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诗经》时代,主要是使用单音的时代。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也日益增多。单音不够用了,就渐渐产生了复合。后世所用的不少双音都是从《诗经》时代的复合渐趋凝固发展而来的。《诗经》修辞同义,大多为单音节的,经过发展演变,有不少修辞同义由单音节的变为双音节的同义并列复合,其发展演变有一定的规律。

  • 标签: 并列复合词 《诗经》 同义词 修辞 社会生活 发展演变
  • 简介:《洛阳伽蓝记》有一些非常用词如"舞抃、奄有、衍业、师锡、唼嗍、檐霤、伦序、褊恡"等,对它们的注释,古今学者多异其说,其间释义正确者居多,也有注释不够精准和引文明显有误者。《汉语大词典》在引例和释时也往往出现引例过晚或漏掉某些义项等现象。

  • 标签: 《洛阳伽蓝记》 注释 引文
  • 简介:对汉语“”的韵律语法特征进行探讨,发现“”是一个跨层级韵律单位,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韵律,也可能是一个黏附,但最大只能是一个韵律短语;“”不等于韵律,它可以大于或小于韵律(即可以容纳三个以上的音节,也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但如超过三个音节,则必须保证音步运作时,其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会落单。据此,我们从韵律语法的角度对“”作了界定.即“有描写内容,且韵律上可以独立的成分”或“无描写内容,且韵律上无法独立的成分(独立语段的情况除外)”。

  • 标签: 音步 停顿 黏附组 韵律短语
  • 简介:句尾语气"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所有”的全称量化用法在东汉已经出现。从梵汉对勘可知,全称统指用法“所有”来源于可以提取宾语的关系从句标记“所”与动词“有”,与梵文原典中的yavat量化关系从句有关,以某种已知范围内全部事物的数量来说明未知事物的数量。“所有”的形成是经由佛经翻译导致的梵汉语言接触和借用引发的“结构缺位”填补。佛经译者的创造性翻译与佛经读者理解之间的错位是双重分析得以发生的原因。

  • 标签: 所有 全称量化限定词 量化关系从句 《金刚经》 梵汉对勘 同经异译
  • 简介:随着篇章语法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重视篇章中的动态时间关系。文章以时间推进为切入点,厘清其概念内涵,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叙述结构、前景、篇章表征理论等三个角度呈现英语等语言的相关研究态势,并结合汉语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最后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案和建议。

  • 标签: 篇章时间结构 时间推进 叙述结构 前景 篇章表征理论
  • 简介:上古汉语的“之”既可以作为‘往’义动词,也町以用作指示代词,两种用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考察显示,甲骨文中的“之”经历了“‘往’义动词〉过去的(时间)〉远指代词”这一语法化过程。这一削断得到甲骨卜辞语言内部、汉语史上“往、去”的平行演变、香港粤语“今”以及非洲乍得语的一些证据的支持。

  • 标签: '往’义动词 远指代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 简介:制约疑问提升的领属原则在汉语论元型、附加语型以及副词型疑问句中的可及性会因母语类型学特征差异而有所不同。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实证结果对此予以确认:日韩组在四类测试句型上均呈现出完全可及的态势,俄英组在附加语型测试句方面的表现可视为部分可及,而法阿组和俄英组在副词型测试句方面表现出完全不可及的特点。研究的启示在于:中介语语法的确有可能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知识系统,但其系统性会因母语类型学特征、二语输入方式等习得因素的多重影响而呈现在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层面。未来的中介语理论构建理应把如何整合不同层面的系统性作为研究的重点。

  • 标签: 中介语 移位岛 疑问词 特征组合 领属原则 类型学特征
  • 简介:文章考察发现言说动词“操”存在较为特殊的句法一语用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言说动词“操”与言说动词“说”“提”的句法一语用差异,最后对与言说动词“操”相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 标签: 言说动词 “操” 句法-语用
  • 简介:华文水平测试的研发要基于华文教学的实际,可选择"猜测-反驳"的开发路线图。在进行体系设计时,起点要高,应博采众长,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特色和服务意识,借外力为我所用。对于研究中涉及到的题库建设、考试方式等问题,要确立优先原则,突出重点,先考起来,以应亟需为要。

  • 标签: 华文水平测试 研发 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