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效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17β-雌二醇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细胞衰退期。

  • 标签: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 体外培养 形态学 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干细胞培养所需饲养层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将小鼠胚胎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培养。用丝裂霉素 C处理 MEF细胞制备饲养层,观察处理后细胞活力及有无再增殖现象。结果 采用 0.0625% 胰蛋白酶消化小鼠胚胎组织获得高活力 MEF细胞,用丝裂霉素 C处理前后 MEF细胞无明显增值,细胞活力在 90%以上。结论:该方法可获得高活力 MEF细胞。丝裂霉素 C处理后 MEF细胞种植到明胶包被 6孔板中,在 1周内可用于干细胞培养

  • 标签: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饲养层 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HBV感染对NK细胞生物活性影响。方法外周血标本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经体外扩增培养NK细胞后回输49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60岁。根据患者有无HBV感染,将血标本分为HBV(+)组和HBV(-)组。体外扩增、培养CD3-CD56+NK细胞和CD3+CD56+NK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NKT细胞百分率。两组细胞活性率和细胞凋亡等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BV(-)组细胞活性率为(94.4±1.2)%,明显高于HBV(+)组(85.1±4.6)%(t=2.146,P<0.05);而HBV(-)组细胞凋亡率为(3.2±0.9)%,明显低于HBV(+)组(11.6±4.1)%(t=-2.220,P<0.05)。HBV(-)组NK细胞百分率为(55.8±4.4)%,明显高于HBV(+)组(34.7±5.9)%(t=2.889,P<0.05)。结论HBV(-)患者来源细胞体外扩增诱导可获得较多NK细胞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 肝炎病毒,乙型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秃发人群日益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秃发不仅影响外观,甚至给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细胞条件培养基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毛发再生以及其他医学领域。该文对常用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毛发再生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低代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

  • 标签: 细胞 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毛发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Foxn1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培养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 标签: 巨噬细胞谱系 荧光示踪 绿色荧光裸小鼠 巨噬细胞极化培养 巨噬细胞标志蛋白 吞噬功能
  • 作者: 刘雪霞 张璘 任梅宏 宋桂宁 张颜秋 李艳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医师在线》 2020年第18期
  • 机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目前诊断胎儿是否有染色体疾病的较为安全可靠及常用的方法 [1],但羊水细胞培养一直存在着标本难以复得、 培养周期长、 易污染、 分裂象少等问题 [2-4]。羊水从抽取后进行培养,到制备出可分析的良好染色体核型,整个过程步骤繁多;其中包括羊水细胞接种、培养、收获,及羊水染色体制片、 G显带、染色等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对实验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的影响因素以及探索提高实验成功率和质量的方法,对满足临床需求和提高染色体异常诊断率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积累和目前羊水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的关键环节进行综述,现综述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公司生产无血清培养基对病毒性疫苗生产用Vero细胞培养效果,及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效果,以判断是否适用。方法实验组用VirusPro Vero-A培养基进行Vero细胞培养,用Trpzyme消化细胞。对照组用VP-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用TrypLE Select消化细胞。两组Vero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在T175培养瓶中,以相同培养条件和传代方法在T175瓶和细胞工厂中各培养3代。培养期间观察细胞上清液、形态以及汇合度,消化后检测细胞活率并计算细胞收获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消化液pH值、总消化时长、37 ℃消化孵育时长、细胞活率以及细胞收获量。结果两组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消化液pH值(6.99)、总消化时长(17.28 min)和37 ℃消化孵育时长(6.93 min)均值均大于对照组消化液(分别为6.75、12.34 min、3.30 min),细胞活率(94.79%)及细胞收获量(T175瓶:3.91×107个;细胞工厂:1.90×109个)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20%、3.33×107个、1.26×109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3.46、2.98、2.31和4.38,P值均<0.05)。结论实验组无血清培养培养效果较好,实验组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温和、细胞损伤小,均适用于Vero细胞

