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 64例在我院做肝功能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体检者抽取 4mL空腹静脉血,平均分成两份装入两支试管中,采用人为措施使其中一支试管内的血液标本溶血。对比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的肝功能检验指标。结果 两组血液标本的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溶血会影响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中应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 标签: 溶血 肝功能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溶血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资料标本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例行体检的70例体检者,本研究选择的7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均为5ml,分别将其放置在两支试管当中,每支试管均为2.5ml,选择采用人工方法将其中一支试管的标本溶血,检测并且对于溶血标本和正常标本的血清当中的各项指标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HOL(总胆固醇)、ALP(碱性磷酸酶)、TG(甘油三酯)、Cr(肌酐)、BUN(尿素氮)、GLU(葡萄糖)、K+(钾离子)、UA(血尿酸)进行比较。结果在血清当中,溶血血清的AST、ALT、LDH、CHOL、K+检测的结果和正常血清进行比较明显更高,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溶血血清的ALP活性要比正常血清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溶血血清的BUN、Cr、TG、GLU、UA的检测结果与正常血清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血对血清的AST、ALT、LDH、CHOL、K+、ALP等检测值产生影响,所以不利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确定,需要在检验过程中选择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溶血的发生,确保临床生化检验的可行性。

  • 标签: 溶血 生化检验 生化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本次研究,采用数字表法将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的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正常和溶血标本中的15项生化指标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也证实了该观点了解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B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对检验医师减少失误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结论溶血对较多的生化检验项B有影响,为尽量避免或减少标本的溶血,要求医务工作者采血时规范操作,对血标本的运送、分离和检测过程严格把关,使检验结果更准确可靠。

  • 标签: 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及影响效果。方法对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人员进行观察,每位体检者均于早晨空腹抽取2份静脉血液标本,将进行人工溶血的血样标本设为观察组,将未进行溶血的血样标本设为参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生化检验情况。结果观察组中的CK、Cr、LDH、TP指标高于参照组,TBIL、DBIL、GLU等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会对生化检验中多项指标产生干扰,使血液检验的准确度低,应减少标本溶血现象,增加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生化检验 标本溶血 干扰及影响
  • 简介:药物抗体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体内产生相应的药物抗体,导致机体出现溶血反应,从而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immunehemolyticanemia,DIHA),严重的DIHA导致的血管内溶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我国,DIHA的个案也时有报道,然而,现有的检测药物抗体的方法还不够规范,对于药物抗体检测结果的意义在认识上也不统一,导致我国对于DIHA的关注度和检出率远低于欧美等国。本文就药物性抗体引起免疫性溶血反应进行探讨,以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药物抗体 溶血反应 免疫性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防止出现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应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特异性。结果在患者血清中检出IgM合并IgG性质抗-E抗体,效价为IgM32、IgG128。结论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首次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CcEe)检测,对保证患者临床输血安全、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同种异体反应 抗体鉴定 Rh抗原分型 迟发性溶血型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成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生理盐水冲洗,研究组采取尿激酶溶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时,相比生理盐水冲洗,采取尿激酶溶血治疗效果更佳,成功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术后 尿激酶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将其分成非溶血标本组和溶血标本组各50例,利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标本的肝功能各项代谢指标,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溶血标本组的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浓度显著低于非溶血标本组(P<0.05);溶血标本组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显著高于非溶血标本组(P<0.05)。结论血液标本溶血后会对肝功能检测准确性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检测肝功能时,要通过合理的措施来防止血液标本发生溶血,这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 标签: 溶血标本 肝功能检测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与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以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 180例健康人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0例)与对照组( 90例),观察组通过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照组通过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对两组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 结果:在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05);在血红蛋白水平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 P< 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新型溶血素的应用过程中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偏高,应通过相关方法进行纠正,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溶血素 新型 传统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行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所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共66例,通过双盲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总有效率分析中,研究组总有效率87.9%优于对照组69.7%,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输血前各项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输血后,其中研究组上述指标为(87.22±6.09)、(2.85±0.64)以及(27.46±2.36),对照组上述指标为(83.60±5.88)、(2.50±0.53)、(25.46±2.92),临床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通过输血疗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症治疗的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有所提升,同时临床指标显著改善,推广价值存在。

