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组织细胞的横纹肌母细胞性肿瘤(histiocyte-rich rhabdomyoblastic tumor,HRRMT)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20—2021年福建省立医院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共2例HRRMT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分析遗传改变,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大体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实性结节,质软。镜下均见肿瘤具有含淋巴细胞聚集的纤维性假包膜,局部侵犯周围骨骼肌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至上皮样,伴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表达结蛋白,至少表达1个骨骼肌标记(Myogenin或MyoD1),h-caldesmon、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Ki-67阳性指数<5%。二代测序检测发现,其中1例具有KRAS(G12D)突变及MSH3(Q470*)突变。结论HRRMT是新近描述的一种恶性潜能不确定的骨骼肌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暂未发现特异性分子遗传改变。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遗传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庞贝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酶替代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2个庞贝病家系共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为晚发型,起病年龄为1.5~37.0岁(平均15.2岁),2例为婴儿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近端为主肌无力,可伴易疲劳和肌痛;8例出现呼吸困难,其中1例以呼吸困难为首发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为172~1397 IU/L(平均878 IU/L);6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4例有肌强直放电;10例用力肺活量下降;5例合并脊柱侧弯;13例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下降;8例肌肉病理提示空泡肌病。共检测出GAA基因17个变异,其中c.2331G>C、c.1622C>T、c.1585T>C和c.1837T>C为4个新的可能致病性变异,c.2238G>C和c.2662G>T变异分别出现在5个和3个家系。1例患者接受酶替代治疗并规律随访,示肌力和肺功能均得到改善,而未进行酶替代治疗的患者肌力和肺功能均下降。结论庞贝病以骨骼肌无力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脊柱畸形,肌酸激酶轻中度升高,肌电图可发现肌强直放电。GAA基因c.2238G>C和c.2662G>T为国内热点突变,新发现的4个变异丰富了GAA基因突变谱系。酶替代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和呼吸功能。

  • 标签: 庞贝病 临床特征 酸性α葡萄糖苷酶基因 酶替代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和性腺组织病理活检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检测及致病原因探讨。结果综合各种检测技术,患儿分子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 psu idic(Y)(p11.32)[72]/45, X[28]. ish psu idic(Y)(p11.32)(SRY++,DYZ3++). arr[hg19] Yp11.32(118 552-512 055)×0, Yp11.32p11.31(515 916-2 640 819)×1-2, Yq12(59 055 438-59 336 104) ×1-2, Yp11.31q11.23(2 650 425-28 799 654)×1-2。CMA结果显示在Y染色体短臂的拟常染色体区域1(PAR1)末端存在393.5 kb片段的缺失;约50%的细胞在PAR1区域(Yp11.32p11.31)存在2.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Y染色体Yp11.31q11.23区域存在26.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PAR2区域存在280.6 kb片段的重复。结论46, X, psu idic (Y) (p11.32) [72] /45, X [28]嵌合核型是导致患儿性发育异常的原因。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染色体 嵌合体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 标签: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 外周性性早熟 LHCGR基因 杂合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明确其可能的病因。方法采集3例DD/ID患儿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CMA检测。结果例1的9号染色体q34.3区段约有190 kb的DNA片段缺失,包含Kleefstra综合征(OMIM 610253)的关键基因EHMT1(OMIM 607001)的大部分区域;例2和例3为同胞姐妹,CMA检测显示均存在相同的4处染色体片段异常,其中9号染色体q34.3区域缺失长度分别是154 kb和149 kb,均包含EHMT1和CACNA1B(OMIM 601012)基因,其余变异无临床意义。结论3例患儿的染色体9q34.3微缺失可能是其DD/ID的致病原因,EHMT1是关键基因。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 Kleefstra综合征 EHMT1基因 发育迟缓 智力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例性发育异常患儿的诊疗过程和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病理学、影像学以及遗传研究。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拷贝数变异分析、SRY基因检测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结果患儿社会性别为男性,因"尿道下裂术后、乳房发育"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乳增生,变异精囊腺,幼稚子宫,右侧睾丸体积小。病理学检查表明患儿左侧性腺为卵睾,右侧为睾丸。病理结果显示乳腺纤维腺瘤样变。染色体核型为46,XX。FISH结果显示46,XX.ish(DXZ1×2,SRY×0)。基因检测提示NR0B1、PHEX、Cxorf21、GJB1、PQBP1、COL4A5基因重复,SRY基因存在,UYT基因缺失。结论对于生殖器异常、男性乳腺发育的患者应及早进行影像学、内分泌和遗传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性发育异常患儿的个体化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SRY基因 尿道下裂 男性乳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MSFT病例7例,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及RNA-based和DNA-based二代测序检测。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3岁(37~69岁);肿瘤原发于颅底2例,原发于小脑幕、顶枕叶、枕部、胸腔、臀部各1例;肿瘤最大径2.5~20.0 cm。镜下可见典型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细胞密度丰富,呈梭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大,可见坏死和核分裂象(>4个/10 HPF),2例可见经典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形态与去分化区域并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4(6/7)、STAT6(7/7)、bcl-2(7/7)阳性表达,S-100蛋白(7/7)阴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或上皮细胞膜抗原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表现为突变型(3/7),Ki-67阳性指数均大于10%;7例均检测到NAB2-STAT6基因融合,其中4例还分别检测到ZNF415-FGFR1、COPG1-MET、IPO11-LRRC70_ncRNA-PLAG1和Clorf198-CD274(PD-L1)基因融合,同时发现7例均存在NOTCH1基因突变,其中4例也存在TP53基因突变;7例TERT启动子突变结果均为阴性。结论MSFT较罕见,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尤其当肿瘤表达上皮标志物时,易误诊为肉瘤样癌、滑膜肉瘤等,免疫组织化学及NAB2-STAT6融合基因分子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NOTCH1突变和TP53突变与MSFT的进展可能有关;部分病例存在FGFR1基因融合和MET基因融合,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基因融合 诊断,鉴别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探讨1例因染色体17p11.2重复所致的Potocki-Lupski综合征(Potocki-Lupski syndrome, PT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特点。方法分析1例PTLS患儿的临床资料,先证者为2个月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纳奶差,体重增长缓慢。应用WES对先证者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及数据分析,并应用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进行验证,同时对其父母进行CNV-seq以明确变异来源。结果WES结果提示先证者17号染色体p11.2位置存在3.92 Mb杂合重复,覆盖了PTLS全部区域,经CNV-seq验证证实该杂合重复,先证者父母CNV-seq结果正常,表明先证者为PTLS新发变异致病。结论本研究运用WES检测了1例新发的17p11.2杂合重复所致PTLS患儿,进一步了解PTLS的临床表型,同时基于WES测序数据对CNV分析进一步提高了WES在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能力,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奠定分子基础。

