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瓣膜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56例)、心力衰竭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房颤动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血肌酐是非瓣膜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8、1.03,P<0.05),持续房颤动、长期持续房颤动或永久房颤动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87及4.10倍(P<0.05)。对RDW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约登指数是14.00%,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度为55.7%,特异度为87.7%。结论心房颤动分类、RDW、血肌酐可能是非瓣膜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RDW大于14.00%对于预测瓣膜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与评估瓣膜房颤人群血栓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间的关系,探讨AT-Ⅲ在瓣膜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瓣膜房颤人群(观察组)和同期住院房颤人群(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 (AT-Ⅲ)、蛋白S、蛋白C及血脂[包括脂蛋白(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瓣膜房颤人群分为2分以下的低中危组与2分及以上的高危组。用ROC分析AT-Ⅲ的诊断性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CHA2DS2-VASc评分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06例,其中女性54例(26%),年龄(59.9±11.1)岁,对照组76例,女性19例(25%),年龄(59.3±9.8)岁,两组性别(χ²=0.043,P=0.836)、年龄(t=0.352,P=0.725)相匹配。观察组AT-Ⅲ活性[(98.68±11.37)%]明显低于对照组[(110.87±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01)。瓣膜房颤人群中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102例(49.5%),低中危组104例(50.5%),高危组AT-Ⅲ活性[(93.67±9.92)%]低于低中危组[(103.60±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3,P<0.001)。高危组蛋白C[(94.34±26.61)%比(102.63±22.74)%]、TC[(4.09±1.02)mmol/L比(4.69±0.97)mmol/L]和LDL-C[(2.18±0.83)mmol/L比(2.74±0.88)mmol/L]水平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瓣膜房颤人群血栓风险筛查的AT-Ⅲ预警界值为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81~0.8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44.339,95%CI:15.207~129.276)越大,AT-Ⅲ(OR=7.282,95%CI:3.098~17.117)、TC(OR=4.349,95%CI:1.739~10.875)水平越低,瓣膜房颤人群CHA2DS2-VASc评分越高,P均<0.05。结论高龄、低AT-Ⅲ活性水平、低TC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正相关,对评估瓣膜房颤者血栓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房颤 抗凝血酶 CHA2DS2-VASc评分 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瓣膜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LASEC)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自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病房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瓣膜房颤患者490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无LASEC组(n=338)和LASEC组(n=152)。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瓣膜房颤患者hs-CRP与LASEC的相关。结果490例患者中有152例(31%)检测到LASEC。LASEC组的年龄、房颤类型、既往栓塞事件、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2DS2VASc评分与无LAS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C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LASEC组[3.16(1.30,5.23)mg/L比0.67(0.37,1.48)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136,95%CI 1.060~1.217,P<0.001)和D-二聚体(OR=1.040,95%CI 1.011~1.070,P=0.007)是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hs-CRP升高是非瓣膜房颤患者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瓣膜房颤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标签: 心房颤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自发显影 C反应蛋白
  • 作者: 杨晨光 任怡荣 陈浩 戴大鹏 汪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100730,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瓣膜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人群CYP2C9及VKORC1多态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稳态剂量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相关;并结合多项遗传因素,建立华法林稳态剂量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北京医院、同仁医院、宣武医院、安贞医院、天坛医院心内科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汉族房颤患者,共计544例。检测其CYP2C9基因的第1、2、3和7号外显子以及VKORC1第1 639号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华法林稳态剂量、合并用药情况。结果共得到4种CYP2C9基因型:CYP2C9*1*1(93.57%,509/544)、CYP2C9*1*2(0.18%,1/544)、CYP2C9*1*3(5.88%,32/544)和CYP2C9*1*60(0.37%,2/544)。VKORC1基因多态检测到3种基因型,AA(82.72%,450/544),GA(15.99%,87/544)和GG(1.29%,7/544)。在达到抗凝指标(国际化标准比值2.0~3.0)后,CYP2C9*1*1与VKORC1 GA/GG的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最高,可达(3.70±1.34)mg/d,两种基因均为突变型(CYP2C9*1*2,*1*3,*1*60与VKORC1-GA,GG)的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最低,为(2.17±0.29)mg/d(F=22.0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表面积、是否联用胺碘酮、CYP2C9及VKORC1基因型华法林稳态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4.44、-2.90、-6.96、2.14,P<0.05),建立了华法林稳态剂量预测模型。结论体重、身高、体表面积、性别、吸烟及联用胺碘酮对房颤患者的华法林稳态剂量能够产生影响,CYP2C9和VKORC1突变基因型与华法林稳态剂量明显相关;根据遗传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的稳态剂量。

