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 mPa,终凝时间为(3.86±0.09) 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 标签: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水泥联合VSD治疗慢性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12例慢性骨感染患者,采取抗生素水泥联合VSD治疗,分析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和疼痛评分、治疗优良率。结果:治疗后炎症指标和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住院时间平均为10天,治疗优良率达到100.00%。持续负压引流7~10d,平均8天,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0个月~18个月,平均(10.6±3.2)个月。所有患者创口均愈合,无出现分泌物,且感染症状消失。结论:抗生素水泥联合VSD治疗慢性骨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炎症,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抗生素骨水泥 VSD治疗 慢性骨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搬运和抗生素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不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不连老年患者7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搬运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对位对线情况、愈合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骨折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5±17)vs(146±12)min],AKS膝关节功能评分[(165.7±15.2)vs(123.7±18.1)]和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88.6±3.6)vs(77.6±5.4)]提高,愈合指数[(42.0±2.0)vs(43.3±3.0)d/cm]降低,临床有效率高[61.1%(22/36)vs47.2%(17/36)],感染发生率低[5.6%(2/36)vs25.0%(9/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搬运技术能够促进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不连老年患者的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感染性骨不连 骨搬运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0例患者发生创口局部渗液、感染、皮缘局限性坏死的机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P>0.05,但跟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植骨术 跟骨关节 骨折移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运用自制跟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69足)DIA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22~61岁[(47.2±8.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2足,Ⅲ型15足,Ⅳ型12足。根据Essex-Lopresti分型:舌形骨折43足,关节面塌陷型23足,无法分型3足。30例(35足)采用自制跟撑开复位器辅助、经皮或经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A组),30例(34足)采用传统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复位质量通过跟高度、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2±11.3)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4±1.3)d,低于B组的(6.9±1.9)d(P<0.05);A组手术时间为(91.7±10.3)min,B组为(92.8±11.5)min(P>0.05);A组住院时间为(7.0±1.4)d,低于B组的(12.7±1.7)d(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复位丢失。A组跟高度为(48.9±2.0)mm,B组为(49.3±2.6)mm(P>0.05);A组跟长度为(83.2±2.9)mm,B组为(83.5±2.7)mm(P>0.05);A组跟宽度为(35.8±2.3)mm,B组为(35.1±1.3)mm(P>0.05);A组Böhler角为(24.7±6.4)°,B组为(25.9±5.8)°(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为(87.1±8.5)分,B组为(86.7±7.8)分(P>0.05);A组优良率为89%(31/35),B组为88%(30/34)(P>0.05)。A组Maryland评分为(85.3±9.5)分,B组为(84.9±9.5)分(P>0.05);A组优良率为86%(30/35),与B组85%(29/34)(P>0.05)。A组VAS为(2.3±1.5)分,B组为(2.5±1.5)分(P>0.05)。A组无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B组1足出现切口浅表感染,3足出现切缘皮肤坏死,1足出现深部感染(P<0.05)。结论运用自制跟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DIACFs,可以取得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相关并发症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证的患者。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背景: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SHA)已经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髋关节置换中。然而,相对于标准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短柄股骨假体在假体周围重建中的优势尚未十分明确。目的: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将THA和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医师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从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HA与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检索时间截点为2018年3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质量评估是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使用RveMan5.3软件完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910位行非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种SHA设计(Proxima,Fitmore,Microplastyshort,Uniquecustom,Omnifit-HA1017)。集中数据显示,在所有Gruen区中骨密度变化的百分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Gruen1区,WMD=11.33,95%CI:-1.67~24.33,P=0.09;在Gruen7区,WMD=8.46,95%CI:-1.73~18.65,P=0.10。与THA比较,SHA的亚组分析明显说明其Gruen区的骨密度变化更小。在Gruen1区,WMD=27.57,95%CI:18.03~37.12,P<0.0001;在Gruen7区,WMD=18.54,95%CI:8.27~28.81,P<0.0001。结论: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与THA相似。然而,与THA相比,SHA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大小与短柄设计的种类关系密切。另外,尽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模式类似,但是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所累及的股骨长度明显更短。现有的相关文献数量及短柄设计种类有限,未来需要更大规模、多中心、最新设计的SHA的随机对照研究。

