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肩峰动脉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胸肩峰动脉肩峰支沿途发出3~5支、外径0.3~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外段后参与肩峰网形成;其长度5.1±0.4cm、外径1.2±0.2mm.锁骨支有1~3支、外径0.2~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内段;其长度2.0±0.1cm、外径1.2±0.2mm.结论:可设计以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蒂逆行锁骨骨膜()瓣转位修复肱骨近端的新术式.

  • 标签: 胸肩峰动脉 锁骨瓣转位术 解剖学 手术治疗
  • 作者: 曹洪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162650
  • 简介: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术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术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oiher角较小,Gisasna角较大,根高度、足部功能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良好(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使用水泥充填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30例在全髋关节置换中使用水泥充填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全部患者的并发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经术中护理,全部平稳度过手术期。结论水泥对患者主要影响是可出现短暂和剧烈的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有针对性地实施手术期系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骨水泥 护理
  • 简介:用抗生素水泥链治疗髓内感染,优点为手术可依髓腔大小设计其直径,使完全填塞髓腔成为可能,局部能产生较高的抗生素浓度,且抗生素能有效地从水泥链中持续释放。2005年1月-2007年5月,我院用该方法治疗了23例髓内感染病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抗生素骨水泥 髓内感染 治疗 护理 持续释放 感染病例
  • 简介:目的:探讨PKP术后水泥形态分布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从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集56例患者共67个椎体进行PK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水泥形态及分布,将其划分为点式支撑组(A组,15个)、平面支撑组(B组,25个)和立体支撑组(C组,27个),比较术前、术后7天、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临近节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椎体骨密度变化。使用多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检验效能α=0.05。结果:A组、B组、C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87±0.32、6.78±0.22、7.110.23(F=0.542,P=0.58);术后7天VAS评分为2.67±0.33、3.2±0.30、3.13±0.26(F=0.764,P=0.47);术后12个月为4.20±0.23、2.54±0.21、2.31±0.21(F=96.4,P=0.003),通过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3,A组与C组比较P=0.002,B组与C组比较P=0.181。术后12个月三组的椎体高度变化分别为0.24±12、0.14±0.1、0.13±0.08(F=66.4,P=0.013),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1,A组与C组比较P=0.001,B组与C组比较P=0.211。术后12个月临近椎体平均骨密度T值变化A组为1.22±0.11,B组为1.32±0.12,C组为1.65±0.21(F=55A,P=0.021),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171,A组与C组比较P=0.023,B组与C组比较P=0.031。结论:PKP手术的水泥充填形态会影响术后病椎椎体高度的维持以及临近椎体的骨密度,平面支撑的水泥形态具有较好的应力分配特性,术后椎体高度丢失以及临近节段的骨质疏松程度相对较轻。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球囊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背景:目前,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仍是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的金标准,但随着假体制造工艺的提高,尤其是小梁金属在关节假体中的应用,逐渐克服了早期非水泥型TKA缺点,理论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但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目的:比较非水泥钽金属一体化胫骨平台(tantalummonoblocktibialcomponent,TMT)与水泥型胫骨平台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获得随访的44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选用同系列股骨假体的TKA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其中,234例患者选用TMT,共350个膝关节;206例患者选用水泥型胫骨平台假体,共332个膝关节;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关节活动度、KSS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SF-36评分、术后X线评价、并发症及中短期假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ROM、KSS、VAS、WOMAC、SF-36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MT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jointinfection,PJI)发生率较水泥组低(P=0.03),术后其他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影像学检查两组均未见>1mm或进行性发展的透亮线,TMT组术后早期透亮线逐渐消失,展现出良好的长入特性;两组胫骨平台β角(胫骨假体内翻角)、δ角(胫骨假体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水泥型胫骨平台比较,TMT并未增加TKA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失败率,二者在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应用TMT的患者PJI发生率较低,并展现出良好的长入特性,因而理论上可获得更高的长期假体生存率。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钽金属一体化胫骨平台 非骨水泥 骨水泥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水泥(ALBC)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长骨感染性缺损(IB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长骨IB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ALBC治疗,观察组给予ALBC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性结果优良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观察组功能性结果优良率(86.67%,26/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P<0.05。两组对线不良率、延迟愈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骨IBD治疗中应用ALBC联合Ilizarov技术,相比单用抗生素水泥治疗,可提高性结果与功能性结果,且不良事件少。

