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索检测Ph+/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变(MRD)的简便而灵敏的方法,对84例初治ALL患者和其中的缓解期患者的骨髓分别用细胞遗传、流式细胞术和巢式RT-PCR检测.结果表明,缓解期患者骨髓中不存在Ph′染色体,巢式RT-PCR方法检测到11/14例缓解期患者存在MRD(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78.57%),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5/14的缓解期患者阳性(阳性率35.71%).巢式PCR的灵敏度达到10-6-10-7水平,流式细胞检测的灵敏度达到10-4-10-5水平.结论:Ph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MRD不够灵敏,而巢式RT-PCR检测MRD较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灵敏度更高,且更易于开展应用.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分析 巢式RT—PCR 流式细胞术 微小残留病变
  •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中国的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分析其听力表型特点,并探讨其遗传特征。方法对一个国人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特征的分析。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对先证者还进行了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结果该家系共有3代21人,10人为耳聋患者。耳聋在家系中代代相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中间频率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家系1-3各代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16.7岁,有逐代提前的趋势。听力损失随着年龄增长由中频逐渐累及全频,听力曲线由覆盆型变为平坦型。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后续研究将针对此家系进行进一步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聋 遗传异质性 表型 家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细胞遗传学 临床特征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伴发育迟缓、听力障碍及唇腭裂手术史的患儿的遗传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智力、听力和核磁共振成像等临床检查;应用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患儿的基因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存在轻度智力障碍,智商61;双耳听力中度损失(左耳60 dB,右耳65 dB);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发育不良。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发现拷贝数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存KMT2D基因存在c.1634delT(p.Leu545Argfs*385)杂合致病变异。结论该患儿特殊面容,存在多系统缺陷,经基因检测诊断为Niikawa-Kuroki综合征I型,全外显子组测序有助于罕见遗传病的分子学诊断。

  • 标签: Niikawa-Kuroki综合征 KMT2D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Wolf-Hirschhorn syndrome,WH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特征,为家系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1例WHS患儿(例1)和1例超声异常的胎儿(例2)进行诊断,并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其家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例1经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及FISH验证核型为46,XY,del(4)(p16.1),父母不存在平衡易位。例2 SNP-array检测提示胎儿染色体4p16.3p16.1区存在8 Mb的杂合性缺失,同时,在5号染色体5q35.3区段存在1.7 Mb的重复。结论胎儿单脐动脉和肾发育异常为WHS超声表型之一,这些超声指征应行产前诊断。SNP-array、FISH等多种技术结合应用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依据。

  • 标签: Wolf-Hirschhorn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产前诊断 发育迟缓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口-面-指综合征Ⅰ型(OFD1)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17日至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OFD1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对该家系的成员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宽眼距、宽鼻根、鼻尖扁平,分叶舌、舌赘生物,左手小指呈弯曲状,右手小指与无名指并指,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WES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女儿、妹妹和母亲均携带OFD1基因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未携带同样的变异。结论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表型异常的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OFD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 OFD1基因 纤毛病 胼胝体发育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中度智力低下(ID)孕妇的遗传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以2021年4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孕18周的ID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及其胎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外周血样以及羊水样本用于检测。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分析孕妇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CNVs),再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检测和验证候选基因变异。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对胎儿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通过CNV-seq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胎儿的CNVs。结果孕妇为23岁,中度智力低下、走路偏向一侧,持物不稳,孕18+3周胎儿发育未见异常。CNV-seq未发现其存在致病CNVs,WES发现其DLG4基因存在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上述变异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Sanger测序发现胎儿亦携带DLG4基因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同时CNV-seq发现其Xp21.1区存在0.1 Mb杂合缺失,涉及DMD基因,经MLPA检测得到验证。结论DLG4基因c.1675C>T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孕妇智力低下的遗传病因,其胎儿携带相同变异以及DMD基因的缺失,发生智力低下62型的风险较高。

  • 标签: 智力障碍 DLG4基因 DMD基因 产前诊断 孕妇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1例患儿的遗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1c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遗传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月龄起病,表现为粗大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显示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突变,SMN2基因外显子7-8存在重复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3/3,其父亲为SMN1基因杂合缺失携带者,SMN2基因8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外显子7/8拷贝数为2/3,其母亲未发现SMN1基因外显子异常,SMN2基因外显子7/8拷贝数为1/1。结论脊髓性肌萎缩症在早期缺乏特异表现,确诊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临床医师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改善预后。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基因 基因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产前诊断的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的形成机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分别于孕23周和孕32周抽取胎儿羊水和脐带血样,联合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胎儿的核型最终被确定为47,XY,+inv dup(13)(q14.3q34)/46,XY。孕妇于40周生育一男婴,除鼻梁处有一红斑(血管瘤)外,暂未发现其他异常。结论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病例应充分考虑其新着丝粒的位置和嵌合比例,为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13q倒位重复 新着丝粒 嵌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分析1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精神差、深大呼吸及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串联质谱分析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等相关指标升高,基因测序结果示ACAT1基因c.146G>A和c.700G>A的复合杂合变异,其父母均携带该位点的杂合变异。结论该患儿变异位点为新变异,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后出现顽固性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考虑β-酮硫解酶缺乏症,进行ACAT1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 标签: β-酮硫解酶缺乏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AT1基因 顽固性酮症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If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患儿(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If,CDG-If)的临床特征和测序结果,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信息,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结果患儿是一名5岁女童,严重精神发育迟滞,4岁学会走路,至今不会说话,偶可发出"ma ma"音节,患有皮肤问题。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MPDU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分别为c.389G>A和c.470T>C,且该突变未见报道。根据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其被诊断为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结论本研究告了一例If型CDG患儿,丰富了该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信息。目前的研究表明c.218G>A基因突变频率最高,且该突变型患者与其他突变型患者相比,其表型更严重。

