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值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值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延迟强化(CMR-LGE)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6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接受治疗的56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CMR-LGE技术及实验室指标检查,记录心肌纤维化标志物,如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等,并记录LGE强化部分总积分,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前LGE强化部分积分与心肌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PⅢNP、PCⅢ、透明质酸水平及LGE强化部分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PⅢNP、PCⅢ、透明质酸水平与LGE强化部分总积分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应用CMR-LGE技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LGE情况,可以评价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延迟强化 心肌纤维化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Ⅲ型前胶原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的有两次分娩史的经产妇(二孩产妇)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 357例二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依据不同分娩方式组合下两次分娩间隔时间与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曲线拟合,求得分娩间隔时间-肌力的函数方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最大曲线下面积和相对误差率验证函数方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57例产妇,以两次分娩方式分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共589例;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共480例;剖宫产-剖宫产组,共1 273例;剖宫产-阴道分娩组,共15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为二次曲线,取Ⅰ类肌纤维肌力>35 μV、Ⅱ类肌纤维肌力>40 μV时适合的分娩间隔时间: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为6~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为5~10年,剖宫产-剖宫产组为1~11年;其中二次曲线达到峰值的年份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7~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7~8年,剖宫产-剖宫产组6年。各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曲线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均>0.6(P均<0.05),相对误差率平均为4.909%。结论二孩产妇盆底功能随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先升高再下降,呈二次曲线形态,出于保护盆底功能的角度考虑,二孩产妇的分娩间隔时间取6~8年为宜。

  • 标签: 生育间隔 盆底疾病 危险因素 接生,产科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1例因自幼双眼上睑抬起困难伴眼球运动受限患者就诊。检查发现双眼上睑下垂,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受限。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基因检测出1个致病基因突变位点KIF21A-ex20 c.2821C>T(p.Arg941Trp),为杂合错义突变。

  • 标签: 眼肌麻痹 纤维化 驱动蛋白 突变 系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治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收治的1例复发腹腔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系统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ALK-TKI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IMT患者为27岁女性,术后2个月复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口服克唑替尼1个月后病情缓解,29个月后达完全缓解(CR)。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2岁(0~61岁),32例(78.0%)多器官受累,均复发或转移。ALK突变38例,TFG-ROS1融合基因阳性3例;ALK-TKI一线治疗中34例应用克唑替尼,中位耐药时间8个月(2~48个月)。ALK-TKI总临床获益率为85.3%(29/34),20例CR,中位首次CR时间11个月(4~36个月),CR患者中位用药时间19.5个月(2~60个月)。初治行手术和(或)放化疗的2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个月(1~45个月);进展后均行ALK-TKI治疗,中位PFS时间为14个月(3~62个月)。结论IMT是具有复发转移特性的真性肿瘤,ALK-TKI与手术、放化疗合理联用可改善IMT患者预后。

  • 标签: 肿瘤,肌组织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克唑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预测终末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术的终末期HF患者102例。心脏移植术前行超声检查,获取患者常规右室功能参数: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做功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Tricuspid s′);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技术获取2D-RVFWLS;应用3D-STE获取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SDV)、右室心博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3D-RVFWLS。心脏移植术后获取右室心肌组织,行Masson′s染色定量右室MF,根据组织学MF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三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对各超声参数与右室MF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轻度组、中度组相比,重度组3D-RVFWLS、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显著减低(均P<0.05)。右室MF与3D-RVFWLS呈强相关(r=-0.71, P<0.01),与2D-RVFWLS呈中等相关(r=-0.53,P<0.01),与RVFAC、TAPSE、RVEF、Tricuspid s′、RVSV呈弱相关(r=-0.47、-0.44、-0.35、-0.29、-0.38,均P<0.01)。相比于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3D-RVFWLS与右室MF相关性最好(r=-0.71对r=-0.29~-0.53,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3D-RVFWLS与右室MF独立相关(β=1.554,P<0.01,校正R2=0.539)。结论3D-RVFWLS可为临床检测终末期HF患者右室MF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应变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室功能,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总结骨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病部位、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骨质密度、病变区的MR信号特点及周围侵袭性特点。结果13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为2~52岁,中位年龄27岁。本组13例的发病部位是长骨8例,髂骨3例,椎体及跟骨各1例。长骨常见于干骺端,可累及骨干及骨端。丝瓜瓤型6例,溶骨型3例,混合型3例,骨旁型1例。病变区内的CT值30~60 Hu(6例CT值大于45 Hu)。具有MRI检查的8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或高信号,其内可见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域;3例病变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13例DFB中9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结论骨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具有侵袭性,以丝瓜瓤型多见,病变区存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纤维瘤 结缔组织增生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对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BMPs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患者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4、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的表达。结果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患者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4、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均有表达,但在青年组与成人组之间、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其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4、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的表达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年龄 性别
  • 简介: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成像与细胞外容积(ECV)在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检查的63例DCM患者作为DCM,另选取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T1Mapping成像与延迟钆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I)、每搏输出量、心率变化.根据DCM组患者是否出现延迟强化(LGE)分为LGE组与非LGE组,分别比较DCM组和对照组、LGE组和非LGE组的增强前T1值、增强后5min、15min、30min的T1值、细胞外容积(ECV)值.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增强前TI、ΔTI、ECV区分DCM组与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TI、ΔTI、ECV的诊断效能.结果DCM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EDV、LVEDI均高于对照组,LVEF、每博输出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15min、30minT1值、ECV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中LGE组43例,非LGE组19例,LGE组增强前T1、增强后5minT、15min、30minT1、ECV均高于非L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区分DCM组和对照组,ECV的AUC值高于ΔTI和增强前T1.增强前TI、ΔTI、ECV区分两组的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V敏感度、准确率高于增强前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TI和ECV敏感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磁共振T1Mapping和ECV技术在评估均DCM心肌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T1Mapping 细胞外容积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心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MI),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组(ATV),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n=10。阿托伐他汀组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灌胃,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每天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溶液灌胃。应用real-timePCR法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ERK1/2、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p-ERK1/2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p-ERK1/2表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中p-ERK1/2表达有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纤维化 心肌 降血脂药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烧(创)伤愈合后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往往影响患者的功能和外形,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已知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的过多增殖以及胶原的过多分泌有关,本实验观察了中药制剂复方消疤口服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旨在为临床防治瘢痕增生提供实验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10例标本均取自手术患者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6~42岁,瘢痕形成时间为烧伤后8个月到3年。瘢痕凸出于皮肤表面,发红,痒、痛症状明显,术后标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患者无结缔组织疾病或可能影响结缔组织代谢的疾病,无心、肺、肝、肾等慢性疾病,3个月内未使用过类固醇激素、青霉胺、抗肿瘤药物等,未接受过放射线治疗。2.主要药品、试剂:复方消疤口服液(武卫药制证字第047号)的主要成分为石斑草、川芎、乳香、丹参、红花、全蝎。DMEM低糖型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粗制Ⅰ型胶原酶、离解蛋白DispaseⅡ、MTT、DMSO、Hoechst33342、PI、NEM、Ⅶ型胶原酶、POP、POPOP、tritonX100等均为美国Sigma公司...

