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应用0.0625%胰蛋白酶重复消化出生第2d乳鼠心肌组织多次,收集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和,用差速贴壁分离法分离.在以溴脱氧尿嘧啶(Brdu)纯化心肌细胞后置CO2培养箱孵育7d。结果:分离1只乳鼠获得的心肌细胞产量约为140万个,且有活力心肌细胞占90%以上;培养4~6h乳鼠心肌细胞开始贴壁生长,12~24h明显增殖,3~4d后细胞融合成片;心肌细胞由圆形变为梭形、星形、多角形。并出现自发性节律性搏动。结论:本研究应用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可获得高产量、高活力心肌细胞,是一种可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 标签: 心肌 细胞培养技术 大鼠
  • 简介: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猴BMSc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对新生大鼠耳蜗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从出生7天大鼠耳蜗中分离、培养前体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鉴定;血清诱导分化后鉴定分化潜能,进一步了解其多向分化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细胞培养1d后即可见“细胞球”。细胞球内大部分细胞呈nestin、musashil、pax2和BrdU阳性,表明其具有自我更新及有丝分裂能力。细胞球经诱导分化14d后,对分化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发现分化细胞表达毛细胞标志物myosinVIIA和phalloidin,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euN,表达不成熟神经元标志物Tujl,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galactocerebroside,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标志物GluR-1,证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本实验证明耳蜗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为研究通过基因治疗方法促进耳蜗神经细胞增殖提供了一种体外模型。

  • 标签: 耳蜗前体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比较α-MEM和高糖DMEM两种培养基对小鼠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化影响.方法(1)根据培养基和是否添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将细胞分为4组:α-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α-MEM培养基组、高糖DMEM培养基组、添加RANKL高糖DMEM培养基组;(2)于培养第3天收集细胞,分别通过qPCR、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分化相关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cells1,NFATc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RANK)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K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做TRAP染色观察各组成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探讨添加RANKL后α-MEM培养基和高糖DMEM培养基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影响.结果(1)与添加RANKL高糖DMEM培养基相比,添加RANKLα-MEM培养基使RAW264.7细胞分化相关标记物TRAP、NFATc1、RANK及cathepsinKmRNA表达水平增加,TRAP、NFATc1及cathepsinK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在α-MEM培养基或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RANKL均可使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但添加RANKLα-MEM培养基处理细胞组中形成成熟破骨细胞更多.结论添加RANKLα-MEM培养基有利于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RAW264.7细胞 高糖DMEM培养基 α-MEM培养基 破骨细胞 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 简介:牙源性干细胞分化受其所处局部微环境所调控。以往研究表明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诱导牙髓干细胞向成牙细胞谱系分化。然而,采用人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行,所以推测异种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能对人牙髓干细胞产生类似的效应。本研究采用猪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pTGC-cM)来诱导人牙髓干细胞,评估其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学、集落形成、体外多向分化、与成牙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体内分化能力等。

  • 标签: 人牙髓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牙胚细胞 多向分化 局部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简化细胞培养步骤。方法在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培养过程中,复苏及传代时,避免使用离心机离心这一步骤。结果通过和传统细胞培养方法对比,这种改良方法,培养PANC-1细胞,污染机会少,特别适用于新手。

  • 标签: PANC-1细胞 细胞培养 胰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来源成骨细胞(OB)与内皮细胞(EC)体外联合培养影响.方法分别建立BMSCs来源OB与EC单独培养体系,以及按2∶1比例体外直接或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各培养体系细胞内同时加入1×10-8mol/LP物质(n=6),对照组:各培养体系不添加P物质(n=6).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骨钙素(OC)mRNA基因表达.比较两组不同培养方式细胞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细胞G1期减少,G2/M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细胞ALP增殖活性[(2.877±0.188)、(3.053±0.179)、(4.345±0.305)]及OCmRNA表达量[(1.682±0.155)、(3.188±0.213)、(3.720±0.1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0.233)、(2.842±0.120)、(3.220±0.191);(1.360±0.141)、(2.272±0.143)、(2.507±0.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单独培养ALP增殖活性和OCmRNA表达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ALP增殖活性及OCmRNA表达量较OB单独培养明显增高,且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来源OB与EC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P物质可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OB增殖与活性.