  • 标签: 骨重建 META分析 短柄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瓣联合抗生素水泥链珠治疗手部与软组织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对16例手部感染性创面采用邻指指背筋膜皮瓣、指侧方血管链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局部转移皮瓣等并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水泥链珠进行修复,皮瓣术后3个月取出抗生素链珠16例,其中8例二期行植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22个月,皮瓣血运好,顺利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示8例缺损患者骨折均达到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手指功能参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9例。结论带蒂皮瓣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水泥链珠治疗手部感染性创面,一期闭合创面,能有效控制感染,为二期处理缺损创造良好的条件。

  • 标签: 感染 外科皮瓣 创面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32例在本院进行下肢开放性骨折缺损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即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6例患者。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抗生素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于实验组,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长于实验组,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开放性骨折缺损临床治疗中,可采取抗生素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 抗生素骨水泥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水泥物理和力学性能改变,以指导利奈唑胺水泥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在40g水泥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利奈唑胺,将样本共分成8个组,每组测定5个样本,8组分别是:Ⅰ组为对照组,不加抗生素,第Ⅱ到第Ⅷ组加入抗生素的量分别为1.2、2.4、3.6、4.8、6.0、7.2及8.4g。分别测定各组面团期时间、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结果各组面团时间在2′50″~3′40″之间。随着抗生素剂量的增加,面团时间也随之增加。各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优于ISO5833标准,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但高于其他各组,与其他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而第Ⅷ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低于其他各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面团时间随着利奈唑胺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利奈唑胺水泥用于预防性使用,则每40g水泥中最多可以加入1.2g利奈唑胺,否则会影响水泥的强度。如果利奈唑胺水泥用于制作占位器,在每40g水泥中最多不要加入超过7.2g的利奈唑胺,不至于太影响水泥占位器的强度,但是加入的最佳剂量是多少,本系列实验的另一部分会有详细交代。

  • 标签: 感染 利奈唑胺 骨水泥 占位器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导管(PD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约57%~92%伴有网膜包裹,是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就腹膜透析移位导管复位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腹膜透析 导管 移位
  • 简介:目的研究明胶溶胀行为对多孔水泥性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在α-磷酸钙水泥体系中加入生物明胶,研究明胶对水泥水化产物、抗压强度和产物微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利用明胶的溶胀行为与水化过程中体系pH值变化的相关性,可制备具有大孔和微孔结构的水泥.结论加入明胶促进羟基磷灰石的成核,提高水泥的抗压强度.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明胶 多孔生物材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老年骨质疏松症伴有骨折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人,由于椎体骨密度降低,小梁变薄,钉界面连接不牢固,在过去被认为是椎弓根钉固定的禁忌证。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椎内固定 骨水泥加强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CPC及CPC/BMP复合人工降解性能,寻找加快CPC降解的有效途径.方法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进行CPC和CPC/BMP复合物的溶解试验.通过植入小鼠肌袋和犬桡骨植入试验,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和降解规律.结果BMP促进了CPC的体外溶解.肌肉内植入CPC/BMP可以异位诱导新形成.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可以诱导新形成,有效地修复缺损.新形成的同时,材料出现了较快的降解.CPC不能异位诱导新形成,缺损修复能力较弱,降解缓慢.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具有理想的降解性能和成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缺损修复材料.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降解
  • 简介:摘要如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头颈块进行有效固定,进而稳定并支撑骨质疏松的骨折端,已成为当今创伤骨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减少固定失败率,临床上除了提高内固定的设计,应用增强材料提高固定的效果是另一个富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围绕水泥增强材料的研究历史、材料特点、目前其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生物增强材料进行内固定的原理、手术技术和应用范围的认识,进而为其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帮助。

  • 标签: 髋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内 骨水泥 骨增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