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正>华人移民海外,不仅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世界各地,还把中国的诗歌、戏曲、小说、音乐、绘画等带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欧美澳等地。其中,中华戏曲向海外流播的重镇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

  • 标签: 人类学视野 庆赞 演剧活动 华人移民 广东汉剧 华人社会
  • 简介:文化人类学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阔,它使得民族音乐学更具有人性因素、使其拥有了社会功能,并推动民族音乐学凝聚力不断的增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田野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两者的基石,使其充满了动态生命力。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文化人类学 田野工作
  • 简介:一中国民间傩戏面具上,大多有一个典型性的细节,即傩面额部的正中,刻画具有巫术神秘意义的符号,俗称'额饰'。'额饰'的品类尤为繁富。大体上看,有三种情形:一是额间显出有一个穴口,似乎能够纳收、接托什么。贵州有种'鱼傩'面具,一

  • 标签: 人类学底蕴 傩戏面具 巫术人类学
  • 简介: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学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学、影像人类学与视觉人类学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 标签: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 简介:近期克里斯汀·博尔德特在马尔里赫斯特大学艺术体育馆举办了她的中期作品回顾展。流连在展览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就像在解析一个与人类经验有关的艺术作品的发展脉络。展出的50件雕塑作品,每一件都是人体的面貌或存在的证明。有全身像还有局部、工具(模糊的难以理解的功能)、动物、食品衣物以及神秘的有着丰富联想的抽象的形体。通常,博尔德特精心制作的雕塑,无论是再现的还是完全抽象的都充满了模棱两可的双关语意和神秘的心理学的深奥玄妙。

  • 标签: 中期作品 克里 经验 人类 雕塑作品 艺术作品
  • 简介:1949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介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196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上述人类学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分析,以当代北方狩猎民族题材纪录片为案例,可以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人类学实践的不同方式。虽然这三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分别是民族学的、艺术创作的以及个人表达,但都因对文化变迁的洞见而具有人类学价值,其叙述方式则暗合了人类学理论本身从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向叙事、阐释和象征的转变。

  • 标签: 纪录片 影视人类学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 简介:科尔沁"博"仪式是科尔沁传统文化中保存得较完好的民间信仰仪式,以丰富的歌舞表达其宗教内涵,体现了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镇北腰林毛都嘎查呼日勒"博"、天亮沃德干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镇衙门营子嘎查白毛敖海"博"三个调查点多年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史料记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析科尔沁"博"仪式的过程、结构、歌舞行为、符号等,试图阐释其文化结构和艺术形态中蕴含的意义。

  • 标签: 科尔沁“博” 仪式 结构 歌舞
  • 简介:从1999年策划,2002年起在中国实施至今的"长征计划"是一个综合的多平台的大型国际艺术计划,是一个永远行走中的艺术实践计划,从机构上它是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出版社、策展实验室、当代艺术收藏、当代艺术公共空间、咨询机构,从理念上它希望做到一个永远运作中的当代艺术实践工作室、当代艺术实践倡导者、作者和组织者。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长征 公共空间 艺术实践 计划 艺术家
  • 简介:“宗庙”读书小组建立于2011年,由张小迪(本文作者)和王基宇等人组建,成员主要是中央美术学院2010、2011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居住于草场地和黑桥的年轻艺术家。

  • 标签: 读书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 本科生 研究生 艺术家
  • 简介:乘着今年五月底、六月初召开的“自治区第二次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的强劲东风,乘着艺术研究所在抢救工作会议后改革内部机制,调整各编辑部班子、人员,落实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大好时机,八、九两个月由自治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付组长、抢救办公室主任、艺研所所长单增次仁带队,《民舞》、《民间歌曲》编辑部主编、副主编、编辑和驾驶员等共五人组成的综合下乡到阿里进行调查,并顺利完成了对阿里地区民间歌舞音乐的普查、收集。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平均高度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有些地方高达海拔五、六千米以上。

  • 标签: 民族文化遗产 单增次仁 编辑部主编 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音乐 艺术研究所
  • 简介:八集电视连续剧《铁人》在大庆、长春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后,引起较强反响,受到好评。在首届东北风电视剧大奖赛中,《铁人》一举荣获四项奖。同时,《铁人》还受到中宣部文艺局和中国电视艺委会的联合表彰。一、高奏时代主旋律,对创作脚踏实地该的主创人员是在1988年秋冬之际抓本子,1989年春夏之交开拍的。那时的影视界,正是“娱乐大潮”泛起,“商业片”走

