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分五个部分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鸡公"类和"公鸡"类。文章通过绘制语言地图,列举文献例证,对比和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后认为,不论是"鸡公"类还是"公鸡"类,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与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关系。最后还简要讨论了五个与本文论题关系密切的问题。

  • 标签: “鸡公”类词 “公鸡”类词 单名制 复名制 共时分布 历史源流
  • 简介:从几个例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王绍新0.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其产生晚于名量词,关于它出现的时代,论者各有不同主张,不过多数人赞同魏晋南北朝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动量词体系之说。笔者拟考察从那一时期到唐代(含五代)动量词的新发展,所用语料暂限于...

  • 标签: 动量词 《全唐诗》 魏晋南北朝 “度” 《现代汉语词典》 名量词
  • 简介:以往对复合构词理据的研究多为构词法和具体名源的讨论,少见其构词理据一般性质的探讨。我们认为,语素组合是否成立,词义如何识解,是具有全民规约性的,即人们遵循一种相同相似的理据处理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理据离规/模糊的欠通行或理据被“修正”、可聚合词语的使用与发展遵循理据规约、新造词/生造词的构词遵循理据规约。复合的构词理据之所以具有规约性,主要受到概念逻辑关系、认知规律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理据 规约性
  • 简介:本文以《中国谚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收录的谚语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含有基本颜色"红"、"黄"的谚语,对基本颜色在谚语中的数量特点、文化内涵以及表意特点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颜色词 谚语 数量 内涵
  • 简介:重叠是语言类型学普遍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孤立语如越南语、汉语,重叠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ABB式形容重叠是在日常生活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重叠方式。然而这种结构尚未得到越语学界的关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对比了越汉ABB式状态形容,揭示了越、汉语中这种结构在构词、语音、语义方面的异同。

  • 标签: 越南语 汉语 对比 ABB式形容词 重叠
  • 简介:昆明方言在使用形容词表达不同程度的性状时,使用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达不同的层次概念,这使昆明方言的形容具有类似英语中形容和副词的“级”的语法范畴。这种表示“级”的范畴并不简单地象屈折语那样广泛使用典型的词形变化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从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出发,分析昆明方言形容五种比较级和九种最高级表达式的构成方式,并探讨了各级表达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 标签: 昆明方言 词法手段 句法手段 语义功能 句法功能
  • 简介:李维奇先生近作《佛经续释》共20万字,分九卷。凡列词目320多个(实际释更多,因为有的相关条目未另立目)。综观全书,我们认为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一、运用了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占有资料丰富充分占有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条件;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 标签: 佛经续释词 汉译佛典 新词新义 词语考释 形容词 程度副词
  • 简介:万荣话中的语气“些”赵宏因“些”在万荣话里分属两个,一个是语气,一个是不定量词。它们的读音不同,具体用法也不相同。这里我们只讨论语气“些”的用法。作语气的“些”,读作iE33。常放在复句中分句的末尾。1.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北京...

  • 标签: 语气词 北京话 万荣 “吧” 说话人 假设关系
  • 简介:本文从词频统计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语历代文献的分代研究,分析推断汉语基本颜色的演变过程,并试图构建汉语基本颜色的演变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此进化过程与K&M的进化理论相验证,讨论了汉语基本颜色的发展阶段、颜色范畴与语言、文化、思维及民族的可能联系。

  • 标签: 基本颜色词 历时研究 进化阶段 颜色范畴
  • 简介:一尽管对汉语外来的划界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但音译加汉语义素方式构成的词语为外来却为各家公认的,因为它具有部分借音形式,是外来的形式标记。我们注意到,刘正琰、高名凯等(1984)编撰的《汉语外来词典》严格将收词范围限定在完全的音译(loanwords)译音加表意成分的与半译音半译意的混合(hybirdwords)以及直接借自日语的汉字词。

  • 标签: 《汉语外来词词典》 羡余现象 形式标记 收词范围 音译词 学术界
  • 简介:空间是一个系统,各个具体空间概念之间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不同的空间概念可以使用同一个标记,不同的空间标记又可以互相替换。这是跨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具体情况又因语言而呈现异同。这种异同反映出两种语言社会在空间切分策略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两种语言空间标记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 标签: 空间标记词 共用 通用 韩汉对比
  • 简介:外源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或受外族语影响而产生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密切接触或非密切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词语的借用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受惠语而言,大量外源涌人,一定程度上会给本族词语的结构和语义方面带来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来自英语、日语的外源对汉语词义的影响。

  • 标签: 语言接触 外源词 汉语词义 汉语文化
  • 简介:本文从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周易大传》语气的功能,认为语气“也”、“者”、“矣”、“焉”等是一个语用成分,句中的“者也”、“者”、“也”是主位标记,句末的“也”、“者也”、“焉”、“矣”是焦点标记;前者通常表达旧信息,后者表达新信息,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

  • 标签: 《周易大传》 语气词 语用功能 语法
  • 简介:日语中的接尾“中”来源于汉语上古时期的“中”字,之后在日语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后置接尾用法。与此同时,汉语中的“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进行”义,但其并没有像日语“vp中”那样,已经语法化。近代以来,日语对汉语影响很深,“VP中”这一结构以一种看似新颖的方式传入中国。“VP中”结构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并且与汉语“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用法契合,因此得到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 标签: 日语 接尾词 后置词 “VP中”
  • 简介:性质形容内部在语义蕴含关系、与程度的搭配限制以及能否充当补语等方面存在差异,表明其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次范畴。文章依据形容所引导的量级结构的不同,把形容分为相对形容和绝对形容,不同形容比较标准的确定方式不同:(1)相对形容所引导的量级结构没有上下限,比较标准由语境提供;(2)绝对形容所引导的量级结构具有上限或/和下限,比较标准由上限或下限提供。对形容做出这两种分类,能对形容内部在语义上的异质特征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合理的说明,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理论需求。

  • 标签: 形容词 等级性 量级结构 程度语义学
  • 简介:山东莱芜方言中的语气"来"可用于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语气意义。其中"来"和"咧"存在功能互补现象,"来"不能出现的句类"咧"可以出现。

  • 标签: 莱芜方言 语气词“来” 语气词“咧” 语法功能
  • 简介:中国古代汉民族对北方边地、西域各民族以及来自这些地方的物产均称“胡”。后来词义扩大,国外以及来自国外的物产也称“胡”。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深入,其他民族的物产也逐渐传人中国,于是形成了一系列冠以“胡”字的“胡”族事物。

  • 标签: 词族 食物 胡人 避讳 汉民族 词义扩大
  • 简介:黄昏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秦观对黄昏这一意象更是格外钟情,在113首中就有20多首写到黄昏。这些以黄昏为中心意象的所蕴含的深情和表现的魅力都是极其突出的,所以黄昏意象可以说是秦观的一个重要特色。

  • 标签: 黄昏意象 秦观 古典诗词 魅力 中心 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