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成为困扰人类疾病之一[1-3]。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下腰痛,其中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因素之一[4]。目前临床上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相关疾病治疗策略是解除椎间盘退变相关脊髓、神经和血管刺激或压迫,并非针对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而临床症状可反复发作,而且手术后病变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5-6]。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进步,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正成为可能。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治疗及基因治疗。本综述主要着重基因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因疗法 综述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46例成人齿突骨折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7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9-14分,平均12.7分。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3例(71.7%),Ⅲ型骨折13例(28.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寰椎前脱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interval,ADI)3-7mm,平均4.3mm,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术,均可复位。采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25枚齿突螺钉和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显示25枚齿突螺钉位置均较好,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不够,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ADI为1-2.5mm,平均1.6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6.2分,平均改善率为89.3%。1例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患者齿突骨折端硬化,有明显骨不连发生,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8%;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选择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齿突尖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占所有骨折1.3%[1],占老年人群骨折8%[2],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严重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等[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复杂类型变化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有研究表明术后10年需要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大约有7.3%[4],因此正确术前诊断及明确骨折分型,对于手术计划制订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数字骨科学 关节内骨折 骨折分型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韧带
  • 简介:骨骼是一组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器官,其代谢动态平衡依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相互调节。成骨细胞是骨组织形成主要功能细胞,还参与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调节,因此,成骨细胞调节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骨细胞调节包括全身性调节和局部调节,其中局部调节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多个环节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骨细胞局部调节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许多局部调节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细胞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BMP)信号传导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成骨细胞局部调节关系密切。

  • 标签: WNT信号传导通路 成骨细胞分化 局部调节 PROTEIN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对住院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从而探索最佳骨质疏松骨折健康管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年龄在50岁~75岁骨质疏松骨折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干预后,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干预前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行为均明显改善,依从性提高;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干预前;患者疼痛程度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结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从而为防治骨质疏松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回顾性评估髓内钉技术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功能结果。方法选择50岁及以上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为研究对象,骨折类型为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并可以通过闭合或经皮撬拨复位,均采取髓内钉固定技术。本研究总共包括31名患者,其中只有29名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随访,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7岁(51~85岁)。根据AO分型,A2型1例,A3型24例,C2型4例。分别对患者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经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放射学参数、腕关节活动度、握力、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调查(disabilityofarmshoulderandhand,DASH)问卷。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腕关节活动度(伤侧对比健侧):掌屈95%,背伸95%,尺偏93%,桡偏91%,旋前99%,旋后99%;平均握力(伤侧对比健侧)96%;Mayo腕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平均DASH问卷评分4.8分;最终影像学参数:平均尺偏角25°,掌倾角11°,桡骨高度10mm,尺骨变异﹢1mm,2例患者术后1年发生了复位丢失,有1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术后2个月逐渐恢复。结论髓内钉技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中具有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小特点。

  • 标签: 髓内钉 治疗 桡骨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漏预防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2年7月所发生26例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5~70岁,平均32.8岁。结果经过卧床休息、延长拔管时间和伤口加压包扎等综合治疗1~3周后,所有患者脑脊液漏症状治愈。经过平均3.3年随访,术后未发现脑脊液漏,无硬脊膜假性囊肿形成和腰痛、头痛等症状。结论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并及时对硬膜损伤进行有效修补,术后采取正规保守治疗,可以降低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漏发生。

  • 标签: 脑脊液漏 腰椎手术 预防 治疗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愈显重要。近年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导致骨量减少常伴有骨髓中脂肪组织含量增加。骨质疏松发生可能与骨代谢中成脂和成骨比例有关。骨髓中脂肪组织在骨形成和造血支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调节功能,释放出一系列重要分泌性因子,比如:leptin、adiponectin、chemerin、resistin、visfatin等,在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hemerin是新发现脂肪因子,它在免疫应答、脂质代谢、糖类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理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与leptin、adiponect等脂肪因子一样参与骨代谢调节,对维持骨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信号传递通路激活可以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促进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影响骨重建。现在chemerin/CMKLR1信号通路影响骨代谢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深入研究chemerin及其受体与骨质疏松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症发生机制,为治疗及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 简介:肩袖撕裂是发生在上肢反复过顶运动和肩关节慢性病变引起以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疾病,肩袖撕裂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常见原因[1],其中肩袖撕裂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重要因素。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会出现持续疼痛和上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关节镜技术飞速发展,镜下处理巨大肩袖损伤技术日渐成熟,而且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有着最大限度保留三角肌在肩峰附着点,手术创伤小、视野广、对关节内干扰小,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练习与康复等优点。

