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人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以索罗金为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先例,如苏联时期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宏观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转换。相同位置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四个行动元组成系统具有同样功能,语义特征上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1924年6月6日,莫斯科举行普希金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诗人叶赛宁第一个登上普希金纪念碑底座台阶,站在献上鲜花丛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著名诗篇《致普希金》。叶赛宁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命运”,对他表示无限崇敬。最后,叶赛宁仿佛面向未来,朗诵了预...

  • 标签: 叶赛宁诗歌 普希金 诗歌传统 十二月党人 勃洛克 民间创作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集合和符号系统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文化符号专注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乌利茨卡娅《美狄亚与她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小说《美狄亚与她孩子们》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能揭示“女性心灵”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文艺世界图景同时,揭示作品强调俄罗斯民族历史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蕴含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刊登了张建华先生文章《亚历山大二世和农奴制改革》,在肯定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历史功绩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861年改革是一项极其保守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俄国农民及革命民主主义要求还相距甚远,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扑灭革命烈火,走向绝对反动,死在革命爆炸中。

  • 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改革 俄罗斯 君主立宪 基层民主制度
  • 简介: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代表人物尤里·洛特曼在意指过程模式化方面为符号学研究留下了丰富遗产。本文简要介绍符号学家洛特曼提出意指过程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代码复数原则;(2)不相容或不可译原则;(3)自我交际原则;(4)符号继承原则;(5)符号域原则。

  • 标签: 洛特曼 遗产 意指过程模式化 原则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可笑、愚蠢、卑劣、丑恶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鲜明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某种有代表性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俄国著名学者乌斯宾斯基是原苏联塔尔图一莫斯科符号学派代表人物,而柄谷行人是日本现代三大文艺批评家之一。在这两位大师思想我们都可以发现结构主义影子,但是他们又不仅仅局限于结构主义。柄谷行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文学起源,发现了隐藏在日本现代文学当中“颠倒”成分。而乌斯宾斯基是通过分析西欧中世纪造型艺术视点结构,发现了隐藏在西欧文艺复兴以后艺术作品当中“颠倒”现象。

  • 标签: 乌斯宾斯基 视点 柄谷行人 颠倒
  • 简介:《文学问题》1996年第3期在“圆桌”栏目中探讨了构建文学史纲问题。话题主要围绕导致文学发生变化内在和社会历史因素。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八位老师参加了讨论。加·别拉娅以《俄国现代思想理论背景下文学》为题表述了自己观点。认为,近年来文学研究...

  • 标签: 文学史 出版模式 俄国文化 巴赫金 古代文学研究 俄国文学
  • 简介:历史与逻辑统一──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黄艾榕读完陈敬先生《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一幅波澜壮阔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画卷便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伟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几乎...

  • 标签: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小说史 战争文学 战争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西方学者编著《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在俄国问世李锁贵该书是计划出版7卷本《俄国文学一卷,作者系西方著名俄国文学专家,俄译者为俄罗斯国内一些俄国文学专家,由俄罗斯“进步”出版社出版。包括《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在内这部《俄国文学...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国文学史 西方学者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时期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文学?在普通居民阅读(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俄国文学》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因为这次文学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在1963年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一、委婉语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常用“婉曲”。人们在交际过程,有时会碰到一些事情不便直说,因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的话来代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给委婉语下定义是:“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好听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代用或暗示性词语,就是委婉语。”①俄罗斯《大百科词典语言学》这样阐释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ы(греч.Euphemismos,отeu—хорошоиphemi—говорю)—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нейтральныеслова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ыевместосинонимичныхимсловиливыражений,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сяговорящемунеприличными,грубымиилинетактичными.②《俄语大详解词典》对эвфемизм定义是: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оевз...

  • 标签: 中的委婉 俄语中的 委婉语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思想内容,奠定作品基本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蕴涵:它们引发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作品,巴别尔《骑兵军》有很鲜明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单线或者直线叙述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生成:时间艺术设置与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对话”与“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与哥萨克群体之间选择与认同。

  • 标签: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学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心》符号域空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关于符号域边界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