  • 标签: 细胞培养技术 Vero细胞 培养基,无血清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水细胞载玻片原位培养法在产前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716例羊水细胞采用载玻片原位培养培养培养成功后制片,用GSL-120全自动核型扫描仪进行进行扫描拍摄和分析。结果2716例羊水细胞经载玻片原位培养后制片、核型分析,成功率达100%;原代培养成功率达98.42%,传代培养率1.58%。共检出异常224例、占8.25%,其中125例21三体、31例18三体、3例13三体、4例45,X、17例47,XXY、5例47,XYY、1例48, XXY, +18、1例48, XXYY、26例结构异常,并鉴别出11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真嵌合。结论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法结果稳定,成功率高;能够鉴别真假嵌合,提高产前诊断精准性。

  • 标签: 羊水 载玻片 原位培养 产前诊断 嵌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培养、纯化及鉴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单份和混合UCB-MSCs区别。方法采用四联袋方法和试管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方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回收率、细胞数及红细胞混入量。鉴定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横向分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单份组和混合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并方差齐,根据数据类型应用参数检验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应用非参数检验中秩和检验。结果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分别为(60.23±6.34)%、(71.92±11.30)%(P<0.05)。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MNC)数量分别为(6.12±1.21)×107、(9.29±3.11)×107个(P<0.05)。混合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高于单份组。单份组和混合组IL-2水平分别为(0.52±0.13)、(1.50±0.23) pg/ml(P<0.05);单份组和混合组IFN-γ水平分别为(43.16±4.75)、(56.07±6.67) pg/ml(P<0.05)。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均为阳性表达。结论采用四联袋方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和细胞数均高于试管方法,四联袋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是一种高效、高质量和安全分离方法,UCB-MSCs可以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混合组UCB-MSCs增殖活跃,分泌更多IL-2和IFN-γ细胞因子。

  • 标签: 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混合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WJ-MSC)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促进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获得WJ-MSC及AD-MSC,分别收集其培养上清并与内皮细胞培养。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细胞中促进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和抑制血管新生基因表达;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其对内皮细胞管网状结构形成作用。结果WJ-MSC和AD-MSC培养上清分别与内皮细胞培养后,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抑制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WJ-MSC组及AD-MSC组内皮细胞体外管网状结构形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3.2 mm±9.2 mm和94.3 mm±13.2 mm,86.1 mm±7.2 mm,P<0.01)。结论WJ-MSC与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二者促进作用相当。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共培养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离培养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enstru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nMSCs),检测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 (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factor- 4, Oct4)表达。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帖壁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粘附、生长情况。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在酶标仪 450nm波长处检测吸光度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有限稀释法观察克隆形成,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结果 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增殖迅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Oct4、 CD44阳性。结论 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具有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特性。

  • 标签: 经血 细胞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整合素表达影响。方法提取1 ~ 2日龄Wistar乳鼠原代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软骨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DON(剂量分别为0.0、0.1、0.2、0.4、0.8 μg/ml)染毒24、48、72 h软骨细胞增殖情况,根据细胞存活率选取0.00(对照)、0.05、0.10、0.15、0.20 μg/ml DON用于后续实验,确定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4及MMP-1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DON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软骨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均< 0.01)。细胞培养上清液IL-6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3.425,P < 0.01),其中0.10 μg/ml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256.89(191.02,477.5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7(0.00,119.13)pg/ml,P < 0.05];IL-1β和TNF-α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881、1.317,P均> 0.05);0.10、0.15、0.20 μg/ml组CD44含量[(0.87 ± 0.21)、(0.85 ± 0.24)、(0.77 ± 0.1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 ± 0.19)pg/ml,P均< 0.05];MMP-13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947,P < 0.01)。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37、6.562、6.074、4.476,P < 0.05或< 0.01)。结论DON可能通过增加IL-6,MMP-13,整合素α2、β1表达和抑制CD44、整合素α5表达,破坏细胞细胞外基质间平衡,造成软骨损伤。