  • 标签: 肩袖撕裂 肩关节 镜下治疗 关节镜技术 肩部疼痛 上肢活动
  • 简介: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核合并后凸畸形23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矫形术。所有患者结合术中胸椎椎弓根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体X线片、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位置、角度及与椎弓根壁关系和距离。结果椎弓根壁损伤54枚(14.06%),其中外侧壁损伤39枚(10.16%),包括Ⅰ级损伤27枚(7.03%),Ⅱ级损伤12枚(3.12%);内侧壁损伤15枚,均为Ⅰ级损伤。无1枚螺钉损伤上下壁,无1枚螺钉同时损伤超过2个壁,无术中置钉失败,螺钉松动位移2枚,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5.9分提高至术后11.5分,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置钉技术,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脊柱损伤 胸椎 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比三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EvansⅢ_Ⅳ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roximalfemorallockingplate,PF_LCP)组3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组34例及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组33例,按照各自分组进行相应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及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优良率高于PF_LCP组及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PF_LCP组(20.59%)及PFNA组(23.5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_LCP组及PFN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在保证疗效情况下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不同 内固定系统 对比
  • 简介:目的研究在正常软骨细胞及中期和晚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中上调或下调miRNA146a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lopeptidase13,MMP13)表达变化规律。探索miRNA146a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膝关节软骨4例,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软骨12例。骨关节炎组又依据Kellgren-Lawrence放射学诊断标准分为中期和晚期骨关节炎。通过化学转染方法转染miRNA146amimic或miRNA146ainhibitor于各组软骨细胞,测定上调或下调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正常人软骨细胞中上调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及抑制组均出现明显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调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下降,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中期OA软骨细胞表达MMP13水平高于晚期OA软骨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OA软骨细胞上调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OA软骨细胞上调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OA软骨细胞抑制miRNA146a后,MMP13蛋白水平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NA146a可调控软骨细胞MMP13表达,从而参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

  • 标签: 骨关节炎 MIRNA 146a MMP 13 RNA干扰
  • 简介:人体骨代谢是一个复杂过程,是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形成新骨动态平衡过程。Runx2(corebindingfactoralphal1,核心结合因子a1)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关键调控因子,通过调控成骨细胞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基因表达和成骨细胞周期参与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本文就Runx2在骨代谢中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RUNX2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代谢
  • 简介: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MD)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骨量诊断以骨量峰值均数±标准差形式建立,均数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骨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骨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骨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男、女性前臂骨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0.0647)g/cm2、(0.4209±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骨骨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

  • 标签: 峰值骨量 骨密度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等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病因多样,分子机制复杂,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流行病之一。人体生活在一个充满氧气环境,在其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不断产生活性氧(ROS),当人体因为衰老、疾病等原因产生ROS与消除ROS之间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便产生氧化应激。越来越多研究发现ROS诱导氧化应激在骨质疏松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多ROS通过对多种细胞因子、酶活性激活或抑制和上调或下调受体配体表达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最终影响细胞核内基因表达,促进骨形成相关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骨细胞凋亡和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使得骨形成速率相对骨吸收速率滞后,打破以破骨细胞吸收骨组织和成骨细胞形成骨组织相协调动态平衡过程,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症产生。本文从ROS诱导氧化应激对骨形成相关细胞、破骨细胞和骨基质影响展开综述,为骨质疏松症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活性氧 氧化应激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78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42例行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36例行外侧人路钢板内固定。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牢和临床疗效。结果内侧入路和外侧人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内侧人路叮减少桡神经损伤风险。,结论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町获得相当临床效果,但内侧入路组切口隐蔽,减少了桡神经损伤风险。

  • 标签: 内侧入路 外侧入路 肱骨干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男性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于我院老年科住院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68例(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患者66例(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估抑郁值,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睾酮(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两组抑郁评分,分析骨密度值与抑郁评分相关性,计算血浆IL-6、Cor、ACTH、T、NA、5-HT水平,探讨抑郁对骨质疏松影响潜在机制。结果骨质疏松组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年龄和体重指数均无差别。骨密度值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468,P=0.02);骨质疏松组血浆IL-6、Cor、ACTH、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睾酮(P)和5-HT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男性抑郁情绪为原发性骨质疏松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抑郁 老年男性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铣刀与普通枪式咬骨钳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40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6.2岁。随机分为铣刀减压组及普通减压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减压时间、出血量、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铣刀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34.0±9.8)min,减压失血量(166.7±52.1)mL,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仅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0.9%。单纯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53.6±18.90)min,减压失血量(331.5±90.5)mL,术中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漏,JOA评分平均改善率57.6%,两组在手术减压时间及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铣刀对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法,与普通减压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减压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后路 铣刀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病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约22%~29%DVT患者可能并发致命肺栓塞[1].DVT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危险因素.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病,我国从文献统计结果显示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静脉回流障碍 静脉管腔 肢体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