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结合传统方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皮肤科、泌尿外科、妇科就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115例行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液体培养法检测,分析比较结果。结果通过对同种标本的2种方法结果的比较,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Q—PCR呈阳性的标本,液体培养法均呈阳性;而液体培养法呈阳性的标本,FQ—PCR可能为阴性,考虑原因主要是液体培养时间过长,标本被污染,导致假阳性。结论液体培养法可作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初筛检查,结合FQ—PCR检测能提供准确的诊断,2者阳性的基础上结合液体培养法的药敏试验,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方案。

  • 标签: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液体培养法 泌尿生殖道 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免疫荧光与聚合链(PCR)法在淋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09年至2012年就诊的淋球菌感染的尿道炎患者126名,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免疫荧光定量与PCR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涂片染色法,进行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126名患者中,免疫荧光PCR法62例的阳性检出率为85.5%;涂片法64阳性检出率为54.7%,免疫荧光PCR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涂片法。结论免疫荧光PCR法优于图片染色法,并具有敏感性强,快速、特异性高等特点1,在临床诊断上有显著效果,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免疫荧光 聚合酶链(PCR) 淋球菌 尿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作出总结与分析。方法将“阿替普”“不良反应”作为检索词,对2001年—2018年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结果阿替普所致ADR中,男性占64.29%,女性占35.71%;年龄最小的48岁,年龄最大的77岁;ADR出现最快的2min,最迟者为第2d;大多数ADR均为1d内发生,为速发型;主要临床症状为畏冷寒战高热、口舌部血管源性水肿、过敏并发外周血肿、颅内出血、休克、上肢软组织内出血、多脏器功能损伤、肾动脉栓塞等,涉及各个系统器官。结论在临床应用阿替普时应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针对症状做出相应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阿替普酶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LISA检测抗-HCV灰区、弱反应标本与FQ-PCR检测结果研究报告。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手术、输血治疗患者503例,按照ELISA检测抗-HCV结果分为I组阴性(n=138),Ⅱ组灰区(n=287),Ⅲ组弱反应性(n=78)。对研究所选患者行FQ-PCR二次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I组,Ⅱ组,Ⅲ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33例患者,Ⅲ组有65例患者出现HCVRNA浓度大于1000IU/ml;ELISA检测抗-HCV双试剂灰区的HCVRNAFQ-PC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采用ELISA检测抗-HCV可出现漏诊、误诊情况,需采用FQ-PCR检测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医师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ELISA检测 抗-HCV 灰区 弱反应标本 FQ-PCR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的价值。方法2018年7月—2019年2月,从我院挑选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A组,选50例非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B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组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比较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A组高于B组和对照组,且B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实施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价值显著,可通过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水平反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血清淀粉酶 脂肪酶 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在乙肝五项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和常规方法同步检测卫生部临检中心乙肝五项质控品和随机临床标本240例。结果乙肝五项采用传统方法(37℃水育箱孵育)第一步需要反应60分钟,第二步需要反应30分钟,而采用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孵育第一步反应25分钟,第二步反应12分钟就可达到常规孵育同样的效果,特异性二者100%相符。结论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应用于乙肝五项检测在保证结果准确性和特异性的前题下能够大副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 乙肝五项 快速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数字PCR技术发展迅速,与传统PCR技术相比数字PCR可以对核酸分子进行绝对定量检测,并且具有高准确、高灵敏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和临床检测上,在癌症早期诊断、产前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检测、器官移植后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数字PCR技术 绝对定量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的结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疑似性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疑似患者均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与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史等因素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比较。结果58例疑似患者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具有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荧光定量 PCR检测 性病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肌谱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2年5月95例窒息新生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LDH、CK、CK-MB、肌钙蛋白I活性进行检测,选取同期6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抽取相应指标。结果新生儿轻、重度窒息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LDH、CK、CK-MB、肌钙蛋白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窒息组又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测定可作为窒息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指标,能更早反映心肌变化,有助于早期判断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新生儿窒息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荧光定量RT-PCR与常规RT-PCR,分别对191例临床粪便样本进行GⅠ、GⅡ型诺如病毒的快速检测,优化反应条件,筛选出最优反应体系,对两种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两种方法均可较好的检测出GⅠ、GⅡ型诺如病毒。其中常规RT-PCR阳性样本数为142,检出率为74.34%,最低检出限为103copies/μl,标准曲线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分别为101.336%、103.558%;荧光定量RT-PCR的阳性样本为163,检出率为85.34%,最低检出限为102copies/μl,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标准差范围为0.10~0.59,变异系数范围为0.43%~2.84%,重复性良好。两种方法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且对星状病毒、腺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GⅠ、GⅡ型诺如病毒之间也无交叉反应。荧光定量RT-PCR在灵敏度方面占优,建议在临床检测中应用。

  • 标签: RT-PCR 荧光定量RT-PCR GⅠ GⅡ型诺如病毒
  • 简介:摘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男性青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是诱发聚合性痤疮最主要的病因。由于患者雄性激素分泌异常增多,进而造成其皮脂分泌亢进,并使得患者机体毛囊漏斗部发生角化,同时发生角化的还包括患者脂腺导管,进而使得正常的皮脂排出发生障碍,使得皮脂堆积潴留,进一步发展形成粉刺,而粉刺的形成使得毛囊痤疮内丙酸杆菌繁殖激增,同时会由于粉刺内容物入侵患者机体真皮进而引发炎性疱疹或脓包,最终导致聚合性痤疮的产生。

  • 标签: 痤疮 聚合性痤疮 药物治疗 系统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诊断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查以及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查,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检验诊断方法的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行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发现最终的阳性检测共计为33例41.25%,对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验,发现最终的阳性检测共计为69例86.25%,实时荧光定量检验诊断方法检出率,相较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结核病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验方法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诊断率,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度,可以及早为结核病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预后起到直接影响,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检验 结核病 确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使用阿替普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使用阿替普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HIHSS评分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经过阿替普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9.9%,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急诊静脉溶栓,对于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

  • 标签: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DNA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5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确诊为乙肝大三阳患者的血液,每个患者的血液平均分为A、B、C、D组,A组即刻测定,B组室温放置2天测定,C组4℃放置7天测定,D组溶血即刻测定,比较不同的储存时间、温度以及标本是否溶血对乙肝病毒DNA进行荧光定量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未溶血标本与溶血标本相比以及不同储存时间和温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储存时间以及温度对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大三阳血清标本DNA的结果无影响。

  • 标签: 荧光定量PCR 乙肝DNA 分析前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对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高危型HPV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8例宫颈病变患者患者,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与第2代杂交捕获法(HC-Ⅱ)的检测结果对比。结果HPV在宫颈癌患者阳性表达率达90%以上,与HC-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检测宫颈病变与HC-Ⅱ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分别为74.7%与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检测HSIL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症、湿疣(P<0.01),除LSIL外,其他病变中的PCR检出率均略高于HC-Ⅱ。结论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高危型HPV,可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宫颈癌,提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宫颈癌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分析。

  • 标签: 高危型HPV 实时荧光PCR 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聚合物胶束的研究文献,对其材料、制备方法、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聚合物胶束 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DF--52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70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38例)和脉络宁一肠斯匹林一潘生丁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内及5天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8%和59.4%,P<0.01。DF—521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DF—521对频发的TIA疗效是显著的,且起效快。

  • 标签: 凝血酶样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