  • 标签: Potocki-Lupski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拷贝数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3个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 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收集13例临床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白化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皮肤和眼睛的临床表现确定疾病分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各3~5 mL;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进行外显子靶向测序(panel sequencing),通过PCR和Sanger测序鉴定致病变异;针对先证者致病基因型对其母所妊娠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在13例OCA先证者中均鉴定出致病变异,其中10例为TYR复合杂合或纯合变异致病,3例为OCA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病;在鉴定的15个变异中,发现2个新变异(TYR: c.650G>C, p.Arg217Pro; OCA2: c.516-2 A>T),并针对错义变异TYR: c.650G>C(p.Arg217Pro)进行致病性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对上述家系中的6例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4例胎儿为致病变异携带者,1例胎儿未携带致病变异,1例胎儿具有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基因型。结论在13例OCA先证者中成功完成致病基因型鉴定,发现2种新致病变异,拓展了该病的致病变异谱;为患者家庭提供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有效地预防了患儿的出生。

  • 标签: 白化病 TYR基因 OCA2基因 产前基因诊断
  • 作者: 郑新春 黄海建 游治杰 林洁 陈小岩 钟定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三医院病理科,厦门 361100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省立金山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病理科,福州 350028,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样多形性脂肪肉瘤(myxiod pleomorphic liposarcoma,MPLP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收集2015—2021年福建省立医院诊治及会诊MPLPS病例共6例,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DDIT3(CHOP)和MDM2/CDK4基因。结果6例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3.8岁)。肿瘤最大径3.8~16.0 cm(平均11.8 cm)。病理组织学上6例表现相似,表现为黏液性脂肪肉瘤样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样重叠的组织学形态。S-100蛋白4例(4/6)阳性,Ki-67阳性指数50%~95%。FISH法检测示DDIT3(CHOP)及MDM2/CDK4均为阴性(6/6)。1例基因测序存在TP53(p.R248W)胚系突变。结论MPLPS是脂肪肉瘤的一种罕见亚型,病理学上表现为黏液性脂肪肉瘤样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样相重叠的形态,遗传上少数有TP53基因胚系突变,但缺乏DDIT3(CHOP)基因易位和MDM2/CDK4基因扩增。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原位杂交,荧光 黏液样多形性脂肪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Ⅱ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变异位点。结果该家系患病成员表现为患牙呈琥珀色半透明状、球状牙冠、牙颈短缩、牙齿磨耗、髓腔及根管闭锁,与DGI-Ⅱ型相符,其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第5外显子均存在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未见文献报道和数据库收录,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_Strong+PM2)。结论DSPP基因第5外显子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DSPP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牙本质发育不全 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 移码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癫痫,发育迟缓并倒退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方法采用荧光底物法分别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氨基己糖苷酶A(hexosaminidase A,Hex A)及氨基己糖苷酶A和B(hexosaminidase A&B,Hex A&B)活性。采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用Sanger测序方法对变异基因的家系分布进行验证。结果患儿血白细胞Hex A及Hex A&B酶活性下降。患儿HEXB基因存在杂合变异,变异位点分别为c.1260_1263del和c.1601G>C。患儿母亲、大哥及大姐为c.1260_1263del杂合携带者,c.1601G>C为新生变异,患儿父母、三个哥哥及一个姐姐均未检出该变异。患儿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结论患儿确诊为婴儿型Sandhoff病。HEXB基因c.1260_1263del和c.1601G>C变异可能是该患儿的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见于婴儿型Sandhoff病。