  • 标签: 心房颤动 多态性,单核苷酸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治疗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的有效及安全。 方法 在我所中随机抽取 130 例患者,这些患者均是于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1 月治疗的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依据诊断时间分为甲组和乙组,前者 65 例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后 65 例应用华法林治疗,对比两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相较于乙组,甲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与之相差不多, 2 组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相较于乙组,甲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 2 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相较于乙组,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 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针对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及安全更甚,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利伐沙班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栓塞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在瓣膜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药物浓度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方法该研究是回顾研究,根据入排标准纳入北京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共369例诊断为瓣膜房颤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记录患者性别、身高、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谷及峰浓度,服用药物用量,CHADS2评分等临床资料,记录用药6个月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受试患者平均药物谷浓度(44.92±38.39)mg/L,平均药物峰浓度(226.96±139.34)mg/L,CHADS2评分(2.8±1.2)分,发生出血2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347例;无论是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4和0.960);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峰和谷浓度逐渐递增(均P<0.001);出血事件组的药物平均谷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9),药物平均峰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略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出血事件组的谷值/峰值的剂量比均较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1,P=0.028)。结论年龄影响药物峰、谷浓度,尤其高龄老年人应考虑适当减量服用,监测药物峰、谷浓度对高危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药浓度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瓣膜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的病例来自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纳入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房颤、肥厚型心肌病、基线接受抗凝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后,最终该研究纳入患者7 757例。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栓塞。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是否为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随访(35±25)个月,随访结束时455例(5.9%)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2.38/100人年比1.35/100人年,χ²=16.8,Log-rank P<0.001)。基线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n=1 619)、120~129 mmHg(n=2 023)、130~139 mmHg(n=1 728)和≥140 mmHg(n=2 172)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44/100人年、1.79/100人年、2.16/100人年和2.52/100人年(χ²=17.9,Log-rank P<0.001)。基线舒张压<70 mmHg(n=1 128)、70~79 mmHg(n=2 277)、80~89 mmHg(n=2 804)和≥90 mmHg(n=1 328)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Log-rank P=0.9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高血压病史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8,95%CI 1.01~1.62,P=0.040);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高血压病史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5%CI 1.01~1.61,P=0.045)。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7,95%CI 1.02~1.82,P=0.035);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收缩压≥140 mmHg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95%CI 1.02~1.82,P=0.036);而收缩压120~129 mmHg和130~139 mmHg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R=1.23,95%CI 0.90~1.67,P=0.193;HR=1.30,95%CI 0.95~1.77,P=0.098)。舒张压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及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或可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血压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有效与安全。方法 纳入本院2019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接受达比加群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安全高。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高龄人群 安全性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瓣膜房颤患者抗凝有效及安全。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2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瓣膜房颤病例患者 2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案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 1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此两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后,患者的栓塞、血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指定药物治疗后,患者均为出现大出血、死亡等病症现象。研究组患者的栓塞、血栓形成率为 3.05%、缺血性脑卒中为 1.53%、少量出血发生率为 0.76%,对照患者栓塞、血栓形成概率为 3.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 0.76%、少量出血患者为 0.76%。结论:对于瓣膜房颤病症患者的治疗而言,采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均能够起到治疗作用,二者治疗效用具有类似,但通过对案例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出现风险更低。