  • 标签: 软骨细胞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炎性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44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整合素
  • 简介:摘要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BPDCN)是一种非常罕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世界报道儿童病例不足百例。BPDCN临床进展呈高度侵袭性,极易累及骨髓,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BPDC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提高对BPDCN认识,本文对BPDCN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预后以及儿童病例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日(D3)4~5-细胞I、II及III级胚胎(4/I~5/III)囊胚形成及移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采用IVF-ET助孕患者共884个周期临床资料。比较4/I~5/III组间囊胚形成差异;根据囊胚移植周期中D3卵裂胚情况,将4/I~5/III胚胎来源164个囊胚移植周期设为A组,247个优质胚胎来源囊胚移植周期设为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结局并分析4/I~5/III组间不同细胞数和评级对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影响。结果4/I组优质囊胚率(5.6%)高于4/II组(1.8%)(P=0.003)及4/III组(0.6%)(P<0.001);5/I组优质囊胚率(8.3%)分别高于4/II组、4/III组及5/III组(1.6%)(P均<0.001);5/II组优质囊胚率(8.4%)高于4/III组(P<0.001)。A组与B组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囊胚比、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3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B组(P<0.001);A组平均移植周期次数高于B组(P=0.034);4-细胞和5-细胞来源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和50.0%,流产率分别为15.2%和26.8%;I+II级与III级胚胎来源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6%和41.2%,流产率分别为22.4%和21.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I~5/III来源囊胚能够获得与优质卵裂胚来源囊胚相近临床结局;在4/I~5/III组间,细胞数和评级不会影响其囊胚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但5-细胞胚胎囊胚形成率高于4-细胞胚胎。