  • 标签: 中宣部文艺局 商业片 八集 艺委会 王驰 钻井公司
  • 简介:青田,像每一个古老的地方一样,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但是它的传说大都跟一样东西有关,那就是青田石,也称“图书石”。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数不尽的石雕艺人们默默地将自己的血汗与才华,青春与生命献给青田石,这才有了今天这样辉煌和灿烂的青田石雕文化。所以,传承是青田人的使命,当老一辈艺术家远去,新一代传承人会不断崛起,且英才辈出。

  • 标签: 青田石雕 文化 创作 传承人 艺术家 传说
  • 简介:为检查今年四月中国书协联部江苏吴江工作会议纪要所列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中国书协联部于9月6日至10日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了各省、市书协负责联工作的干部会议。到会的同志有: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虎、联部副主任邹德忠、福建陈奋武、宁夏郭佳荣、海南吴东民、天津孙伯翔、唐云来、河北陶然、山东顾亚龙、中直王祥之、湖南杨远征、江苏洪炜、上海杨永健、陕西薜铸、广东廖启良、江西张鑫、广西王精、黑龙江赵佩绂、张少华、辽宁宋慧莹、安微刘天明、北京姚宝华。中国书协《书法通讯》主编章巧桢,外联部干部王冰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书 北戴河 工作会议 会议纪要 江苏吴江 河北省
  • 简介:按照中国民间分类,世界分为三层,一是世界,二是神界,三是冥界。三重世界反映了民间对“现实文化空间”和“想象文化空间”的建构.沃尔夫(AthurP.Wolf)、王斯福(StephenFruchtwang)等西方汉学家梳理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祖先、鬼”系统,这不但启发了我们对于民间鬼神系统的认知,也启发了我们对响器使用功能的认知。响器被局内人认为是最能发挥仪式功能的法器——震慑鬼魅,驱除恐惧。这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功能的“噪音”,已非物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 标签: 噪音 鬼神世界 文化语境
  • 简介:艺术真理问题在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长期缺席,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情境的梳理和评判,认为艺术人类学的根本性的学术追求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淘洗和重构,也不满足于所谓的“部分真理”,学科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寻求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而研究范围上的全景性,艺术观念上的集群性,多维化、细密化的艺术“他者”之间的全景式平等互动机制,艺术研究格局上的完整性,以及学科本身完全而又彻底的实验性和反思性品质等基本理念诉求,都是最终达成这种核心理念的有力支撑。

  • 标签: 艺术学 艺术人类学 艺术真理 核心理念
  • 简介:多少年来,关于莫扎特的天才与命运问题一直萦绕在诗人、音乐家和学者们的脑海里。岁月的流逝,人们在已往诗意的传说背后,看清了这位勤勉而坚强的音乐家的真正品质。正如同莫扎特自己表述的那样:“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象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任何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

  • 标签: 艺术创作 交响音乐 主部 七和弦 音乐体裁 终曲
  • 简介:人类和动物都充满爱──看童话剧《娇娇女王》陈有发大幕开启,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春天来了,在浓郁苍翠、梦幻神奇的深山老林里,蜂桶国洋溢着盎然的勃勃生机;在充满儿童色彩、童话韵味和四川地方特点的音乐声中;在朝阳的光照下,万木欣欣向荣,...

  • 标签: 娇娇女 童话剧 四川人 波斯猫 剧作家 二度创作
  • 简介: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1930-)对世界音乐变迁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他对美洲印第安纳、西班牙马德里市、伊朗德黑兰等地作了实地考察,将这些“边缘文化的音乐”价值带到了对“中心文化音乐”的研究中,以文化并置的方法对中心文化音乐的价值观作了批判。在内特尔的思想理念中,可以领略到世界文化格局所发生的变化,音乐人类学从西方学术视野走向全球视野,从单一的观念走向多元化。

  • 标签: 布鲁诺·内特尔 20世纪音乐 西方音乐人类学
  • 简介:首先我应该声明,我不懂科学(在本文中所讲的"科学"全指自然科学)。但这却丝毫也不妨碍我被培养成一个科学至上主义者。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以唯物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社会里和教育体制下,我在30岁之前,几乎没有动摇过对科学的信仰,也从没有接触过任何宗教。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了对宗教艺术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搜集、抢救、整理中国佛教音乐的工作上。老实说,我当初研究中国佛教音乐的初衷,

  • 标签: 自然科学 宗教艺术 认知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 人类 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