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将此次蓝顶美术馆的展览主题定为"日常之名",一个基本的学术意图,在于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与"日常话语"相关的创作中,在路径、方法、切入角度时的丰富性,以及"观念生成"背后所隐藏的话语方式、方法论意识等所形成的积极意义。大致归纳,参展的三十多位艺术家的创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倾向:

  • 标签: 日常话语 话语方式 展览主题 切入角度 权力话语 沈少民
  • 简介:说到摄影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我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也是深有体会。《尘埃》这组作品是我于2011年着手创作的系列作品。画面里的这些灰尘来自于我的住处,通过吸尘器每隔一到两周把室内的灰尘收集起来,

  • 标签: 作品 吸尘器 创作 灰尘
  • 简介:(一)2004——2008年,川美的新卡通绘画如火如荼。2007年,当时我在北京实习,大大小小的画廊美术馆走上一圈,都不用看标签,远远望去,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一张是川美学生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在远远的一张一张的判断,并挨个的进行核实。就在2014年底,我和曹星原先生、尹丹博士、策展人石冠哲,以及央美的几个博士共同参加的高地学术论坛上,还提起过川美的卡通

  • 标签: 策展人 四川美院 鲍栋 中国艺术市场 宣告破产 布面油画
  • 简介:总有一些人是游离于潮流之外的,他们的发展与其说与时代有关,不如说只与个人有关。也许一直存在着两类艺术家——活在“运动”中的与沉浸在个人情感中的。作为补偿,值得我们尊敬的是那些无人喝彩的努力,不是吗?这年头谁做事不图点什么。

  • 标签: 日常生活 刘军 梦境 个人情感 艺术家
  • 简介:当下国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急速的现代化,和原有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设计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显其价值和观念,变的尤为重要。与设计形成对比和互为影响的绘画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绘画和设计的关密系也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又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设计伴随着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标签: 设计艺术 日常生活 绘画艺术 现当代 生活方式 生活观念
  • 简介:一般把1970年代末的“星星美展”视作中国当代雕塑的发端。当代之于中国雕塑,一方面是对历史时间的标示,另一方面是对雕塑品格特质的标示。

  • 标签: 中国当代 雕塑 日常化 平凡 70年代 历史时间
  • 简介:李津生在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却是一个不循守常法的人。他在天津美院读书的时候,我就听过对其“自由散漫”的评价。他有一种叛逆既定规范的品性,更看重个人价值而非神圣教条及其行为模式。但李津在艺术上从不参与造反式的群体运动,不采用决绝的极端方式,不做反传统的弄潮儿。大约是懒散自由的天性,和少年遭遇“文革”随后又适逢改革开放的经历,塑造了这样的个性。

  • 标签: 李津 艺术 经历 反传统 叛逆 塑造
  • 简介:设计的本质是让人们的生活更为美好,所以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多时候它也会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出问题,让人们产生对于生活、社会、传统文化甚至哲学上的思考。很多时候设计的题目和关注点不一定非要着眼于高新干斗技以及未知领域,

  • 标签: 产品设计 日常生活 “食”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传统文化
  • 简介:“丝路长.宴四方一中国饮食器物设计文化展”展出了300余件功能各异、材质丰富、工艺独特的餐饮器具设计作品。展览以“百姓餐饮.家聚家餐”为题,选择了部分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在饮食器物设计方面的探索性作品,通过场景再现、图物对应、动静结合的沉浸式展陈手法,让观众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历史、独特的地域饮食风貌及手工制作器物的传统技艺。展览已在米兰、巴黎、比利时、土耳其巡回展出。

  • 标签: 饮食文化 手工器物 设计
  • 简介:在以往以空间作为语言研究对象的过程中,以形态论、符号学或方法论模型为代表的语言学理论一直是建筑学语言研讨的重点,这种惯性思维似乎使我们忘却了真实生活中的“空间语言”。它在与技术和理论指导下的专业语言的博弈中,渐显其本质直观的现象学特征、个体言说的多样性、体验的随时性,以及一种非语言表达的状态。这既是对传统符号学理论“退败”言论的修正,也是回归日常空间实践之必要性的一次摸索。

  • 标签: 空间语言 日常性 意义 符号语言
  • 简介:摄影的历史虽然短暂却极其复杂,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新闻、广告、医疗、军事、科学、教育、家庭生活记录等领域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数码相机的普及更使我们步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虽然图像的生产已经大众化,可它依然是众多艺术家用来向世界提出问题的工具.“摄影可以成为艺术吗?”这是从它诞生直到今天都在被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摄影师 当代 物品 物件 说话 作品
  • 简介:展览“孤寂的地平线”主要展出高名潞先生70年代创作的近百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中蕴含着“日常性”和“形而上精神”,两者既有对立性,又有整一性。展览分为“草原岁月…‘乌盟风景…‘师生友人”等七个主题,这同时也是高名潞先生在70年代的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又能看到高名潞先生寄予其中的形而上精神。看似互不相容的“日常性”和“形而上精神”最终都整合于高名潞先生80年代至今的学术工作中。

  • 标签: 日常性 形而上精神 极多主义 理性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