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较小胰腺癌(大小<3cm)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胰腺MRI检查的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且癌肿长径<3cm者,共计9例(男7例、女2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8-80岁(平均69.2岁)。由2名放射学医师盲法阅片,观察肿块/结节灶的部位、大小、边缘、是否突出胰腺轮廓外、增强特征、肿块远端胰腺情况、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改变、肝内外胆管改变、胰腺及胰周是否伴发囊肿、是否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灶。结果肿块/结节灶位于胰头占5/9、胰体占3/9、胰体尾部交界处占1/9。结节大小为2.2×0.6cm(1.3-2.7cm)。病灶未突破胰腺轮廓占5/9。肿块/结节远端出现慢性胰腺炎改变占7/9,主胰管扩张占7/9。肿块/结节灶与远侧主胰管改变共同构成两种表现“蛇形征”和“蝌蚪征”。1例患者首诊以胰体尾前方巨大囊肿入院,行“胰腺假性囊肿-空肠吻合术”,术后3月余复查MRI发现较大胰体结节影。结论MRI和MRCP能很好地评价较小胰腺癌本身、癌肿远侧胰腺改变、胰胆管改变等。“蛇形征”和“蝌蚪征”系未突破胰腺轮廓的较小胰腺癌的两种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质内长径≤2cm的小胰腺癌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腺MRI检查发现胰腺占位的资料,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胰腺肿瘤且病灶的长径≤2cm者小胰腺癌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8岁)。在MRI工作站上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及强化方式、病灶远端胰腺实质及主胰管的情况、其他合并症。结果6例小胰腺癌的癌结节最大径为1.5±0.2cm(1.3~1.8cm),位于胰头2/6、胰体3/6、胰体尾交界部1/6,癌结节在压脂T1WI上SI结节/胰腺=0.75±0.09(0.62~0.86);增强后动脉期SI结节/胰腺=0.55±0.06(0.5~0.65)、静脉期SI结节/胰腺=0.71±0.14(0.51~0.92);癌结节远端的主胰管呈轻-中度扩张、最大径为4.1±1.9mm(3~8mm),主胰管近癌结节处笔尖样狭窄伴“主胰管截断征”出现率为100%。结论长径≤2cm的小胰腺癌系乏血供肿瘤,其侵犯主胰管均出现“主胰管截断征”,MRI能很好地评价较小胰腺癌本身、癌肿远侧胰腺改变、胰胆管改变等。

  • 标签: 小胰腺癌 MRI 胰腺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开展了现代化建设。其中建筑建设既是维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在建筑的施工中超大长径比钻孔灌注桩超重钢筋笼的施工技术决定了钢筋笼的质量,并间接对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超大长径比钻孔灌注桩超重钢筋笼的施工中会遇到的难点,钻孔灌注桩技术,钢筋笼安装技术等。

