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诱导培养条件下的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环境",将成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表型,保持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替代物修复下颌缺损的可行性。方法: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Lane—Sandhu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最终完成替代,达到临床修复的目的。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磷酸三钙 骨形成蛋白 快速成型
  • 简介:背景:临床治疗由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缺损仍然是一个挑战。组织工程的研究,为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对治疗缺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回顾近年来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增殖和活性、免疫特性、促血管化以及在体实验的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8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词分别为"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免疫、血管化"和"mesencgymalstemcell,tissueengineering,osteogenesis,immuneproperty,angiogenesis"。纳入与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免疫及血管化相关的研究,排除重复及陈旧文献。共检索到177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组织工程中,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脂肪间质干细胞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活性高于脂肪间质干细胞。间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能力,可减少损伤部位炎症反应,加快组织修复。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不只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免疫促进作用,脂肪间质干细胞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性。低氧培养下的脂肪间质干细胞能够分泌更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生成更多的血管结构。实验研究证实聚乳酸多孔纳米材料结合纳米碳生物材料可以明显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和。由于间质干细胞具有生物向性,可能成瘤分化,故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一直持谨慎态度。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和骨组织 免疫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标签: 大黄素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活性。方法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14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活性

  • 标签: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 简介: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脆骨病或脆骨一蓝巩膜一耳聋综合征。发病率约3/10万,男女比例大约相同。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问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其病变不仅限于骨骼,还常常累及其他结缔组织如眼、耳、皮肤、牙齿等。本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数为单发病例。

  • 标签: 成骨不全 先天性遗传性 耳聋综合征 发育障碍性疾病 结缔组织 关节松弛
  • 简介:组织的结构极为复杂,包含矿物质和不同的有机物质,其中包括胶原。I型胶原是骨骼中的主要蛋白质,在软骨中存在Ⅱ、Ⅸ、X和Ⅺ型胶原。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脆骨病)是最常见的基质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存在I型胶原质和量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不

  • 标签: 成骨不全 骨组织 发病机制 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无定形磷酸钙(ACP)对rhBMP-2的缓释作用,检测rhBMP-2/ACP纳米缓释微粒的活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已制备rhBMP-2/ACP缓释微粒的大小、形态:测定rhBMP-2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描绘曲线;用MTT法检测缓释微粒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情况的影响: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缓释微粒对其分化的影响.并与ACP的作用进行比较;将缓释微粒植入大鼠股部肌袋.通过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缓释微粒的异位能力。结果缓释微粒大小为100nm左右.具有典型的无定形球形面貌。开始时为快速释放期.随后呈缓慢持续释放。缓释微粒能显著促进MSC的增殖和分化,植入大鼠股部肌袋12周.材料大部分降解.有明显的形成。结论ACP可作为rhBMP-2合适的缓释载体材料.生成的纳米缓释微粒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活性

  • 标签: RHBMP-2 无定形磷酸钙 纳米微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异位成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勒醇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活性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颌面创伤中基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治疗缺损和修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100.0 μmol/L)的富勒醇对大鼠AD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大鼠ADSCs在培养基中培养,以加入较高浓度(1.0 μmol/L)富勒醇为实验组(培养基+富勒醇,1.0 μmol/L),以未添加富勒醇为对照组(培养基),诱导14 d及21 d时利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组成分化情况。结果Live/Dead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茜素红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富勒醇可以促进大鼠ADSCs中钙化结节的形成,提高基因Runx2、钙素(OCN)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论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促进ADSCs分化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培养 富勒醇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3)2·4H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4)2·HPO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t=0.588,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t=4.077,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t=3.846,P<0.05)后,SIS/nHA的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t=3.217,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t=3.7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小肠黏膜 表面改性 骨再生
  • 简介:<正>不全罕见,现将我院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7岁,双下肢多次骨折后进行性外观畸形,不能行走4年余。查体:发育不良,身材矮小,营养不良,智力尚可,双侧小腿均是前内侧弯曲畸形,大腿呈前外侧弯曲畸形,双下肢肌肉明显萎缩,站立不稳,迈步困难。

  • 标签: 成骨不全 营养不良 身材矮小 软骨母细胞 发育不良 核糖核酸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oly(3-bydroxybutyrate-co-3-bydroxyvalerate)/sol-gelbioactiveglass,PHBV/SGBG]的体内效能。方法制备犬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切片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效能。结果实验组再生过程中,软骨明显,术后2周缺损区软骨样组织较丰富;术后12周时,植入材料PHBV/SGBG基本完全降解,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组织。对照组的修复不全,痂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复合材料PHBV/SGBG具有很好的传导性和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组织工程材料。

  • 标签: 生物活性玻璃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 复合材料 骨缺损 骨生成 动物实验
  • 简介:患者,女,25岁,孕1产1,足月妊娠入院待产。孕期无任何不良反应,无特殊用药史。患者自幼(三个月时)左上肢骨折,畸形愈合,以后反复肢体骨折并畸形愈合。需持双拐行走。查体;身高83cm,体重35ks,蓝色巩膜,听力差,智力正常。鸡胸,四肢异常短小,畸形,双下肢活动受限。

