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症及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支持将是重症和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率,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良好的治疗管理对提高呼吸支持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 86 例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3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展开系统性气护理(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系统性气护理在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急诊 呼吸衰竭 气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气管切开患者湿化管理中的研究。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法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104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2组,比较两种湿化管理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湿化有效率高、痰痂形成、粘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护理 吸痰
  • 简介:摘要: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气管切开术患者因上呼吸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功能,未经湿化的干燥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会导致呼吸粘膜干燥,呼吸分泌物粘稠、结痂引起呼吸阻塞及反射性支气管痉挛产生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并发症。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湿化尤为重要,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湿化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为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 201 9 年 2 月至 20 20 年 3 月 间收治的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110 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双盲法分为 试验组( n= 55 )及常规组( n= 55 ), 其中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 。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 血气指标、治疗依从性。 结果:试验组血气指标、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 显著( P<0.05 ) 。 结论:为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 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COPD Ⅱ型呼吸衰竭 综合护理干预 无创正压通气依从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急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 :选择 2018.6-2019.6 我院收治的 50 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 25 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 25 例)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急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诊 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强护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从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随机抽取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7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加强护理。将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呼吸感染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的呼吸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加强护理能够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降低呼吸感染发生率。

  • 标签: 老年 重症肺炎 气道护理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余姚市人民医院为区域内4家市级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的40名医务人员提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并辅助开展该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在接受适宜技术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结果,以及基层医院应用适宜技术救治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结果培训前基层医务人员对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优秀率、合格率分别为10.0%(4/40)、12.5%(5/40),培训后分别为30.0%(12/40)、55.0%(22/40),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16.157,均P<0.005);培训前基层医务人员对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操作考核熟练、一般分别为5.0%(2/40)、15.0%(6/40),培训后分别为25.0%(10/40)、52.5%(21/40),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12.579,均P<0.005)。适宜技术推广期间,基层医院共收治急性肠梗阻患者429例,实施胃管减压218例、肠梗阻导管减压211例,有效率分别为62.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能提高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救治效果。

  • 标签: 肠梗阻 导管,留置 减压 治疗应用 医院,县 医院,乡村 适宜技术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泪道阻塞171例(19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观察术后溢泪症状改善、泪河高度、泪道冲洗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74只眼(91.1%)溢泪症状消失,17只眼(8.9%)溢泪症状显著减轻;泪河高度为(0.35±0.21)mm,较术前的(0.55±0.33)mm明显下降(t=7.891,P=0.000);泪道冲洗结果显著改善(Z=-10.736,P=0.000)。结论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效果明显。

  • 标签: 泪器阻塞 泪囊鼻腔吻合术 内窥镜 泪河高度 冲洗,泪道
  • 简介:摘要高流量加温加湿快速给氧装置(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e, THRIVE)是一种无创且耐受性良好的呼吸支持装置,可以为患者提供最高达70 L/min加温且湿化的氧流量。现有研究表明,THRIVE在不同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通气效率,减少再插管率;在麻醉领域中,可以提高预充氧合水平,延长患者的安全窒息时间;对患者术后康复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THRIVE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 标签: 吸氧 高流量氧疗 湿化疗法 高流量加温加湿快速给氧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人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导致呼吸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本研究分析急性下呼吸感染病例样本中病毒分离株基因型特征。方法急性下呼吸感染病例肺泡灌洗液用核酸检测方法确定150例HRV阳性,样本接种H1-HeLa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病毒纯化后用深度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用中和试验方法分析感染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结果从21例病例样本中分离获得HRV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其为15个基因型,与参比株序列比较功能基因氨基酸具有多样性。3例HRV阳性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有4倍增高。结论成功分离获得HRV毒株,为进一步阐释病毒在重症呼吸感染的基础研究提供可用资源。