  • 标签: 口服液抑制 增生性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模式识别受体(nucleotide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2,NOD2)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18只,永久性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yocardialinfarction,MI)组、NOD2激动剂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组(MI+MDP)及假手术组(Sham),其中MI+MDP组在造模前30min给予小鼠腹腔注射MDP(100μg/只),MI组及Sham组均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一周后取材,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纤维化的程度,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RT-PCR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1,MCP-1)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心肌梗死组比较,NOD2激动剂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IL-6和MCP-1表达水平增加,NF-κB/p65的表达增加,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结论NOD2可能通过激活NF-κB/p65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

  • 标签: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 心肌梗死 炎症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设计切除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病灶范围、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以保护视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额眶部稳定期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设计切除病灶范围,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对额眶部骨纤维组织进行保留外形的次全切除、按设计模型立体额眶部开窗,同时对视神经管内段和球内段进行术中减压,保留额眶带的外形重塑。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测量突眼度、患侧额部前凸点左右差值、患侧额部外侧点左右差值、眶额点左右差值、患侧视力,检查眼底情况,并对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左右差值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2.5岁。7例患者均获6~39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术后6个月,两侧眼球突度的差异变化,由术前平均(6.7±1.6) mm,改善至(2.9±1.1)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额部前凸点左右差值从术前(18.1±3.4) mm,改善到术后即刻(3.1±3.5) mm(P=0.001)、术后6个月(4.0±3.6) mm(P=0.001);额部外侧点左右差值从术前(21.4±4.1) mm,改善到术后即刻(1.8±1.9) mm(P<0.001)、术后6个月(2.5±2.1) mm(P<0.001);眶额点左右差值从术前(12.2±2.5) mm,改善到术后即刻(2.3±3.0) mm(P=0.004)、术后6个月(2.7±2.9) mm(P=0.006)。患侧视力检查术前平均裸眼视力4.5,术后6个月4.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设计切除病灶范围、术中导航技术辅助进行视神经管减压,可以安全、有效的保护视神经,精确改善稳定期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额眶部外形。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三维计算机设计 术中导航 视神经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0 T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技术评估巴马小型猪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心肌纤维化,为评估COPD心肌组织学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20头健康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COPD模型组(16头,蛋白酶制备COPD模型)及正常对照组(4头)。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不同阶段(4周、8周及20周)行多模态CMR扫描。对比各组小型猪之间常规心脏参数的差异;分析各组LV心肌LGE发生率、分布及类型。结果模型组共有14头小型猪COPD模型构建成功。造模早期及中期(4周、8周)模型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后期(20周)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明显加快(P分别为0.003、0.002);体质量降低(P=0.007)。造模早、中期各组小型猪心功能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前及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期右心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RVAW) (P均<0.001)均有所增厚,右心室舒张末横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Dd) (P<0.001)及左心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 (P=0.018)较造模前有所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横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 (P=0.05)及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 (P=0.005)较造模前有所减低。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较造模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01及为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模型组有5头小型猪共23个心肌节段(23/85)发生LGE,与对照组及造模前比较均出现显著差异(P均<0.01)。LGE主要位于左室基底部及中间部,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GE以肌壁间型最为多见。结论COPD早期即可出现RVEF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少部分LV心肌可出现心肌纤维化,但LVEF未见明确改变。基于CMR的LGE技术可为COPD患者早期干预、诊疗计划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脏磁共振 小型猪 钆延迟强化 心肌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锂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手术的1例患者的Tenon囊组织,剪成1 mm×1 mm×1 mm的组织块,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4代HTFs进行实验。将HTFs分为对照组和氯化锂处理组,对照组加入不含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氯化锂处理组加入含80 mmol/L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法标记偶联指数,评估GJIC功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TFs中Cx43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并呈单层放射状或涡旋状贴壁生长,细胞质vimentin染色呈阳性。细胞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细胞偶联指数为9.04±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Cx43荧光呈点状分布于细胞相连处的细胞膜上,氯化锂处理组Cx43染色明显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设为1,氯化锂处理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为1.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26,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1±0.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4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结论氯化锂可上调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并增强HTFs间GJIC功能,提示氯化锂增强GJIC的功能可能是其抑制HTFs增生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氯化锂 缝隙连接 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 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