  • 标签: 成骨不全 蓝色巩膜 畸形愈合 足月妊娠 临床特征 母婴
  • 作者: 陈洁萍 汤冬娥 欧明林 戴勇 薛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桂林 54100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全军器官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广西代谢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桂林 541002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 51802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全军器官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广西代谢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桂林 541002;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 51802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全军器官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广西代谢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桂林 541002
  • 简介:摘要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的遗传性骨病,严重程度从围产期死亡到轻微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蓝色巩膜、低量、反复骨折、侏儒症、牙本质发育不全及听力障碍等。目前OI有18个亚型,3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染色体遗传。OI有多种致病基因,部分致病基因尚未分型,致病机制在逐步明确。目前尚未发现有彻底治愈OI的报道,临床上多采用双磷酸盐治疗,转化生长因子-β单克隆抗体、特立帕肽等也有报道可能增加骨密度,间充质干细胞及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成为针对性治疗OI的新手段。本文对成不全症的部分致病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OI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策略。

  • 标签: 成骨不全 分型 致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下颌较大速率牵引成术(DO)中应用重组人形成蛋白(rhBMPs)对成的影响,探讨下颌较大速率DO的可行性。方法12只山羊双侧下颌行DO,山羊及左右下颌随机化分为实验侧、对照侧,一只山羊作为正常标本。术中预置牵开间隙3.5mm,实验侧应用rhBMPs,延迟期为3d,牵引速率为1.5mm/d,分3次牵引,延长幅度为20mm。3、5、7、12周行大体、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延长幅度达到20mm,自固定期3周开始观察,牵引间隙新的再生形成及成熟改建仍是连续的愈合过程。固定期5周时,大体及X线观察表明实验侧已形成良好的皮质连续性,密度近于正常,而对照侧牵引间隙中间区却存在不连或间隙存在。组织学显示DO过程仍然是膜内,对照侧牵引间隙中央可见中央区纤维连接、软骨改变,周边区可见新组织形成。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显示实验侧在5周时接近正常,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骨密度随时间递增,实验侧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侧。本实验条件下在5周后拆除牵引器较为可靠。结论较大速率DO的再生形成也是一个连续的膜内过程。rhBMPs在较大速率和较大幅度DO中的应用能够加速的再生和愈合速度,可以缩短临床疗程并达到较大的延长幅度。

  • 标签: 下颌骨 牵引成骨术 骨形成蛋白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与不植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在地塞米松作用下以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活性;Western-blot检测成骨细胞中Cx43的表达、蛋白Runx2、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type,COL-Ⅰ)及增殖相关蛋白PCNA、CDK4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成骨细胞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力。构建慢病毒介导的Cx43基因过表达质粒(Lv-Cx43)并转染成骨细胞,检测成骨细胞的活性及增殖能力。PD98059预处理过表达Cx43的成骨细胞,检测过表达Cx43骨细胞的活性及增殖能力。结果分离的成骨细胞具备分化能力,1×10-6 mol/L地塞米松处理能够降低成骨细胞钙结节的形成;随地塞米松作用的时间增加,成骨细胞中Cx43、Runx2、ALP、COL-Ⅰ蛋白表达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PCNA、CDK4及p-ERK1/2表达均下降;正常组成骨细胞在第0、1、2、3、4天的OD值分别为0.316±0.043、0.891±0.623、1.683±0.154、2.315±0.721、2.891±0.323,在地塞米松处理成骨细胞后分别为0.376±0.021、0.657±0.121、1.124±0.285、1.521±0.272、1.987±0.584,地塞米松处理组成骨细胞OD值在第2、3、4天均小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转染空载慢病毒质粒(Lv-NC)组和Lv-Cx43组中Cx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41±0.086、0.598±0.018、1.000±0.082,Lv-Cx43组中Cx4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P<0.05)。对照组、Lv-NC组和Lv-Cx43组中Cx43蛋白条带与内参GAPDH条带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816±0.737、0.738±0.643、1.145±1.101,与对照组和Lv-NC组比较Lv-Cx43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Lv-Cx43组中Runx2、ALP、COL mRNA的表达及相关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Lv-Cx43组中成骨细胞钙结节的数目高于对照组和Lv-NC组。Lv-Cx43+PD98059组中成骨细胞OD值和钙结节的数目低于Lv-Cx43组(P<0.05)。结论在地塞米松作用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明显下降,且细胞中Cx43表达下降;过表达Cx43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调控机制可能通过ERK1/2通路实现。

  • 标签: 连接蛋白43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骨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再生和组织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观察hVEGF-165基因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VEGF的功能及转染后细胞的活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传代培养后以1μgPcDNA3.1-hVEGF165∶3μL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的比例转染,通过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外源性VEGF的表达。(2)测定在正常条件培养和条件培养下,转染后细胞上清中碱性磷酸酶、钙素的水平。结果(1)hVEGF165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成功分泌VEGF蛋白。(2)条件培养下,基因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钙素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5);而在正常条件培养下,基因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钙素的表达分泌量较低。结论(1)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2)在条件培养下,转染hVEGF165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增强。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