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研究。方法采集初发瓣膜心房纤颤的患者,测定其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随诊720天观察这些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频率。把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分为A组,没有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分为B组,对比两组的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栓栓塞事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vWF、TAT、D-D水平,与B组比较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WF、TAT、D-D浓度增高,且D-D浓度增高的危险因素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分析血栓栓塞危险

  • 标签: 心房纤颤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结合服药格式化表格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持续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心脏瓣膜术后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出院服药指导,实验组除给予传统出院服药指导外,采用延续护理加上专门制作的服药格式化表格,比较两组患者3月、6月、12月内依从,12月内INR达标率、地高辛达标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对照组6月依从评分较3月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3月、6月、12月内依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月内INR达标率、地高辛达标率、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结论延续护理结合服药格式化表格能明显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持续房颤患者依从,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

  • 标签: 心脏瓣膜术后 房颤 服药格式化 依从性 延续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到本院治疗风湿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和参照两组,分析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P>0.05;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LVEF指数两组间对比,P>0.05;而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LAD指数两组间对比,P<0.05。结论:运用射频消融术+瓣膜置换术疗法对风湿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治疗,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可运用。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瓣膜置换术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风湿心脏瓣膜瓣膜置换术运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风湿心脏瓣膜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二尖瓣分离术,观察组运用瓣膜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为35%,术后运用呼吸机时长为10至63h,在开放升主动脉之后有57.5%达到心跳自动恢复,而42.5%需要电击复跳;有5%患者出现术后早期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结论重症风湿心脏瓣膜瓣膜置换术运用可以保证治愈效果,改善相关手术指标效果。

  • 标签: 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双极射频消融术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安全及效果。方法: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10例入治疗组,同期随机的10例瓣膜置换术合并房颤患者入对照组,回顾分析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PB(体外循环)时间、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的安全及效果。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超声显示左心房比术前明显缩小,治疗组术后1、3、6个月窦性心律分别为80.0%、90.0%、80.0%,对照组分别为10.0%、10.0%、0%。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治疗AF安全有效。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外科手术 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渝东南片区瓣膜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短期抗凝及相关出血事件方面的运用情况。方法:98例瓣膜房颤动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抗凝方案的不同将46例采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纳入华法林组,而将另52例采取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纳入利伐沙班组。对比两组1月、3月、6月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月、3月时,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月时,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瓣膜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在栓塞率方面相当,而出血风险方面利伐沙班低于华法林。

  • 标签: 利伐沙班 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慢性肾病 抗凝效果 相关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多元化延续护理对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房颤动患者56例,应用平均分配方法,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28例: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多元化延续护理模式;比对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遵从医嘱情况、饮食控制、服药依从、定期复诊等评分均高于比对组,(P<0.05)结论:  多元化延续护理,可提高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房颤动患者华的自我管理能力,服药从依,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元化延续性护理 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华法林抗凝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风湿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23例患者行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的入组对照组,23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入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就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情况及体外循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50%的率60.87%、体外循环时间(94.8±33)min显著优于对照组43.48%、(116±3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口面积和体外循环,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瓣膜 跨瓣压差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分析心房颤动通过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进行治疗,以及术后心律失常护理过程。结果18例患者术后3周内16例诊断为窦性心律,2例诊断为Ⅰ°房室传导阻滞。且1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16例仍为窦性心律,2例仍为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强化心功能及维护,改良不同程度的诱因,特别是电解质紊乱加以改正,同时严格监督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和维护,对术后有效治疗及防止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和疗效.方法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左房折叠术 心脏不停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治疗中应用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有效。方法: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本院胸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9例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对参照组29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统计学有意义;且治疗组干预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治疗优良率相对于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安全及有效较为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房颤射频消融术 心脏搭桥 心脏瓣膜手术 治疗优良率
  • 简介:表1 32例NVAF致C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探讨瓣膜房颤(NVAF)患者脑栓塞(CE)的临床特点,32例患者中仅有6例于发病前曾不规律服阿斯匹林50-150mg/日作预防治疗

  • 标签: 临床分析 心房纤 患者脑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简称CT双期成像)在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74例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双期成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前状态(PTS)和血栓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肺静脉变异情况。结果CT双期成像诊断左心房PTS的灵敏度为52.94%(9/17),特异度为92.45%(49/53),阴性预测值为85.96%(49/57),阳性预测值为69.23%(9/13);诊断左心房血栓的灵敏度为100.00%(4/4),特异度为90.74%(49/54),阴性预测值为100.00%(49/49),阳性预测值为44.44%(4/9)。肺静脉变异率为21.62%(16/74)。结论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并可详细评价肺静脉解剖特征,发现肺静脉变异,为瓣膜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简称CT双期成像)在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74例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双期成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前状态(PTS)和血栓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肺静脉变异情况。结果CT双期成像诊断左心房PTS的灵敏度为52.94%(9/17),特异度为92.45%(49/53),阴性预测值为85.96%(49/57),阳性预测值为69.23%(9/13);诊断左心房血栓的灵敏度为100.00%(4/4),特异度为90.74%(49/54),阴性预测值为100.00%(49/49),阳性预测值为44.44%(4/9)。肺静脉变异率为21.62%(16/74)。结论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并可详细评价肺静脉解剖特征,发现肺静脉变异,为瓣膜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近2年行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新发房颤患者71例。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术中因素,术后首次房颤发作时间,合并临床疾病及预后。结果71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64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36例,有吸烟史14例,饮酒史9例。入选患者主要分布在普外科27例,脑外科14例和骨科21例。术后首次发作房颤时间在术后即刻至术后第9天,集中分布在术后72h内。房颤发作时,44例患者伴有明确的临床疾病。在房颤发作后治疗中,42例患者予以可达龙转复治疗,39例转复成功;13例患者予以控制心率治疗,6例自行转复;16例患者未予以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15例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后新发房颤有一定自限性。其次,可达龙有效转复术后新发房颤。通过对患者术前因素评估,有助于减少术后新发房颤发生,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心脏术后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治疗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据血压及心功能状况调整药物浓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d观察血压、心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7d收缩压控制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108.12±6.54)mmHgvs(116.36±11.09)mmHg,1mmHg=0.133kPa,P<0.05],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下降[(2378.42±956.12)ng/Lvs(4546.14±457.73)ng/L,P<0.01]。结论在老年女性患者中,乌拉地尔较硝酸甘油在降低和稳定收缩压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在减轻心脏后负荷及改善心功能方面都优于硝酸甘油。

  • 标签: 心力衰竭 硝酸甘油 休克 心源性 高血压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