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院首次服用利伐沙班的冠心病或瓣膜房颤患者出现急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disease and disorders,AKD)的风险。方法应用医院数据库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筛选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因冠心病和瓣膜房颤首次服用利伐沙班超过3个月并且在3个月内复查了血肌酐的患者279例,为利伐沙班组;同时筛选出同期就诊于本院的冠心病或瓣膜房颤未服用利伐沙班的患者3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AKD的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K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及尿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AKD的发生率为4.30%(12/279),同期对照组AKD发生率为1.26%(4/317),两组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3.4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服用利伐沙班为冠心病和瓣膜房颤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OR=3.500,95%CI 1.115~10.988,P=0.032),高龄(≥75岁,OR=1.166,95%CI 1.012~1.343,P=0.033)和合并有糖尿病(OR=34.261,95%CI 1.639~716.326,P=0.023)为服用利伐沙班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结论因冠心病和瓣膜房颤首次服用利伐沙班患者AKD的发生率为4.30%。服用利伐沙班是冠心病和瓣膜房颤患者发生AKD的危险因素,高龄和合并有糖尿病则为服用利伐沙班患者出现AK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利伐沙班 急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与瓣膜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397例瓣膜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缺血性卒中组),选择同期入院而未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3 038例瓣膜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斑块、中重度狭窄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82.1%比64.4%、69.3%比50.3%、43.6%比30.6%、25.7%比19.7%、7.3%比4.0%,P值均<0.05)。多因素校正后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中重度狭窄的调查对象既往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分别是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1.766、2.111、1.892、2.256、1.824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瓣膜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相关,其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程度最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有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176例,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将其分为华法林组56例、达比加群酯组64例、利伐沙班组5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56%(1/64)、3.57%(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457,P>0.05)。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07%(9/56)、3.13%(2/64)、1.79%(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090,P<0.05),其中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酯组及利伐沙班组(χ2=6.012、7.028,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以及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较,在预防高龄瓣膜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而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服用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更低,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具有着较高的有效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安全 老年人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2000—4500 米之间 高海拔地区瓣膜房颤患者用利伐沙班治疗后对抗凝治疗的效果 。 方法 : 2 01 8 年 4 月 -201 9 年 10 月 ,在本院抽取瓣膜房颤患者 70 例开展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用 利伐沙班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无意义 ( P>0.05 );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 P<0.05 )。 结论:高海拔地区瓣膜房颤患者用利伐沙班治疗,疗效显著,且还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借鉴 。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利伐沙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联用胺碘酮和利伐沙班情况下胺碘酮对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10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服用利伐沙班治疗(≥3 d)的房颤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联用胺碘酮组和未联用胺碘酮组,应用抗Xa测定试剂盒以发色底物法检测2组患者利伐沙班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以利伐沙班日剂量20 mg患者血药浓度为标准,对利伐沙班日剂量不同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标准化处理,比较2组患者利伐沙班实测血药浓度、标准化血药浓度以及组内利伐沙班日剂量为20 mg者的血药浓度。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为65例,联用胺碘酮组12例(利伐沙班日剂量均为20 mg),未联用胺碘酮组53例(利伐沙班日剂量20、15、10 mg者各为42、9、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吸烟史、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出血风险评分、利伐沙班日剂量、肝肾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用胺碘酮组利伐沙班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均高于未联用胺碘酮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3±30)ng/ml比(38±26)ng/ml,t=0.569,P=0.571;(294±114)ng/ml比(251±87)ng/ml,t=1.473,P=0.146]。未联用胺碘酮组利伐沙班剂量标准化后血药谷浓度[(41±28)ng/ml]和峰浓度[(273±108)ng/ml]以及组内利伐沙班日剂量为20 mg者血药谷浓度[(40±27)ng/ml]和峰浓度(249±75)ng/ml]分别与联用胺碘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对服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房颤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对两药联用的患者仍需要加强监测。