  • 标签: 钻孔灌注桩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分析长径≤0.5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特点,探讨其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的长径分为40.5cm组和0.5~1cm组,分析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0.5cm组胛M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PTMC患者1414例。≤0.5cm组315例,占同期PTMC患者的22.3%,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76例(24.1%),大量淋巴结转移者9例(2.9%)。与0.5~1cm组比较,≤0.5cm组更少出现被膜侵犯(14.3%vs.25.0%,P〈0.05)、淋巴结转移(24.1%vs.39.8%,P〈0.05)及大量淋巴结转移(2.9%vs.7.9%,P〈0.05)。在≤0.5cm组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年龄≥40岁组显著升高(38.0%vs20.1%,P〈0.05),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女性有升高的趋势(32.4%vs21.9%,P=0.073).但未发现各研究因素与大量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肿瘤、年龄〈40岁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82和2.899,P〈0.05),男性是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OR=1.807,P=0.058),但未发现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PTMC手术患者中,长径≤0.5cm的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其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不高、尤其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对其采取观察的治疗策略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特别是年龄≥40岁的单发病灶女性患者。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助于在长径<5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MT)中鉴别胃肠间质瘤(GIST)和良性肿瘤的CT特征,构建一种简易实用的CT评分法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胃SMT;(2)具有治疗前胃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在CT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3)CT显示长径≥ 5 cm。根据以上标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其中GIST组31例,良性SMT组11例(7例平滑肌瘤和4例神经鞘瘤);并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6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48例,良性SMT组18例(7例平滑肌瘤,1例黏膜下炎性息肉,10例神经鞘瘤)。观察及测量的CT征象为:肿瘤发生位置、肿瘤长径、生长模式、边缘是否规则、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增强是否均匀、动态增强模式、是否伴有坏死、溃疡、钙化及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等。比较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与良性SMT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确定可区分GIST与良性SMT的指标,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征的简单累加数作为其评分,构建一种简易评分分类方法。然后,利用验证数据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评分法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46.5岁、非贲门位置、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45 HU、静脉期不均匀强化、有坏死、无瘤周肿大淋巴结7个临床及CT特征,可提示GIST的诊断(P<0.05);每个特征赋值1分,构建GIST评分法。经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当临界值取3~4之间时(即0~3分提示为良性SMT,4~7分提示为GIST),基本数据集内42例患者均能被正确诊断。采用上述简易评分法,对验证数据集患者(66例)进行评分,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其诊断GIST的AUC为0.97;当临界值取3与4之间时,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72%、91%、100%和92%。结论基于CT构建的胃小SMT简易评分法能够在术前准确区分GIST和良性SMT。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黏膜下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甲胎蛋白(AFP)和肿瘤长径对可切除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应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8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男性249例,女性34例,年龄(53.7±11.0)岁。依据术后病理分为两组:MVI阴性组(n=140)和MVI阳性组(n=14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MVI的相关性,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VI的预测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OR=2.304,95%CI:1.329~3.995,P=0.003)、SII>376.30×109/L(OR=2.249,95%CI:1.299~3.894,P=0.004)以及肿瘤长径>5 cm(OR=2.728,95%CI:1.587~4.687,P<0.001)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FP(HR=1.663,95%CI:1.063~2.602,P=0.026)和SII(HR=1.851,95% CI:1.173~2.920,P=0.008)是肝细胞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I、AFP和肿瘤长径建立的模型预测MVI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4%和75.7%。结论SII、AFP和肿瘤长径与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发生密切相关,AFP和SII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MVI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 甲胎蛋白类 预后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长径≥2cm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长径≥2cm肾结石患者中选取50例,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1次进镜成功,所占比例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78.02±24.5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58±1.25)d,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90%(45/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结论长径≥2cm肾结石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 肾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灌注桩作为承受顶载荷的主要部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因此灌注桩的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打桩过程中,由于施工原因,难免会出现缩颈、空洞、蜂窝夹杂泥浆和混凝土离析,影响到基桩的完整性。此外,孔壁土在灌注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扰动下会在桩底形成沉渣,影响基桩承载力。在此基础上,下面讨论桩径和桩身现浇部位直径对钻芯法检测的影响,以供参考。

  • 标签: 灌注桩桩径及长径比 基桩钻芯法检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粗隆并股骨干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2月采用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粗隆并股骨干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1岁~61岁,平均36.5岁,全部为闭合性骨折。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结论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粗隆骨折具有固定坚强、简化手术过程、创伤小、术后可早期活动、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股骨粗隆并股骨干骨折首选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重建钉 股骨骨折 股骨粗隆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手术要点。方法对14例使用闭合复位股骨重建钉治疗的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7~34个月随访,平均12+1个月,全部骨性愈合,股骨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股骨干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4个月,术后未见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股骨重建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闭合复位 重建钉 股骨干骨折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Russell-Taylor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0年01月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3例采用Russell-Taylor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结果13例患者平均随访22(13~29)个月,全部股骨干和股骨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内固定物失效或感染等并发症,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11例优秀,2例良好。结论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重建钉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股骨内锁髓内钉(以下简称内锁钉)及其配套手术器械,探讨其性能及治疗股骨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股骨十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中模断骨折12例,短斜形骨折9例,短螺旋形骨折13例,带一楔形骨块的粉碎形骨折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加压钢板、交锁髓内休内固定后骨不连各1例。手术时间30min-70min,平均42分钟,其中闭合穿针20例,小切口切开复位穿针9例,开放性复位穿针7例。结果:除1例加压钢板内固定后骨不连者外,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9-24周,平均18.5周。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4个月,股内干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后无骨髓炎、畸形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硬及再折等并发症。结论:股骨内锁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牢固可靠,微创,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便于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内锁 髓内钉 股骨髓腔 生物力学
  • 简介: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有幸旁听了著名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玛格利特·米蒂的一个讲座。下课前一个听众提问:"发掘出一个原始部落的遗址后,您怎么判断这个部落是不是已经进入早期文明阶段了?"我猜,正确答案可能是在遗址中发现了陶罐或者鱼钩,再不就是发现了碾米的石臼。