  • 标签: 骨髓细胞 P物质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长期以来,Guguen等[1]两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获得肝细胞方法,几乎成了肝细胞分离经典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种不同培养方法,如在培养瓶内加纤连蛋白(febronectin)以促进肝细胞附壁[2],添加生长因子于培养基促其生长等.但上述方法步骤繁琐,成本较高,且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主用于大鼠肝细胞分离,不适于新生鼠肝细胞分离,甚至分离成年小鼠肝细胞,都因为血管纤细,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困难.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细胞鉴定 胶原酶
  • 简介:摘要:介绍了细胞培养实验室暖通设计重要性,概述了细胞设计实验室暖通设计原则,阐述了在细胞培养实验室暖通设计中风系统设计和水系统设计相关设备以及设计要点,为细胞培养实验室暖通设计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意见。

  • 标签: 细胞培养实验室 暖通设计 风系统设计 水系统设计
  •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影响。方法:分别培养角膜缘干细胞及球结膜上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E-5蛋白鉴别角膜缘干细胞。搜集两组培养细胞上清液加入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并设立对照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缘干细胞AE-5染色呈阴性,而球结膜上皮细胞为阳性。加入角膜缘干细球结膜上皮细胞和对照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TT值分别为2.097±0.079,1.981±0.034和1.990±0.044。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9.169,P=0.000)。加入角膜缘干细胞培养上清液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5和P=0.00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这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特征。本研究从功能学角度为角膜缘干细胞理论提供更多依据。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上清液 血管内皮细胞 MTT
  • 简介: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具有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作用。方法:将第5代人牙周膜细胞,以1×108L-1浓度分别接种到96孔板,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含0,1,10,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第1,3,5,7天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在第1,7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4组之间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586,P=0.024),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量浓度增大,吸光度值均增大,其中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吸光度值均大于其他组(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0),浓度越大,活性越低(P〈0.05)。结果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00μg/L范围内质量浓度越高,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作用越强。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口腔组织构建 体外培养 人牙周膜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建立口腔癌细胞/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NFs),与口腔癌细胞Cal27共培养构建三维模型,通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维共培养模型中Cal27和NFs生长情况及之间相互关系。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取NFs。三维共培养悬浮培养4d,胶原凝胶收缩,Cal27细胞呈单层生长;胶原凝胶转移到支架上,气液相界面培养条件下,Cal27细胞呈多层生长,培养3d时癌细胞基底部出现类基底膜样结构,培养9d时基底膜样结构趋于完整。结论:三维气液相界面培养模型不同于二维细胞培养,其构建了类似于人体口腔组织上皮层及其下面的间质细胞层,使口腔癌细胞在生长模式上更接近人体组织,从而为研究口腔癌侵袭转移提供新方法和手段。

  • 标签: 三维共培养 气液相界面培养 口腔癌细胞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肺癌是第一大常见恶性肿瘤,肺癌干细胞研究为肺癌诊断和治疗带来新契机。为更好了解肺癌干细胞以及研究靶向肺癌干细胞肿瘤疗法,肺癌干细胞分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无血清培养法已经是分离培养肿瘤干细胞经典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肺癌干细胞分离。本文综述了无血清培养基分离肿瘤干细胞研究应用。

  • 标签: 肺癌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分离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条件和特点。方法从孕14~16d大鼠胚胎脑皮质中分离NSC,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联合作用下使其稳定增殖,并用10%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Gale-C免疫荧光染色,对NSC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鉴定为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NSE染色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GFAP染色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ale-C染色阳性细胞)。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大鼠胚胎NSC。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鉴定 免疫荧光 培养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改良体外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效果。传统法存在动物用量大、成本高且细胞培养时间长等局限。方法结合消化试剂组合和手摇震荡法培养分离小胶质细胞;同时采用Iba-1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和纯度分析,台盼蓝染料法进行活力检测以及脂多糖刺激比较不同状态小胶质细胞。结果改良法可在4d内稳定获得小胶质细胞>1.0×10^6个/60mm培养皿,纯度≥98%,活力>98%,较传统法在动物用量、总成本和培养时间分别减少了2、3.2、1.5倍。结论改良法可减少动物用量、降低成本,缩短细胞培养时间;为研究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高效细胞模型。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原代培养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从成年大鼠脊髓中培养神经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悬浮培养神经干细胞技术,对成年大鼠脊髓组织进行干细胞培养,并通过自我增殖实验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鉴定。结果培养1-2周时,培养液中即出现神经干细胞克隆球。该克隆球有很强自我增殖能力,可多次传代。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证明该克隆球表达大量神经干细胞特征性中间丝——巢蛋白(Nestin)。结论正常成年大鼠脊髓中含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可大量增殖。

  • 标签: 细胞培养技术 成体干细胞 脊髓 大鼠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Beagle犬脂肪基质干细胞(dogadipose-derivedstromalcells,dAD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成骨细胞,为口腔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Beagle犬皮下脂肪组织,剪碎,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培养犬脂肪基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鉴定其来源及干细胞标记并向脂肪、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该细胞波形丝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表达阴性,CD44表达阳性;成脂诱导后,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脂滴积累;成骨诱导后,ALP、钙结节、骨钙素、Ⅰ型胶原均阳性表达。结论:Beagle犬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具有能分化为脂肪、成骨细胞脂肪基质干细胞,此脂肪基质干细胞可作为口腔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脂肪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培养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效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17β-雌二醇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细胞衰退期。

  • 标签: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 体外培养 形态学 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