  • 标签: 利伐沙班 胺碘酮 心房颤动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和D-二聚体预测接受抗凝治疗的瓣膜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风险的性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就诊的NVAF患者256例,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57.9±20.4)岁;根据随访期内终点事件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227例,血栓事件组2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0名,其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45.0±5.3)岁。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vWF:Ag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任意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用Logistic回归对分类资料做多元相关分析获得优势比(O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D-二聚体预测血栓事件的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对照组的vWF:Ag和D-二聚体为103%(86%~131%)和249(90~522)μg/L,患者组为234%(102%~623%)和744(100~3 352)μg/L;在患者组中,无事件组为225%(102%~623%)和650(100~3 281)μg/L,血栓事件组为333%(210%~494%)和1 325(487~3352)μg/L;患者组的vWF:Ag和D-二聚体高于与健康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血栓事件组高于无事件组(P均<0.001)。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血栓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显示,vWF:Ag预测NVAF患者3个月内血栓事件的临界值为229%时,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84~0.894);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588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45~0.861);vWF:Ag联合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26~0.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年龄(OR=10.240,95%CI 2.773~37.820)、慢性心力衰竭(OR=34.779,95%CI 8.010~151.019)、高血压(OR=0.068,95%CI 0.023~0.198)和2型糖尿病(OR=6.618,95%CI 2.469~17.734)有显著相关(P<0.001),与血管疾病(OR=4.801,95%CI 1.204~19.145)有显著相关(P=0.026);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OR=0.146,95%CI 0.036~0.588)、服药依从(OR=0.114,95%CI 0.016~0.832)有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7和0.032)。生存分析显示,血浆vWF:Ag、D-二聚体或vWF:Ag联合D-二聚体评估时,血浆水平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3个月内的血栓事件累积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分别为11.394、17.895和32.825,P均<0.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WF:Ag和D-二聚体均不能独立预测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事件(HR分别为0.866和0.834,P值分别为0.253和0.152),但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预测性能(HR=0.780,P=0.048)。结论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并与患者3个月内的血栓风险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可为临床预测病情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病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择取 120 例我院纳入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利用抽签 法对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分为 60 例。参照组治疗 措施为心脏瓣膜病手术,实验组予行心脏瓣膜病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讨论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 房颤转复率。结果: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术后 3个月、 6个月、 1年左心室射血分数具有一致, P> 0.05,实验组术后 3个月、 6个月、 1年左心房内径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术后 3个月、 6个月、 1年房颤转复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心脏瓣膜病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心功能,其房颤转复率水平有所提升。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房颤 心脏瓣膜病手术 同期射频消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提高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WILEY医学及护理学科库、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19年9月24日有关胺碘酮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过2名研究员独立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1篇;累计710例患者,试验组363例,对照组347例。采用Revman 5.3软件行定量合成,结果显示,使用胺碘酮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能够提高心房颤动转复率(RR=1.36,95%CI:1.20~1.54,P<0.05),且窦性心律维持率提高(RR=1.41,95%CI:1.16~1.72,P=0.002),其可以缩短ICU监护时间(MD=-1.09,95%CI:-1.32~-0.86,P<0.05)和总住院天数(MD=-3.92,95%CI:-4.25~-3.59,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可以提高心房颤动转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缩短ICU监护时间和总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Meta分析 胺碘酮 可达龙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手术 心房颤动 心房纤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风湿心脏病瓣膜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入患者共计为 70例,于本院 2019年 1月至 12月所接诊患者中随机选取,按照计算机随机抽样的方式取组中 35例,在治疗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 35例,则需要将综合护理干预加以运用,即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生活质量,恢复期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均存在有明显优势, P<0.05。结论 风湿心脏病瓣膜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期间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针对患者在恢复期间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恢复。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