  • 标签: 人鼻病毒 中和实验 基因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人工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ICU接受人工的患者,疾病类型为呼吸衰竭、急性中毒、脑外伤、骨折等。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每组62例。对比两组意外拔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意外拔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人工气道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ICU专业小组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星"软件调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51名ICU护士气相关临床问题,根据调查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层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患者床头抬高≥30°、气囊测压无呛咳等管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培训后除床头抬高≥30°外,ICU患者各管理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小组培训的满意度较高。结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培训,目的明确,既保证了培训效果又能够解决临床现存问题,提高了护士的管理胜任力。

  • 标签: 在职培训 重症监护病房 气道专业小组 临床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简化的风险指数(SARI)评分法预测国人困难的有效性。方法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 3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90岁,ASA分级Ⅰ~Ⅲ级。麻醉诱导前确定SARI评分(包括张口度、甲颏距离、Mallampati分级、颈部活动度、下颌前突能力、体重、是否有困难气管插管史7个评估项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ARI评分预测困难气管插管和困难喉镜暴露的有效性。结果SARI评分、张口度、改良Mallampati分级及甲颏距离预测困难气管插管的AUC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1(0.89~0.93)、0.84(0.82~0.86)、0.81(0.79~0.83)、0.83(0.80~0.85);预测困难喉镜暴露的AUC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0(0.88~0.91)、0.79(0.76~0.81)、0.76(0.74~0.78)、0.73( 0.70~0.75)。与张口度、改良Mallampati分级和甲颏距离比较,SARI评分预测困难气管插管和困难喉镜暴露的AUC增大(P<0.05)。结论SARI评分法对国人全麻患者困难气管插管和困难喉镜暴露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麻醉,全身 插管法,气管内 SARI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6月某医院狭窄患者104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支架置入手术治疗,采用围手术期疲劳评测量表(ICFS)对患者术后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疲劳组与非疲劳组。查阅两组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合并基础疾病、术后体力活动、病理分期、支架置入术前根治性手术史、术前放化疗、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浸润隆突、支架置入部位、支架术后再次介入治疗等,对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狭窄患者104例患者均完成术后疲劳评估,ICFS总分为(82.16±8.07)分,术后疲劳、注意力、活力、精力、日常活动及总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患者104例患者中术后疲劳28例,发生率为26.92%。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体力活动、病理分期、浸润隆突、支架术后再次介入治疗是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疲劳发生率较高,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订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术后疲劳发生率。

  • 标签: 气道狭窄 支架置入术 术后疲劳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提供干预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5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失败组,同期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成功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收集并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时血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肌酐)、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肺部感染与否及治疗后1~3 h内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指标[pH值、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治疗后呼吸频率、治疗后心率、治疗后动脉血气异常、肺部感染为影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OR>1,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可能受APACHEⅡ评分、治疗后呼吸频率、治疗后心率、治疗后动脉血气及肺部感染等因素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无创正压通气 失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连续收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的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给予NIPPV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根据是否需要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I),分为NIPPV失败组和NIPPV成功组。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NIPPV失败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危险因素对NIPPV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有4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NIPPV失败组16例(37.2%),成功组27例(62.8%)。院内感染发生率[44%(7/16)vs 0(0/27),χ2=11.082, P<0.05]及病死率[50%(8/16)vs 7%(2/27),χ2 =7.965, P<0.05]在NIPPV失败组显著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败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较高(19.13±1.93 vs 17.44±1.55,t=-3.134, P<0.05),合并感染比例[56%(9/16)vs 15%(4/27),χ2=6.33,P<0.05]以及早期使用NIPPV不足的患者占比[69%(11/16)vs 26%(7/27),χ2=7.57, P<0.05]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OR=1.941,95%CI:1.159~3.249,P=0.012],合并感染[OR=8.602,95%CI:1.267~58.416,P=0.028];早期使用NIPPV不足(OR=10.06,95%CI:1.592~63.527,P=0.014)是NI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对NIPPV失败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4.1%;早期使用NIPPV不足的AUC为0.714,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74.1%;合并感染的AUC为0.707,敏感度为56.3%,特异度为85.2%。结论病毒性肺炎所致的ARDS早期持续使用NIPPV治疗,可减少ETI,降低病死率,但是重症ARDS或合并感染患者不宜选择NIPPV。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毒性肺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