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股骨颈骨折(fractureofthefemoralneck)是指股骨头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占全部骨折总数的3.58%,它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2个重要的角度,颈干角与前倾角。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10°~140°,平均127°。前倾角下肢中立位股骨头与股骨干在冠状面上形成角度,正常为12°~15°。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来自旋股内动脉主干之终末支,外骺动脉约2~6小支由股骨头颈交界之外上部进入股骨头,供给股骨头之外侧2/3~3/4;其次是旋股外动脉发出的下骺动脉,有l~2支在股骨头软骨内下缘进入头部,供头内下1/4~1/2;圆韧带动脉发自闭孔内动脉,一般供给股骨头凹窝部分。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护理经验。方法回顾4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护理,本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科学合理护理,可避免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老年 股骨颈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下段骨折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40位股骨下段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20)与观察组(20)。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结果在发生并发症概率、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股骨下段骨折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使发生并发症概率得到明显降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股骨下段骨折 优质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疲劳骨折的认识和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报告和总结3例股骨远端疲劳骨折的诊治经验和误诊教训。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24岁,病程3~6周,均有高强度运动史。经X线片检查及病理活检,初步诊断为骨肉瘤;后经仔细询问并分析病史,结合系列X线片观察,诊断为股骨远端疲劳骨折。经患肢适当制动和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均痊愈出院。随访7~18个月,患者无异常。结论仔细询问病史,熟悉并掌握骨折愈合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以及正确的病理诊断,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 标签: 骨质 应力性 股骨 骨肉瘤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股骨骨折患者采用术后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骨科收治的60例股骨骨折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对B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给A组采用术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术后护理的A组取得93.3%的护理满意度,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的B组取得83.3%护理满意度;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7%,A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股骨骨折患者采用术后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股骨骨折 术后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一、Pauwels角分类可分为Ⅰ型:小于30°(即内收骨折);Ⅱ型:30°-50°;Ⅲ型:大于50°(即外展骨折)。内收骨折是指远端骨折与两髂嵴联线所形成的角度(称Pauwels角)大于50°;而外展骨折是指此角小于30°;前者属不稳定骨折,容易变位,而后者属于稳定骨折,如果继续受到暴力或移位应力,处理不当可转变为不稳定骨折。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分类 不稳定骨折 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s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对3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liss钢板或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12~16月的随访,均愈合。Liss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要优于解剖钢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liss钢板组优良率为85%解剖钢板组优良率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liss钢板 解剖钢板
  • 简介: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最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最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最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最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 标签: 人体股骨 应力分布 载荷 截面 部位 股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报告应用intertan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A1型1例、A2型1例、A3型1例)采用intertan固定。结果 经5~8个月,平均7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interta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A2和A3型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可以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骨折愈合,预防血栓。

  • 标签: intertan 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尤其对于股骨下1/3骨折的患者,应注意有无刺伤或压迫腘动脉、静脉和神经征象。伤后1~2周内应练习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同时被动活动髌骨(左右推动髌骨);还应练习踝关节和足部其他小关节乃至全身其他关节活动。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