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越是遥不可及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
  • 简介:本着我们先有主张然后展开论证这基本点,说理-论证般性质得以澄清。说理-论证主要目标通过对事物之所以然探究使各种知识和道理得以贯通。在澄清过程中,平常对于说理-论证之性质错误看法得以揭示。说理-论证不等同于没有先见推论,它不只是让他人转变看法,也不定要达成共识。

  • 标签: 说理-论证 看法、信念 推论 理解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建构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传统真之符合论面,临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并将语言性事实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二位。在哲学史上,这符合论和种等同论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真”理论之中。

  • 标签: 符合论 等同论 实在论 语言性事实
  • 简介: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审度 辩护 解构 文化科学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与英语和法语science不同,德语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运用。作为科学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哲学方法。

  • 标签: 大科学 中间科学 小科学 人学 逻辑和历史一致
  • 简介:《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格。其独特品格基于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被理解状态",其本身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兵三位思想者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卓越努力,它是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思想清流。

  • 标签: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证言.以及如何在位或更多相对立专家中确定哪位专家证言最可信个迫切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观点和批评另方观点专家所提供论证;(2)某方得到了其他般认定专家认同;(3)对专家们专长“元专家”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正式证书反映出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利益和偏见证据;(5)专家们过去“记录”证据。关于这些问题讨论,对“应用”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能力:什么类型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信任之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在古代丛林里,吃茶与禅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味",就是最好表示。不过严格说来,吃茶只是引发禅机媒介或工具,而非禅机本身。由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引出杨岐方会禅师"且坐吃茶"机缘,并借用南泉普愿"泼残茶"机锋,说明佛法体悟之道,在于生活日用,要善于把握其中"火候",届时灵光闪,打破漆桶,进入圣流,否则,就会错失机缘。借辨析"文殊与无著吃茶"典故指出吃茶作用,只在提起个话头,倘若行者毫不犹豫,直下承担,即为法门龙象。要不然,只会在佛法外围兜圈子,无所获。这是宗门里常见现象,古来如此。

  • 标签: 吃茶 禅机 杨岐 普愿 洞山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马克思哲学便是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现代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种不同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方还原或归结为另方,但它们之间互为关联。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克服提供了个基础性参照。理论认识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客观知识,哲学认识人们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摘要: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持守着自身特质“本体”。经过进论证,自我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框架内加以解决“寂静意识”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体验以及伴随性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 标签: 胡塞尔 耿宁 自我 广延 原对象 “寂静意识”
  • 简介:评论刘椿教授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内涵和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其他问题。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内涵 外延 评价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个命题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物质构成作为种新哲学范畴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先驱人物,他们在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紧张,他们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规则合理使用并无规则可循。——康德没有种哲学意义上家园之感能够自我强加。——(拟)海德格尔自从1988年那个如哲学"成年礼"般夏日离开长春,我只在2007年,也就是阔别19年之后那个夏天,因为"公务"之需回到北国春城,回到我梦中母校。记得当晚我就撇下同事,独自到了理化楼和鸣放宫"凭吊",并在深夜从东中华路搭出租到当年斯大林大街和斯大林广场还有长春火车站转悠圈。

  • 标签: 斯大林大街 中华路 北国春城 成年礼 高清海 景林
  • 简介:世人常怨当今国人不出哲学家,但殊不知,不是世上真无哲人,而是缺乏报道哲人之媒介。媒体眼光总是聚焦于演员明星、有权有钱所谓成功人士,而真正哲人常常唯有学识与思想,在普遍地以"娱乐至死"手段赢利媒体界谁还能对个真正学者学识和思想感兴趣呢?!不过,不久前与我们永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梁存秀(笔名:梁志学)先生,微信和报纸对他不幸离世,却出人意料地做了大幅报道和追悼。

  • 标签: 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治学 人生 怀念 自由
  • 简介:、争辩背景与阵势任何发展都无疑是运动中态势,而哲学活动又总是在疑虑和思辨状态下完成。既然哲学发展动态思辨过程,那么这样思辨就必然包涵着和裹携着激烈批评和尖锐争锋.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哲学发展往往体现在或者说依赖于哲坛上批评与争辩。可喜,近年来中国哲坛上批评争辩风气正逐渐兴起。

  • 标签: 哲学发展 争辩 中国 问题域 哲学活动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