法本身正当性或民主性重要根据。

  • 标签: 中国语境 政治意涵 “讨论” 宪法草案 宪法程序 政治生活
  • 简介:对我而言,研究中国传统法最主要问题是寻得一个恰当立场。中国人从未清楚表达或详细解释他们法律原则,而中国传统法制与我们习惯大相径庭,以至于不能单纯地从西方法术语出发来理解中国传统法。然而,既然中国传统法制是一套以法典为核心复杂体系,那么一定存在某种途径可以对其进行研究。[1]本文展现了作者探寻研究途径努力,通过对《大清律例》内在分析,探寻了从中国人视角研究中国法律原则可能性。本文仅是这类分析第一步:对法典中关于“贼盗”(在英语中可翻译为theft)研究。

  • 标签: 《大清律例》 传统法制 法律原则 中国人 西方法 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