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小说家,他在生前几乎无声无息,死后经过若干年,却变得遐迩闻名,对后续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去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今年又是他逝世六十周年纪念。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刊上登载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许多研究专著和卡夫作品集,以纪念这个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二十

  • 标签: 卡夫卡式 西方现代派文学 二十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 奠基人 小说家
  • 简介:<正>英国小说家安东尼·特洛普(AnthonyTrollope,1815-1882)的《自传》写得快不快?全书完稿于1876年4月中旬,费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跟他平时写小说的速度差不多快。同年他留给儿子亨利·特洛普一封信,要儿子等他去世之后再拆信。信中说,“附在这里的是我一生的回忆录,我希望你把它作为我送给你的礼物收下。我的用意是在我去世之后将其出版,并由你编辑。……是否作些删节或删节什么内容,由你决定。但是,我不希望加进

  • 标签: 讽刺小说 萨克雷 狄更斯 乔治·爱略特 英国小说 小说家
  • 简介:作为小说家和艺术批评家的马尔沉醉于“想像中的博物馆”,沉醉于艺术形式永恒的不朽。古往今来的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在作家笔下变换为超时间性的形式,获得了新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揭示命运、改造现实、超越人类状况的有效途径。尽管小说创作的材料是文字,马尔却用语言文字缔造了与绘画作品相媲美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意义。他的小说文本超越了文字的界限,在同绘画形式的参照和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因而创造了一个包含丰富哲学、美学和道德思想的艺术小说的类型。

  • 标签: 人的状况 想像中的博物馆 艺术变换视觉效果 美学意义
  • 简介:本文以古希腊史家希多德的《原史》为例探讨其叙事笔法。读希多德有两种方法:要么从现代的史学观念出发,追究其历史真实,要么循希多德的叙事笔法,去接近作者如此写作的用意。而对于《原史》这部大书,与其将它当作如今所谓的“历史书”来读,不如当作一部悲剧诗来读。

  • 标签: 虚谎叙事 探究原委 悲剧样式 希罗多德 叙事笔法 古罗马时期
  • 简介: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①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 小说 文学研究 美国
  • 简介:<正>读契柯夫众多的短篇小说,篇篇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他的作品里,见不到“似曾相识”、“耳音面熟”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契柯夫根据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善于量体裁衣。他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把人物穿插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面上,围绕着体现主题的人物性格来开展叙述,铺设情节。他的短篇小说朴实无华,却又扣人心弦;篇幅短小,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万》就是这样一个短小精悍的好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人物性格 作品 概念化 刻画人物 八十年代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正>灼热的铁流……灼热的铁流已经干涸,满腔热血停止了燃烧、呼啸……别了高炉,跨进家屋,哎哟一声,随声跌倒……死了——这位老师傅。髯间没有一茎银丝,据说连胸痛也未曾有过,死于劳动中天长日久铁钻血管血流滞涩。

  • 标签: 高炉 灼热 诗选 燃烧 胸痛 花儿
  • 简介:本篇是美国当代多产作家约翰·奥哈拉的一部最具个人创作倾向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冷峻客观的叙事手法,揭示了好莱坞一位女明星纳蒂·杰克逊成为制片人的摇钱树之后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她在孤独与烦闷中与化学家格雷厄姆之间所发生的不正常的两性关系终于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

  • 标签: 莫里斯 电影厂 杰克逊 马歇尔 女明星 格雷
  • 简介:1902年9月某日清晨……在布鲁塞尔街的一片布置华丽的房间里,有个人已奄奄一息。天空一片铅灰色。此人穿着短衣衬裤,躺在精致嵌花地板上。他就是爱弥尔·左拉,当时的一位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他孤零零地躺在地上,口吐秽物,浑身抽搐,被窒息得昏死过去。窗户近在咫尺,但他无力爬动,否则不致命归黄泉。仆人们和他的妻子也都……奄奄一息之中,往事恍恍惚惚地闪过脑际……61岁的他,住在埃克斯圣·安娜河边的一幢漂亮的宅第里……后来,可敬的父亲突然病故,他成了孤儿,多亏了梯也尔先生的奖学金,他才得以北上巴黎……他总算成了一名穷酸的大学生,住在圣埃蒂安杜蒙街的破屋陋室之中,常常饥肠辘辘,但仍不停地在赋诗作文。与他一起忍饥受寒的是一位高挑个儿的女子,名叫亚历山德里娜,替他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逢年过节,两人便花18个苏美餐一顿;平常日子,便用面包蘸着他祖父从地中海乡间捎来的橄榄油凑合填饱肚子……

