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环状RNA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连续入选南京江宁医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的患者40例(病窦组),健康对照组42例,年龄40~80岁。所有患者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心肌纤维化标志物[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两组患者进行环状RNA(hsa_circ_0000186)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上调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有患者中进行逆转录PCR(RT-PCR)定量验证环状RNA的差异表达,对验证符合的环状RNA进行基因功能(GO)和代谢通路(pathway)分析,并结合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等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窦组共有6 684个环状RNA表达水平升高,6 227个环状RNA表达水平下降。RT-PCR检查显示hsa_circ_0000186/β-肌动蛋白符合芯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降低[(0.003 641±0.002 221)对(0.005 984±0.001 833),P<0.05]。TGF-β1(r=-0.418,P<0.05)、PⅠNP (r=-0.264,P<0.05)和NT-proBNP(r=-0.398,P<0.05)水平均与环状RNA定量呈负相关,而P波振幅与环状RNA定量呈正相关(r=0.405,P<0.05)。结论hsa_circ_0000186的降低对心肌纤维化具有预测作用,可以作为病窦的风险评估及未来的干预靶点。

  • 标签: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环状RNA
  • 简介: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和结合,也可模仿天然激素的作用进而破坏体内激素的平衡,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EDCs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研究显示EDCs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负面健康效应,但其对心肌纤维化的产生及其发病机制未详细阐明,本文就以常见EDCs诱发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肌纤维化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研究思路。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心肌纤维化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asson法染色观察心肌胶原沉积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氟法他汀预适应组,心肌胶原沉积有显著差别。结论氟伐他汀预适应对可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纤维化。

  • 标签: 氟伐他汀 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与心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心脏超声及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31例,根据CMR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与否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纤维化,并将患者分为心肌纤维化组20例,无心肌纤维化组11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左心室整体扭力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比较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常规二维超声参数,以及心肌肥厚性疾病心肌纤维化组、无心肌纤维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左心室旋转、扭转参数。分析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心肌/左心室心肌质量比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心肌肥厚性疾病无心肌纤维化组及心肌纤维化组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均明显升高(无心肌纤维化组:t=4.45、7.51、-5.45、-6.79,心肌纤维化组:t=-5.53、-9.84、-5.82、-9.45;P均<0.01);心肌肥厚性疾病心肌纤维化组左心室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较无心肌纤维化组明显升高(t=-2.71、2.36,P均<0.05)。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心肌/左心室心肌质量比值呈正相关(r=0.58,P=0.001)。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有效评估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及旋转,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呈正相关,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为临床检测心肌肥厚患者心肌纤维化提供新的方法和选择。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心室功能,左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进程中肾索一血管紧张索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安体舒通(SPI)干预对心肌纤维化大鼠AngⅡ产生途径的影响。方法:制作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①模型判断组,②ACEI组,③SPI组,④两药合用组,⑤不用药组,另设⑥假手术组。术后4周以心重/体重、心肌胶原含量判断模型成功.然后灌胃予以ACEI(0.9mg/kg·d)、SPI(1.8mg/kg·d)及二药合用(ACE10.45mg/kg·d+SPI0.9mg/kg·d)8周,对比各组问心重指数、心肌胶原含量、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Ⅰ(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及心肌血管紧张索转化酶(ACE)和糜酶样活力。结果:腹主动脉缩窄4周后,心肌纤维化大鼠模型心重/体重、心肌胶原含量与血浆、心肌AngⅡ和ALD水平升高。予以ACEI和SPI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改善(P〈0.05~〈0.01),且联合用药,心肌ACE和糜酶样活力降低(P〈0.05)。结论:咪达普利和安体舒通均能减轻心肌纤维化,但二者联用优于单独应用。

  • 标签: 螺内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探讨螺内酯对老年人轻度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轻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67例为观察组,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螺内酯组(34例);另健康对照组20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半端肽(PⅢNP)和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应用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PⅢNP和血浆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螺内酯组血PⅢNP和BNP均明显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亦明显下降(P〈0.05,〈0.01)。结论:在老年人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可以起到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螺内酯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咽旁间隙的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病理检查为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瘤,镜下检出瘤组织包绕神经。随访5个月症状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出现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PPFE)的临床资料,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胸部CT、诊断及治疗方面阐述PPFE的特点。PPFE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肺移植是患者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接诊治疗的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合并肺炎症状10例,对其进行维持心功能,改善通气功能,控制心力衰竭,营养供给等护理治疗手段,观察其效果。结果10例患儿在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治疗后,心力衰竭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最终患儿的病情好转,最终得以好转在家长陪同下出院。结论医护人员积极展开护理干预治疗,谨慎观察患儿病情以及患儿的各项基本指标,做出最精确的治疗方案,并配合好医院的治疗方案,在取得了较好治疗后,进行跟进治疗,最终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70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为35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每日1次,每次0.15g。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每日1次,每次0.30g。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P-2、PIIINP、脑钠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纤维化,值得临床重视并积极采纳。