  • 标签: 囊胚形成 卵裂胚 低质量胚胎 临床结局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不同亚型表型取决于B细胞分化阶段和遗传变化,反映在免疫表型、核型和肿瘤微环境变化上,特别是微环境细胞组成不同。文章介绍了B细胞淋巴瘤细胞性质和微环境细胞组成,探讨肿瘤微环境细胞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肿瘤微环境 淋巴瘤,霍奇金
  • 简介:摘要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种属及多种类型细胞以某种方式干预可获得心肌样细胞,包括心室、心房和窦房结样细胞。众多研究更专注于获取心室肌样细胞,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获取起搏细胞或结样细胞以构建生物起搏或研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综述干预胚胎干细胞、成人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取生物起搏细胞方法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干细胞 生物起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分析中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8年8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诊治121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92例,女性为29例,中位年龄为55岁(15~83岁)。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初诊时血常规检查结果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单核细胞绝对计数计算NLR、LMR。LMR与NLR最佳截断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获得,并且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高NLR组和低、高LMR组。组间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低、高LMR组和低、高NLR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PTCL患者PFS、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PTCL预后指数(PIT)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血小板计数、贫血、Ki67指数、NLR、LMR。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指导意义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通过NLRROC曲线获得NLR最佳截断值为3.822,敏感度为0.577,特异度为0.623,曲线下面积(AUC)为0.591(95%CI:0.488~0.694)。通过LMRROC曲线获得LMR最佳截断值为2.715,敏感度为0.519,特异度为0.710,AUC为0.614(95%CI:0.512~0.716)。②按照NLR最佳截断值,57例患者纳入低NLR组(NLR<3.822),64例患者纳入高NLR组(NLR≥3.822)。这2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LMR最佳截断值,75例患者纳入低LMR组(LMR<2.715),46例纳入高LMR组(LMR≥2.715)。低LMR组年龄>60岁者为38例,年龄≤60岁者为37例,高LMR组年龄>60岁者为13例,年龄≤60岁者为33例;低LMR组Ann Arbor分期系Ⅰ~Ⅱ期者为13例,Ⅲ~Ⅳ期者为62例;高LMR组Ⅰ~Ⅱ期者为16例,Ⅲ~Ⅳ期者为30例;低LMR组PTCL非特指型(PTCL-NOS)者为24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者为37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者为14例,高LMR组PTCL-NOS者为25例,AITL者为11例,ALK-ALCL者为10例。这2组患者年龄、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70、4.764、8.297,P=0.015、0.029、0.016);2组患者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5~101个月)。低、高NLR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6、11个月,低NLR组患者3年PFS率显著高于高NLR组(28.8%比10.2%; χ2=5.537,P=0.019)。低、高NLR组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56、19个月,低NLR组患者3年OS率亦显著高于高NLR组(61.1%比27.8%; χ2=9.341,P=0.002)。低、高LMR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0、16个月,低LMR组患者3年PFS率显著低于高LMR组(11.9%比31.7%; χ2=5.391,P=0.020);低、高LMR组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17、56个月,低LMR组患者3年OS率亦显著低于高LMR组(28.5%比62.5%; χ2=8.999,P=0.003)。④PTCL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0.544,95%CI:0.314~0.944,P=0.030),ECOG评分>1分(HR=0.349,95%CI:0.221~0.551,P<0.001),Ki67指数≥80%(HR=0.421,95%CI:0.253~0.699,P=0.001)及NLR≥3.822(HR=0.615,95%CI:0.400~0.944,P=0.026)是影响PTCL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3.632,95%CI:1.726~7.642,P=0.001),ECOG评分>1分(HR=4.311,95%CI:2.530~7.347,P<0.001),Ki67指数≥80%(HR=2.691,95%CI:1.500~4.828,P=0.001)及LMR<2.715 (HR=0.450,95%CI:0.265~0.764,P=0.003)是影响PTCL患者O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LMR可作为PTCL患者预后预测指标。但是,由于本研究仅为回顾性分析,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此结论进一步研究、验证。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外周T细胞淋巴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a,hADSCs-CM)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DSCs和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于培养12、24、48 h收集hADSCs条件培养基作为实验组条件培养基(12 h-CM、24 h-CM、48 h-CM),无hADSCs空白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置于培养箱内12、24、48 h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12 h-CC、24 h-CC、48 h-CC)。选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分别以实验制备培养基进行处理,每组培养基3个复孔,以CCK-8实验检测HSFs及KFs增殖能力,以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处理后细胞迁移能力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数据以Graphpad 7.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结果显示,24 h-CM、48 h-CM处理后24 h KFs、HSFs增殖速度较对照组开始出现明显减慢,HSFs增殖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NFs无明显增殖趋势变化;实验组条件培养基对HSFs增殖抑制作用在48 h达到峰值:24 h-CM KFs增殖活性为1.81±0.10,24 h-CC KFs为2.36±0.05(t=4.24,P<0.001);24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52±0.10,24 h-CC HSFs为1.96±0.15(t=8.98,P=0.001);48 h-CM KFs增殖活性为1.65±0.10,48 h-CC KFs为2.57±0.10(t=26.64,P<0.001);48 h-CM HSFs增殖活性为1.29±0.20,48 h-CC HSFs为1.94±0.10(t=11.14,P<0.001);之后抑制作用渐弱。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48 h收集hADSCs-CM处理后HSFs和KFs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在KFs中,12 h-CM、24 h-CM、48 h-CM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而处于S期细胞比例则较对照组下降,在HSFs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NFs、KFs、HSFs未见明显凋亡。LDH漏出检测结果显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hADSCs条件培养基可能通过其中含有的分泌因子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但不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基,条件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预后价值。在肝癌治疗中,基于NLR构建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预后效能。由于肝癌异质性,在不同研究中NLR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局限性。为了了解NLR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术后肿瘤组织中提取、培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进一步分选、扩增其CD8阳性亚群(CD8+TILs),并研究其特性。方法标本取自38例肝癌根治术后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癌巢组织和癌旁组织TILs分布,通过机械剪碎、混合酶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TIL前体细胞。采用重组人白介素2进行激活,抗CD3、抗CD28抗体进行共刺激扩增,用磁珠分选出CD8+TILs,CCK8法观察CD8+TILs对肝癌细胞Hep3B、HepG2生长影响。结果TILs富集于癌旁组织,12例成功提取TILs,6例培养并实现大量扩增,扩增17~50倍后细胞数为(1.2~2.5)×108个,CD3+细胞比例为(77.53±16.37)%,CD3+CD4+比例为(27.08±21.56)%,CD3+CD8+比例(44.55±12.73)%,细胞活力为(90.5±3.0)%,CD8+TILs对肿瘤细胞系Hep3B、HepG2有较强生长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高效提取、培养CD8+TILs方法,获得具有高抗肿瘤活性CD8+TILs,为晚期肝癌等实体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 标签: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癌,肝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