  • 标签: 左拉 短衣 里娜 爱弥尔 梯也尔 嵌花
  • 简介:<正>克洛德·加弗是蒙特利尔超现实主义先锋派“自动化分子”小组的成员。该组成员创作的诗歌和绘画均系无形象作品,甚至由“形象扫描”手法作为主宰。加弗的作品突出个人性格,是反现实主义的。但是他认为他的作品远不是晦涩费解的。他说:“活的艺术浸沉在不可知的、冒险的、探索的、发展的、革命的、求知的过程之中,其追求的目标是使诗歌更

  • 标签: 克洛德 反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和雅 先锋派 自动化分
  • 简介:<正>爱之于我——有如星光闪耀照亮恶的世界;爱之于我——有如命令一道召向善的事业。爱情的主题,是瓦·费奥多夫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上引诗句见于他的诗集《爱情之书》。费奥多夫的不少爱情诗不仅是“我”爱情上的甘苦欢悲之情的宣泄,而且蕴含着爱情生活的哲理,对读者不无启示作用。诗人说:“《爱情之书》是我心灵的自白,所以里边没有说教。但毕竟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这不啻诗人创作思想的自白。在费奥多夫笔下,最具有“个人内心抒情”性质的爱情诗尚且如此,他写诗力求艺术性与思想

  • 标签: 爱情诗 诗歌创作 爱情生活 创作思想 基本主题 抒情诗
  • 简介:<正>弗朗茨·卡夫(1883—1924)是一位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德语作家”,在其短短的创作生涯中,除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书信、随笔以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三部小说均于卡夫卡死后才由其挚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勃洛德整理出版。这些小说的写作时间难以准确地断定,一则因为卡夫本人并没有对别人说过,这些作品写成于何时;二则作品手稿亦未注明日期。例如,马克斯·勃洛德认为,《审判》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1918至1919年;而·赫尔姆斯多夫和威廉·埃姆利希则认为,《审判》的创作时间是1914至1915年。可见说法不一。

  • 标签: 卡夫卡式 长篇小说 资本主义社会 创作时间 短篇小说 资本主义制度
  • 简介:卡夫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建立并开拓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维度,发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形象的哲学与寓言型象征、细节的真实与钟摆式结构、手法的怪诞与逻辑的悖论、祈祷式写作与平直的叙说是这种叙事维度的基本呈现。

  • 标签: 卡夫卡 现代主义 叙事 开拓
  • 简介:  弗朗茨·卡夫,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惟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

  • 标签: 女性视角 男性眼光 眼光阅读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一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一时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正>一“人是一种怀有希望的动物,倘若他写的悲剧能够使人对破灭了的希望感到悲伤的话,那么,这本身就会给他带来希望。”西班牙当代著名的戏剧家布埃·巴列霍(BueroVallejo)自1946年起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西班牙战后的现实,剖露了西班牙人的心灵,在沉寂了多年的西班牙戏剧舞台上激起了阵阵波澜,使西班牙戏剧重新放射出光彩,引起了欧美剧坛的重视。西班牙是个具有戏剧传统的国家,早在十

  • 标签: 基金会 戏剧家 舞台 西班牙人 监狱 内战
  • 简介:本文是对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茨基生平和创作的观照.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在分别追溯了布茨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之后,文章透过布茨基创作中折射出来的种种"矛盾",猜度了诗人诗歌美学的独特构成,又通过对布茨基与诗歌传统之关系的考察,说明了布茨基在二十世纪俄语诗歌、乃至世界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布罗茨基 生平 作品创作 俄裔美籍诗人 诗歌美学 俄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