  • 标签: 厄贝沙坦 糖尿病 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值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值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延迟强化(CMR-LGE)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56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接受治疗的56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CMR-LGE技术及实验室指标检查,记录心肌纤维化标志物,如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等,并记录LGE强化部分总积分,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前LGE强化部分积分与心肌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PⅢNP、PCⅢ、透明质酸水平及LGE强化部分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PⅢNP、PCⅢ、透明质酸水平与LGE强化部分总积分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应用CMR-LGE技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LGE情况,可以评价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延迟强化 心肌纤维化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Ⅲ型前胶原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的有两次分娩史的经产妇(二孩产妇)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 357例二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依据不同分娩方式组合下两次分娩间隔时间与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曲线拟合,求得分娩间隔时间-肌力的函数方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最大曲线下面积和相对误差率验证函数方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57例产妇,以两次分娩方式分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共589例;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共480例;剖宫产-剖宫产组,共1 273例;剖宫产-阴道分娩组,共15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为二次曲线,取Ⅰ类肌纤维肌力>35 μV、Ⅱ类肌纤维肌力>40 μV时适合的分娩间隔时间: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为6~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为5~10年,剖宫产-剖宫产组为1~11年;其中二次曲线达到峰值的年份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7~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7~8年,剖宫产-剖宫产组6年。各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曲线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均>0.6(P均<0.05),相对误差率平均为4.909%。结论二孩产妇盆底功能随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先升高再下降,呈二次曲线形态,出于保护盆底功能的角度考虑,二孩产妇的分娩间隔时间取6~8年为宜。

  • 标签: 生育间隔 盆底疾病 危险因素 接生,产科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18只,无特定病原体级,6周龄,体重25~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空白对照组(n=6)和NGF基因治疗组(n=6)。对空白对照组和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后肢缺血造模,在术后第7天对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小鼠进行空质粒转染,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NGF基因转染。在术后第21天对患肢血流灌注评估后进行腓肠肌取材。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Ⅰ、MHC-Ⅱa及MHC-Ⅱ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 β/δ)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三磷酸腺苷(ATP)表达量。结果术后第21天,NGF基因转染组小鼠患肢血流灌注量为(195.70±9.99)PU,低于假手术组(312.15±17.32)PU(P=0.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82.11±8.55)PU(P=0.001)。NGF组的肌肉萎缩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NGF基因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为(0.34±0.05),高于假手术组(0.11±0.03)和空白对照组(0.27±0.04)(均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为(0.39±0.19),高于假手术组(0.18±0.01)和空白对照组(0.25±0.14)(均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NGF、PPAR β/δ、COX、IDH、ATP的表达水平,以及MHC-Ⅰ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NGF基因转染后能够促进小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生成,增加其血流灌注,进而诱导骨骼肌肌纤维向Ⅰ型重塑,该过程可能与NGF诱导PPAR β/δ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有氧代谢有关。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治疗性血管生成 下肢缺血 肌纤维类型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1例因自幼双眼上睑抬起困难伴眼球运动受限患者就诊。检查发现双眼上睑下垂,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受限。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基因检测出1个致病基因突变位点KIF21A-ex20 c.2821C>T(p.Arg941Trp),为杂合错义突变。

  • 标签: 眼肌麻痹 纤维化 驱动蛋白 突变 系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治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收治的1例复发腹腔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系统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ALK-TKI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IMT患者为27岁女性,术后2个月复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口服克唑替尼1个月后病情缓解,29个月后达完全缓解(CR)。文献报道的41例IMT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2岁(0~61岁),32例(78.0%)多器官受累,均复发或转移。ALK突变38例,TFG-ROS1融合基因阳性3例;ALK-TKI一线治疗中34例应用克唑替尼,中位耐药时间8个月(2~48个月)。ALK-TKI总临床获益率为85.3%(29/34),20例CR,中位首次CR时间11个月(4~36个月),CR患者中位用药时间19.5个月(2~60个月)。初治行手术和(或)放化疗的2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个月(1~45个月);进展后均行ALK-TKI治疗,中位PFS时间为14个月(3~62个月)。结论IMT是具有复发转移特性的真性肿瘤,ALK-TKI与手术、放化疗合理联用可改善IMT患者预后。

  • 标签: 肿瘤,肌组织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克唑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预测终末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术的终末期HF患者102例。心脏移植术前行超声检查,获取患者常规右室功能参数: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做功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Tricuspid s′);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技术获取2D-RVFWLS;应用3D-STE获取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SDV)、右室心博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3D-RVFWLS。心脏移植术后获取右室心肌组织,行Masson′s染色定量右室MF,根据组织学MF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三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对各超声参数与右室MF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轻度组、中度组相比,重度组3D-RVFWLS、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显著减低(均P<0.05)。右室MF与3D-RVFWLS呈强相关(r=-0.71, P<0.01),与2D-RVFWLS呈中等相关(r=-0.53,P<0.01),与RVFAC、TAPSE、RVEF、Tricuspid s′、RVSV呈弱相关(r=-0.47、-0.44、-0.35、-0.29、-0.38,均P<0.01)。相比于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3D-RVFWLS与右室MF相关性最好(r=-0.71对r=-0.29~-0.53,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3D-RVFWLS与右室MF独立相关(β=1.554,P<0.01,校正R2=0.539)。结论3D-RVFWLS可为临床检测终末期HF患者右室MF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应变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室功能,右
  • 简介:本文用SDH-AchE结合法染色,光镜下观察了不同负荷训练的小白鼠胫骨前肌的肌纤维型和运动终板的变化。本研究证明:间歇跑训练组的红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自肌纤维及中间肌纤维数量明显增多;连续跑训练的白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中间肌纤维数量明显增多,红肌纤维数量无明显改变。雄性鼠三型肌纤维的平均直径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呈一致性显著增加;雌性鼠三型肌纤维的平均直径:连续跑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间歇跑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三型肌纤维上的运动终板数量百分比无明显改变。本文就观察结果讨论了这些变化的生理意义。

  • 标签: 鼠纤维型 小白鼠 组织化学 运动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