  • 标签: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 全外显子组测序 MPDU1基因 基因型-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例临床不明原因胆红素升高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与分子遗传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行遗传代谢性肝病相关基因变异筛查,采用PCR和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的基因变异位点行验证检测。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无其他特殊不适症状;肝功能检查示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余肝功能指标无异常。基因检测提示4例患者均为ABCC2基因双杂合变异,分别为c.3011C>T(p.T1004I)和c.3541C>T(p.R1181X)、c.1177C>T(p.R393W)和c.2077G>A(p.G693R),c.2125T>C(p.W709R)和c.4025C>A(p.S1342Y),c.2443C>T(p.R815X)和c.2556del(p.G853Efs*7),其中c.3011C>T、c.2443C>T和c.2556del为既往文献未报道过的变异。结论经基因检测明确这4例患者均为ABCC2基因变异所致的Dubin-Johnson综合征。本研究检测到了3个ABCC2基因的新变异,增加了该疾病的基因变异谱。该综合征预后好,明确病因学诊断后可极大减轻患者精神心理负担并避免过度诊疗,同时对家系遗传咨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黄疸 ABCC2基因 二代测序 Dubin-Johnson综合征
  • 简介:摘要患儿 男,39日龄,因“咳嗽8 d,腹泻3 d,哭闹12 h,面灰3 h”2020年12月就诊于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患儿于其母孕25周时B超提示小于孕周11 d,左侧鼻骨偏短,右侧鼻骨缺如。出生后无头发、无眉毛、无汗、高热,诊断为“疑似外胚层发育不良”。父母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示母亲携带EDA基因c.693delC(p.Gln232Argfs*48)杂合变异。对产前诊断留存的羊水DNA样本进行Sanger测序示患儿该位点为半合子变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生长、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患儿的遗传病因。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同时对患儿母亲行羊水穿刺,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NP array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SNP array检测提示患儿染色体16p11.2区存在761.4 kb缺失(chr16:29 428 531-30 190 029),其母亲染色体15q13.3区存在444.4 kb重复(15q13.3:31 999 631-32 444 042),父亲未见异常。患儿缺失区涉及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相关区域,且表型与之相符。患儿母亲的15q13.3区微重复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父亲。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SNP array检测提示胎儿携带15q13.3微重复。结论患儿所携带的16p11.2微缺失为新发变异,涉及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相关区域,且表型与之相符,16p11.2微缺失可能为其致病原因。

  • 标签: 16p11.2 15q13.3 微缺失/微重复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分子遗传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智力障碍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对1例智力障碍患儿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提供的标准序列进行对比,寻找基因序列的变异。对于检出的可能致病性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双亲进行验证,并分析患儿的临床遗传特点。结果检测出患儿ARX基因c.1A>G半合子变异;双亲验证后,证实母亲为ARX基因c.1A>G杂合变异携带者,因此患儿的变异遗传自母亲。通过检索公共数据库及本地数据库该变异未收录、也未见文献报道,ARX基因c.1A>G变异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临床意义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ARX基因c.1A>G(pMet1?)变异可能与患儿的智力障碍的发生相关。

  • 标签: ARX基因 基因变异 智力障碍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的遗传病因。方法应用常规G、C和N显带分析患儿外周血染色体,然后用单核苷酸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 SNP array)技术进行识别和定位,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 XX, r(22)(p12q13);SNP array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提示患儿染色体22q13.33区存在约1.4 Mb片段的拷贝数缺失:arr 22q13.33 (49 802 963~51 197 766)×1,缺失片段中包含已知致病性明确、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SHANK3等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患儿SHANK3基因第7、19和22外显子的拷贝数约为正常对照的1/2,提示患儿携带该片段的杂合性缺失。结论22号染色体q13.33区域的微缺失与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障等临床特征相关,遗传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22号环状染色体 核型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 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由SLC6A8基因突变导致肌酸转运载体缺乏(creatine transporter deficiency,CRTR-D)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对2018年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全面性发育迟缓伴癫痫患儿及家系进行临床分析遗传检查,分析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先证者男性,3岁3个月,走路不稳,不会说话,频繁抽搐,尿肌酸/肌酐比值升高,磁共振波谱提示脑肌酸峰值降低。先证者舅舅与患儿症状相似,先证者母亲仅表现出学习困难,先证者父亲、姐姐及外祖父母均无症状。测序发现患儿SLC6A8基因(NM_005629)TTC缺失突变[c. 1222_1224del(p.Phe408del)],诊断为X-连锁CRTR-D;患儿母亲及外祖母为杂合突变,患儿舅舅携带同样的半合子突变,先证者父亲、姐姐及外祖父未发现该突变。结论SLC6A8基因突变导致CRTR-D的病例家系中具有相同突变的2名女性携带者临床表现不一,存在表型变异,对研究CRTR-D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肌酸 遗传性疾病,X连锁 癫痫 突变 系谱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患儿遗传病因及其来源,并对该家系下一胎行产前诊断。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 array)检测;并对该孕妇行产前诊断,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NP array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SNP array检测结果显示患儿15号染色体15q11.2区段存在855.3 kb重复,该重复遗传至表型正常的母亲,父亲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及SNP array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15q11.2微重复可能与体格/智力发育障碍相关,CYFIP1可能是其候选基因,但该重复仅可增加其发病风险,外显率较低,在临床咨询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15q11.2微重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遗传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