  • 标签: 输血疗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并分析其原因,为快速准确的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方法选取46例2018年5月食物中毒患者,以《食物中毒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采集标本对其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本次所采集的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6株(34.78%),其中15株的血清型别、毒力基因以及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果判定,导致中毒的最大可能性为B餐厅的晚饭。结论经过本次分析,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由副溶血性弧菌而引起的。对菌株的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够给感染性疾病的溯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要想进一步对感染的来源进行确定,就需要与流行病学的规律结合起来进行准确溯源。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病原学 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72例临床指标,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6例。对观察组研究对象模拟临床溶血现象,对两组标本临床检验项目结果进行对比,判断溶血现象对于标本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胆固醇、总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肌酸激酶各项指标上比对照组高,胆红素水平与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标本在肌酐、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各项指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如标本发生溶血现象,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标本检验中需要做好预防与应对措施,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 影响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功能检验中溶血标本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受健康体检的90例受检者,将血液标本有无溶血分成溶血组(45例)及未溶血组(45例),两组均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肝功能各项检测结果。结果溶血组TP(85.33±10.24)g/L、ALB(56.45±4.73)g/L、AST(35.23±14.21)U/L、ALT(32.46±14.34)U/L,均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影响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在进行检测过程中需严格管控客观因素,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肝功能 溶血标本 检验 准确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取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6日至2018年4月21日我院8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根据输血方式的差异,分为三组,一组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28例),一组予以去白红细胞输血(29例),一组实施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29例)。观察三组血液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后,联合血液置换组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分别为(21.26±2.77)umol/L、(105.18±6.19)g/L、(4.70±0.49)×1012/L,相比另外两组更优,P<0.05,三洗红细胞组、去白红细胞组输血后数据无差异性,P>0.05;三组不良事件无显著对比意义,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过程中,单纯予以三洗红细胞或去白红细胞输血,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联合血液置换可提高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输血方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液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筛选本院各类急性炎症患者的血标本,采用i-CHROMATM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对这些血标本进行溶血前和溶血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观察不同程度的溶血对该检测项目的影响状况。结果标本轻度溶血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值与对照组的测定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重度溶血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值与对照组的测定值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重度溶血可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确保标本的检验质量,应尽量避免使用溶血标本进行检测。

  • 标签: 溶血 免疫荧光法 超敏C反应蛋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洗涤红细胞及红细胞悬液在自身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同意后,采取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式实现分组,对照组采取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研究组采取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对比两组输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提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AIHA患者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能更快促进患者血液指标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是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AIHA 洗涤红细胞 红细胞悬液 血液指标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的作用。方法以57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8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与患儿血样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试验时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技术,观察试验效果。结果试验中,共进行263次血清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技术血清、放散液检验结果不合格率均高于凝聚胺技术,血清、放散液直抗阳性不合格率高于直抗阴性,微柱凝胶技术检验结果与凝聚胺技术一致性较差,差异显著(P<0.05)。结论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时,微柱凝胶技术具有较为准确的检验较高,且灵敏度高,可广泛推广。

  • 标签: 微柱凝胶技术 ABO新生儿溶血病 输血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取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6日至2018年4月21日我院8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根据输血方式的差异,分为三组,一组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28例),一组予以去白红细胞输血(29例),一组实施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29例)。观察三组血液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后,联合血液置换组胆红素、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分别为(21.26±2.77)umol/L、(105.18±6.19)g/L、(4.70±0.49)×1012/L,相比另外两组更优,P<0.05,三洗红细胞组、去白红细胞组输血后数据无差异性,P>0.05;三组不良事件无显著对比意义,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过程中,单纯予以三洗红细胞或去白红细胞输血,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联合血液置换可提高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输血方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液指标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输血方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173例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输血方式的不同把患者分为洗涤组(57例)、悬浮组(58例)、联合组(58例)。洗涤组输入洗涤红细胞,悬浮组输入悬浮红细胞,联合组采用血液置换结合输入洗涤红细胞。比较3组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水平均有好转,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效果更佳,输血后与洗涤组、悬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输血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洗涤组的71.93%和悬浮组的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置换结合洗涤红细胞输入为治疗AIHA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临床血液指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洗涤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血液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结果观察组输血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输血总有效率为68.2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2%,9.76%,(P>0.05)。结论临床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可有效提升输血效果,加快临床症状的改善。

  • 标签: 输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