  • 标签: 股骨 人类学 遗址 文明阶段 考古学家 原始部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对30例股骨远端骨折进行修复重建,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平均40岁。左侧20例,右侧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Muller分类,MullerA型骨折15例,MullerB型骨折8例。MullerC型骨折7例。均行切开复位,AO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对骨缺损较大者行一期植骨,术后行康复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20个月,平均14个月。按Merchan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5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严格遵循手术治疗原则,采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AO股骨髁支持钢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抽取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PFLP组和DHS组,各53例患者。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的临床优势,并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FLP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DHS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FLP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比DHS组短,手术时间明显比DHS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比DHS组少,术后负重时间明显比DHS组短,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DHS组短,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FLP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91%,显著高于DHS组的67.92%,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FLP组患者的感染、疼痛、螺钉松动、钉头切出、内固定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HS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的临床优势,并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患者,4例采用股骨干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固定,5例动力髋螺钉+经皮空心钉固定,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1例采用保守治疗。2例延迟诊断。结果15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4年,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对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应常规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片,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采用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或髓内针固定,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股骨颈骨折 转子间骨折 治疗 骨折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重建钉与股骨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2月至2019年10月汾阳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骨颈骨折患者6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A组31例行股骨重建钉治疗,其中骨折处有移位5例(A1组),无移位26例(A2组);B组31例行股骨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治疗,其中骨折处有移位6例(B1组),无移位25例(B2组)。回顾性分析各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髋关节功能。结果B2、B1组手术时间长于A1、A2组(P<0.05)。B1、A2组发生并发症率分别为0、11.54%(3/26),低于B2、A1组的20.00%(5/25)、60.00%(3/5),P<0.05。术后6个月,B1、A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6/6)、100%(26/26),高于A1、B2组的80.00%(4/5)、96.00%(24/25),P<0.05。结论股骨重建钉与股骨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有一定疗效,无移位者适宜选择股骨重建钉治疗,有明显移位者更适宜选择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分别固定。

  • 标签: 骨折 空心钉联合股骨逆行髓内钉 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手术切除与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病灶长径5 cm以内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272例病灶长径5 cm以内的AW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209例患者设为手术组,术后联合GnRHa治疗的63例患者设为联合用药组,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的年龄[(33.0±4.5)岁]、剖宫产次数[1(1~2)次]、病灶长径[(24.7±9.9)mm]、多发病灶病例占比[20.6%(13/63)]、出血量[10(5~20)ml]与手术组的年龄[(33.0±4.9)岁]、剖宫产次数[1(1~2)次]、病灶长径[(24.1±10.1)mm]、多发病灶病例占比[14.8%(31/209)]、出血量[10(5~20)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评估患者病灶下缘浸润深度,分为脂肪层型、筋膜型、前鞘肌肉型、腹膜型四型,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浸润深度[脂肪层型7例(11.1%),筋膜型6例(9.5%)、前鞘肌肉型37例(58.7%)、腹膜型13例(20.6%)]与手术组[脂肪层型29例(13.9%),筋膜型11例(5.3%)、前鞘肌肉型142例(67.9%)、腹膜型27例(1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个月~6年,手术组复发率(3.8%,8/209)与联合用药组(6.3%,4/6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长径5 cm以内AWE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使用GnRHa不能降低AWE的复发率。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治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末段可弯硬性输尿管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长径<2 cm的肾结石,评价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8例应用末段可弯硬性输尿管肾镜治疗长径<2 cm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2例,患者平均年龄(37±11)岁,结石直径0.9~2.0 cm。术前均经彩超、静脉尿路造影、CT诊断为肾结石,观察该术式的进镜成功率、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结果末段可弯硬性输尿管肾镜单次进镜成功率96.6%(56/58),2例患者因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狭窄和输尿管扭曲无法进镜改二期手术和经皮肾镜碎石。钬激光碎石成功率91.4%(53/58),平均手术时间(44±9)min,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84.5%(49/58),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末段可弯硬性输尿管肾镜联合钬激光治疗长径<2 cm肾结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末段可弯硬性输尿管肾镜 孙氏镜 肾结石 钬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侧睾丸直径增长在小儿未触及隐睾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单侧未触及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术前超声测量健侧睾丸长径,大于1.7cm的40例为观察组,小于1.7cm的42例为对照组;使用腹腔镜探查患侧睾丸发育情况、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结果观察组发现对侧睾丸萎缩37例,睾丸缺如1例,睾丸未萎缩2例;对照组睾丸萎缩10例,未萎缩32例。观察组中睾丸萎缩率为92.5%(37/40),对照组中睾丸萎缩率为23.8%(1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FSH水平又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隐睾的婴幼儿健侧睾丸增大,以长径大于1.7cm能简单的判断患侧未触及睾丸已萎缩或缺如。睾丸长径是否大于1.7cm可以作为1~2岁婴幼儿判断睾丸是否增大的简单量化值。

  • 标签: 隐睾症 腹腔镜检查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