  • 标签: Sandhoff病 HEXB基因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4例含aarF域激酶4(aarF domain containing kinase 4,ADCK4)相关肾小球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例ADCK4相关肾小球病患儿临床资料,基因检查采用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用Sanger法对有意义的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4例患儿男性1例,女性3例,起病年龄7岁2月~ 16岁,2例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起病,1例为单纯性蛋白尿,1例为终末期肾病,病例1泌尿系B超提示肾髓质钙化,其余患儿均无其他系统损害。病例2肾活检提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4例患儿基因检测中,病例1为c.737G>A纯合突变,病例2为c.737G>A,c.649G>A复合杂合突变,病例3及4均为c.737G>A,c.532C>T复合杂合突变。4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辅酶Q10治疗,1例就诊时已终末期肾病,两例患儿虽给予大剂量辅酶Q10治疗,分别于治疗16个月及8个月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例患儿对他克莫司部分有效,给予辅酶Q10治疗后现尿蛋白1+。结论ADCK4相关肾小球病起病隐匿,易误诊,ADCK4基因突变中以c.737G>A突变常见,对于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或不明原因蛋白尿,行基因检测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ADCK4基因 高通量测序 蛋白尿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超声提示胎儿四肢异常及超声软指标异常、诊断为杆状体肌病的病例。孕妇孕1产0,因孕13周+5超声提示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进行产前诊断。孕18周+2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等未见明显异常。孕23、28周超声复查仍可见颈背皮肤皱褶增厚和四肢异常。该孕妇选择于孕29周+2引产。对引产胎儿及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结果WES检出KLHL40基因c.602G>A(p.W201*)和c.1516A>C(p.T506P)复合杂合变异,导致杆状体肌病8型,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

  • 标签: 肌病,杆状体 肌蛋白质类 产前诊断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多态性,单核苷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例16p11.2微缺失胎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检测结果,探讨其宫内的表型特征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对8例胎儿进行检测,并分析其16p11.2微缺失产前超声的特点。结果SNP-array检测结果显示8例胎儿均有16p11.2区域的拷贝数(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缺失,其中6例胎儿存在500 ~ 600 kb的典型缺失,2例胎儿在16p11.2末端区域存在约220 kb的非典型性缺失。4例胎儿表现为脊柱异常,2例存在左侧脑增宽,1例表现为脑积水,1例表现为肺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除3例胎儿的父母拒绝家系验证外,5例胎儿的16p11.2区域的CNVs的缺失均为新发变异。结论16p11.2微缺失胎儿的超声特征表现不一,胎儿宫内的表型特征与基因型有一定关联。

  • 标签: 16p11.2微缺失 超声特点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遗传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细胞分子遗传技术探讨一例罕见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和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对该21三体综合征患儿进行遗传。结果综合染色体核型结果和染色体微阵列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8,XY,+der(X)(Yqter→Yq11.221∷Xp22.31→Xqter),+21. arr[hg19]chr21×3, chrX(7 947 155-155 233 098)×2, chrY(16 093 436-28 799 654)×2;患儿母亲的核型为46,X,der(X)(Yqter→Yq11.221∷Xp22.31→Xqter). arr[hg19]chrX (168 551-2 696 762)×1, chrY(16 107 288-28 800 000)×1。结论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联合应用可精确鉴定患者异常染色体片段来源,本例患儿为一例罕见的21三体综合征患儿,其携带的chrX染色体遗传自母亲。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染色体 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
  • 作者: 张钏 冯暄 姚立国 郝胜菊 惠玲 陈雪 郑雷 王兴 张庆华 曹宗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北京 100081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 甘肃省医学遣传中心,甘肃省出生缺陷与罕见病临床研究中心,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兰州 730050,甘肃省医学遣传中心,甘肃省出生缺陷与罕见病临床研究中心,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兰州 730050,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来自两个枫糖尿病(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MSUD)家系的3例患儿进行分析,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患儿携带BCKDHB基因(NM_000056)c.560G>T(p.Gly187Val)纯合突变,家系2患儿携带BCKDHB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197-2A>G(splicing)/c.218delT(p.F74Sfs*4)。其中c.560G>T与c.218delT既往均未见报道。结论上述发现丰富了MSUD致病基因BCKDHB的变异谱。

  • 标签: 枫糖尿病 遗传学分析 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