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输血工作现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而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则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最后一道非常重要关卡。笔者在工作中检测出不规则IgG性质抗自身抗体,干扰了正常配血,现报告如下。

  • 标签: IGG 自身抗体 疑难配血
  • 简介:我国采供血机构检测抗HIV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消除由于hook效应导致假阴性结果,目前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已从一步法修改为两步法(双抗原夹心法)。尽管如此,该项目检测中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仍较多。一方面,采供血机构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用了高灵敏度试剂,导致检测特异性下降。另一方面,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存在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多种因素对ELISA夹心法检测试验有较大影响,可造成假阳性。

  • 标签: 抗HIV 假阳性 再次献血
  • 简介:抗-P1是一种弱室温反应凝集素,25℃以上不出现凝集现象。有文献报道,抗-P1会影响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偶有抗-P1患者输注P1阳性红细胞后会发生急性溶血反应~([4])。近期,笔者在输血前检测中发现1例抗-P1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P1 ABO血型 正反定型不符
  • 简介:目的:调查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6677名献血员ALT值,并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值为7.3~50.1U/L,其中男性为8.7~58.2U/L,女性为6.6~38.5U/L,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25岁组为6.8~45.1U/L、26~35岁组为7.9~59.9U/L、36~45岁组为8.2~57.2U/L、46~55岁组为8.8~48.2U/L,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按年龄呈偏态分布。结论: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参考范围与卫生部发布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相接近,而男女人群中参考范围及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参考范围,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减少血液报废。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无偿献血者 速率法 参考范围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分类及临床应用,并试图探讨血细胞冰冻个体化。方法:将不同浓度(DMSO)作为保护剂加入血小板中,在-80℃条件下进行冰冻,观察冰冻前后凝血及收缩块形成过程,检测冰冻前后及不同离心条件下血小板计数、血浆中血小板第3因子(PF3)、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P-选择素(CD62P)对血小板聚集、黏附、血块收缩功能影响。对质控条件合格冰冻血小板单独或合并新鲜血小板临床应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血小板阻断后血液不凝集;血浆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步血浆凝集,需要5~15min;第二步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约在2h完。血浆中PF3、PF4及CD62P对血小板功能有促进凝集和抑制收缩两方面的影响。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与单独新鲜血小板临床效果有明显差异;2%与5%DMSO冻存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可进行功能分类,即因子释放类和血块收缩类;止血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血浆凝集阶段第二步为血栓形成阶段,两类血小板分别参与不同止血阶段,经典止血机理值得商榷;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低浓度2%DMSO做进行冻存。

  • 标签: 血小板 功能分类 止血机制 冰冻 个性化 因子释放类
  • 简介:临床上除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反应外,Rh系统血型不合也会导致溶血反应。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中最复杂一个血型系〔1〕,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含相应抗原血液后,将引起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现报道我院最近因体内含有E抗体而导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 标签: 抗E抗体 聚凝胺 交叉配血
  • 简介: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体温
  • 简介:Rh血型系统中主要有临床意义抗原有D、C、c、E、e。在我国Rh血型分布中D阴性仅占0.3%左右,同时C也是阴性只占其56%〔1〕。因患者体内检出高效价IgG抗D和抗C,故只有选用D和C均为阴性供血者,因而血源极其稀少。

  • 标签: 血型抗 交叉配血 新生儿溶血
  • 简介:输血是现代医学重要一部分,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重要治疗手段,输血工作质量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更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危,其程序涉及范围广、步骤多,容易出现人为错误〔1〕。输血科(血库)工作特点是无外界约束和无人监督情况下独处工作机会多,有些操作经常无法检查,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发现其中问题。

  • 标签: 临床输血 输血安全 慎独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方法:分析8例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临床资料。结果: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包括年龄、贫血、血细胞比容低、低蛋白血症、药物、大量输血、低氧血症、血源、酗酒等。结论:针对相关因素综合预防及处理是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重要治疗策略。

  • 标签: 老年人 输血 精神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儿童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WBC分类及形态观察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POCT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CRP,BC5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WBC计数。抗凝血制片,染色,油镜下检查WBC分类及观察白细胞形态。结果:4777例发热儿童外周血形态发现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溶血性贫血。确诊病原学感染3959例:细菌感染2170例,CRP,核左移,中毒颗粒,WBC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1500例,L%、异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289例,CRP、WBC、核左移高于病毒组,低于细菌组。结论:CRP、WBC计数、WBC手工分类及形态学观察有助于儿童发热病因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了解机体抵抗力和预后观察。

  • 标签: 发热儿童 CRP WBC计数 WBC分类 核左移 异淋
  • 简介:目的:分析90d婴儿不同年龄段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符合率。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手工微柱凝胶卡方法进行检测。结果:767例标本正反定型一致为444例,符合率为57.9%,各年龄段符合率分别为:0d57.2%;1~7d63.1%;8~30d48.1%;31~60d52.9%;61~90d68.2%。结论:90d婴儿血型正反定型符合率跟年龄非正相关,符合率与血型无明显相关

  • 标签: 血型 正反定型 符合率
  • 简介:室间质量评价作为一种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帮助实验室提高检验技术,通过分析检测中存在问题并加以克服,从而保证检验质量。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评(EQAS)项目由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承担,已连续多年举办,该项目每年上下半年各1次(以下分别称为第1次、第2次),

  • 标签: 室间质量 实验室 全国
  • 简介:目的:对妇科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80例妇科门诊患者,用一体化试剂盒进行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和检测。结果:58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有315例,检出率为54.3%(315/580),其中Mh和uu检出率分别为4.7%(15/315)和61.0%(192/315),Mh和Uu混合感染率为34.3%(108/315),uu检出率和M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O.05)。对于单纯Uu感染,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均超过75%,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小于50%;单纯Mh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均有较高敏感性,但对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Mh和uu混合感染对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uu感染为主;治疗方面,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具有很高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线药物进行仲用.

  • 标签: 支原体 女性生殖道 耐药性分析
  • 简介: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新版《规程》在可经输血传播感染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中规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检测方法,除现行2种ELISA试剂检测外,还可选择1种ELISA试剂检测与1种试剂检测核酸方法。

  • 标签: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实验室
  • 简介:近期1例待产妇因为类B凝集造成血型鉴定错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待产妇,于2011-10-02到我院妇科住院,产前做血型鉴定,多次用抗A和抗B标准血清做血型鉴定(正定型)结果,外观及镜下抗A侧凝集4+,抗B侧凝集2+,与室温放置后B侧凝集增强,但仍有部分红细胞游离(以上均未做反定型)。

  • 标签: 反定型 提示 标准红细胞 献血者红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TP)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间确诊为TTP10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每次2000~3000ml,治疗2~5次,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2例死亡,8例存活。存活患者在经过3~5次血浆置换后,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尿素氮、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逐渐降低,治疗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TTP首选疗法,对TTP患者尽早进行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与湖北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113例RA患者及126例健康人进行TNF-α-308位点多态分析。结果:RA组与对照组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G/G、G/A、A/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与RA活动期指标ESR和CRP高低无关。结论: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和严重程度一个风险因子。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基层输血科现有资源配制输血相容检测试验室内质控品,建立符合本实验室质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06-2016-06配制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稳定性和均一,并与商品化室内质控品结果比较,评价自制室内质控品临床可行。结果:自制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与商品化质控品在批稳定性及重复性检测、批间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批间差小,抗原抗体反应稳定性好,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 均一性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高度重视。

  • 标签: 互助献血 无偿献血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