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聚-DL-乳酸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将100只实验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各50只。对每只鸡左足趾总深屈肌腱进行断裂修补。A组修补后放置可吸收膜,B组修补后不放置可吸收膜。修补术后3周、6周、2月、3月、5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测定。同时进行2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20只鸡,可吸收膜组和对照组各10只,80只进入实验结果统计。肉眼下可吸收膜组同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光镜下可吸收膜组未见明显坏死组织,与周围纤维组织粘连较少,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电镜下可吸收膜组3月后未成熟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对照组成熟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生物力学结果无明显差异,3月后可吸收膜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具有防止肌腱粘连效果。

  • 标签: 肌腱粘连 肌腱断裂 可吸收膜 胶原纤维 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
  • 简介:建立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吸收性明胶海绵铬(Cr)含量方法。选择硝酸作为微波消解酸,明确了微波消解和石墨炉工作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004mg/kg;定量限为0.013mg/kg;样品进样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n=11);同批样品重复性RSD为3.63%(n=7);回收率为92.79%~109.31%。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重金属Cr含量测定。

  • 标签: 吸收性明胶海绵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敷料
  • 简介:1972年Mtras博士采用冷沉淀技术,提取出高浓度的人纤维蛋白原在粘合和止血实验获得了成功。80年代欧洲首先开发出由人血提取此类商品,制成可吸收性生物止血胶。90年代初期我国科技人员将这一产品应用到临床。它将取代创伤后针线缝和过程和生物蛋白胶,减少愈合后疤痕。

  • 标签: 生物蛋白胶 防止脏器粘连功效 止血胶 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临床效果。方法回归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20例,所有患者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下肢是否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并观察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PLT、APTT、PT、TG、FIB、CHOL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是否能够明显减少DVT数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低分子肝素 全髋髋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观察正交设计法在热致分相法(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应用。方法采用热致分相法(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并以正交设计法优化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制备条件。结果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孔隙率为68%-86%、相对密度为0.58-0.76g/cm3,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3MPa和51MPa以上。通过正交试验并综合分析优化实验结果为:影响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成型主要因素顺序是成型温度〉浓度〉冷冻时间;最佳成型条件为:体积(1,4-二氧六环)/质量(PDLLA/Col)比为10、成型温度为-70℃及冷冻时间为0.5小。结论在使用热致分相法制备储存式载体材料过程,通过正交试验予以优化,可使材料性能更加稳定,成型效率更高。

  • 标签: 正交试验法 储存式载体 热致分相
  • 简介: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关节部位骨折患者采用DIKFIX可吸收螺钉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个月~20个月,平均14个月,优良率达97.8%。且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骨折固定术 关节内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腰椎间融合器 可吸收材料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评价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椎板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5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6例;年龄22~62岁。分为试验组68例,在术中放置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57例,除不放置医用膜外,其他处置相同。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手术效果,按Nakai法评价。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8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身不良反应,无红肿、渗液及窦道形成等炎症表现,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可有效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

  • 标签: 可吸收医用膜 硬膜粘连 术后预防
  • 简介:二磷酸盐问世至今已经有近140年历史,是一种人工合成焦磷酸盐类似物.直到最近三、四十年,研究者们才发现二磷酸盐具有显著抑制羟基磷酸钙结晶溶解特性,意识到二磷酸盐具有抑制骨溶解作用.

  • 标签: 二磷酸盐 骨吸收 作用机制 抑制 代谢障碍性疾病 骨质疏松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穹隆 载体 运输 体模型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载体 运输 穹隆 体模型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穹隆体最早是在30年前被莱奥纳德所在实验室发现,是一种较大桶形粒子,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质,起着天然免疫作用。它外壳能从中断开,每一半都能像花瓣一样打开与闭合,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特殊转运功能。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穹隆 载体 运输 体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直径为1.5mm或2mm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游离并保护好尺神经,肱三头肌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开复位后2~3枚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术C臂x线机透视,并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周,3周后拆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每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35例得到全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4~28个月),术后x线片示无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PDLLA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内固定 可吸收棒
  • 简介:目的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手术治疗。结论可吸收棒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可吸收棒 内固定 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2月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12例婴幼儿股骨骨折,平均年龄3岁,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6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1.2天。无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再骨折等并发症,随访结果均为优,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方法简单,创伤小,可早活动,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髋人字石膏 婴幼儿 股骨干骨折
  • 简介:据《科学》周刊报道,美国两个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三明治透镜”,可以将显微镜清晰度提高到70nm。它克服常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遗传分子、病毒或蛋白质这一局限。

  • 标签: 光学显微镜 三明治 清晰度 透镜 研制 蛋白质
  • 简介:Theauthorreviewsthecontinuous10years’studyofALSSinthehospitalandprospects:1.thedevelopmentofanimalmodelsofischemiahepaticnecrosisandjaun-dicefortheevaluationofALSS,includingthemodelsofhepaticnecrosisbyyellowphosphorus,hepaticnecrosisinratsbyD-aminogalactose,jaundiceindogs,2.ThepresentstatusoftheresearchforALSSintheworld:Researchersintheworldhavemadeinvestigationsandclinicalapplicationsforyearsinthefollowingaspects:(1).

  • 标签: JAUNDICE BILIRUBIN HEMODIALYSIS INFUSION PERFUSION suspension
  • 简介:目的研究微创单髁置换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3年7月采用MI—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夹管4小组(n=50)与氨甲环酸+夹管4小组(n=50)。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术后48小引流量、并发症与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总引流量显著低于仅早期夹管4小组,而术后Hb、Hct值显著高于仅早期夹管4小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管4小组在各时间点(术后24、36和48小),其引流量明显多于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术后48小Hb明显减少(P〈0.05),术后48小Hct值有明显差异(P〈0.05)。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组与早期夹管4小组比较,术后2天和7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两组间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MI—U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相关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微创 单髁置换术 氨甲环酸 引流管夹管 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