  • 标签: 长骨 感染性骨缺损 抗生素骨水泥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成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标签: 大黄素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未植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后对患者的Maryland进行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结果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是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跟高度、Bolher角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好,对比未植的远期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开复位内固定 植骨术 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 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间 来我院就诊 的 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 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 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实验组 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实验组 40例患者发生创口局部渗液、感染、皮缘局限性坏死的机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 P>0. 05,但跟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2. 50%,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50% ), P<0. 05。结论 :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植骨术 跟骨关节 骨折移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使用切开复位跟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40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非手术手法复位治疗和切开复位跟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使用切开复位跟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有着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切开复位根骨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临床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切开复位跟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中选出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跟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足功能评分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且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33%与对照组的2.22%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切开复位跟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中是可行的,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但应用时应注意术后的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一天,陪着孩子读图画书。书上有一组图是连结的。第一幅是一头牛在吃草;第二幅是一只羊在吃矮树叶;我问过女儿,她一一答了。但第三幅图是画了一只长颈鹿,正高扬着头,站在蓝天下。画面上并没有画它吃的东西。我问:长颈鹿在干什么?女儿略略一顿,说:“长颈鹿在吃天。”这回答一下把我惊住。“吃天”?多奇怪的念头,然而又是多么精彩,多大胆的想象啊!这是我们这些具备常识却囿于常识的成人难以想象的。后来,常常听到孩子说一些“无理”的话,便渐渐留心起来。我发现,孩子实际是将自己从有限的知识中得来的思维方式随意“移位”到其它领域或学科中:牛吃草,羊吃树叶,那长颈鹿就是在“吃天”了。既然妈妈有孩子,鸽子有孩子,那么月

  • 标签: 思维方式 移位思维 规范 运用 艺术 自然科学
  • 简介:丙烯酸基水泥固定植入假体仍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水泥的生物相容性较差,与组织界面不能形成良好的生物结合而导致假体松动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单体的聚合热、残余单体的细胞毒性及固化后的结构缺陷等所致。文章简要分析了目前水泥的研究应用现状,包括丙烯酸单体的改性、助剂的功能化及其固化方式的优选等。在改善生物相容性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是磷酸钙盐的复合或掺杂等。

  • 标签: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人工假体 植入材料 组织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泥填充对晚期肿瘤骨转移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74例,病理诊断分别为多发性骨髓瘤33例,乳腺癌12例,前列腺癌9例,肺癌16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1例,肾癌1例,胸腺癌1例。通过经皮穿刺骨水泥填充骨转移病灶治疗,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及Kessler 10量表(K10)评分,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 d和1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1.7±0.8)分,均较治疗前(6.1±1.3)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 d和1个月时KPS评分分别为(58±9)分和(55±8)分,均较治疗前的(40±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 d和1个月时K10评分分别为(22±6)分和(23±6)分,均较术前(33±8)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需要使用镇痛药物患者63例,术后1个月随访时为20例(P<0.001)。结论水泥填充可以有效缓解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活动度,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晚期 骨肿瘤 转移 疼痛 骨水泥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PKP术后水泥渗漏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l例病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PKP术后水泥渗漏并进行详尽报道。结果早期对1例患者出现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PKP术后水泥渗漏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结论腰椎PKP术后要积极防治水泥渗漏的发生。

  • 标签: PKP术后 骨水泥渗漏 防治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水泥注入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患者术前、病情观察、术后护理,进行康复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术后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经水泥注入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精确、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注入成形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