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有些研究历史的人说我国的传统政治是"中国式的民主",他们的论据是:我国的传统,政府中的官吏完全来自民间,既经过公开的考试,又把额数分配到全国各地,并且按一定年月,使新分子陆续参加进来,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早已全部由民众组成了。

  • 标签: 知识分子 研究历史 民众 传统政治 皇帝 民主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他忙于救国救民的身影。面对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面对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民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让他一直怀着救国的梦想,并不断地探索着救国之道。作为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实施救国方案而未能达到预期救国目标的失败者,

  • 标签: 形象建构 维新变法 救国救民 新中国未来记 哀希腊 政治小说
  • 简介:<正>一仅仅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把握艺术思维,阐述它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性质区别,这显然是不够的。艺术思维作为主体性的人类思维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身意味着它要受到人类思维机制和水平的整体制约。两者的关系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功能是结构的必然产物。人是符号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符

  • 标签: 艺术思维方式 思维机制 非理性 四个阶段 思维发展 潜意识
  • 简介:“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作家来说,“活”语与其各自秉持的方言因子难分难解。

  • 标签: “五四”时期 文体建构 方言 新诗 “五四”文学 《儒林外史》
  • 简介: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

  • 标签: 散文理论 批评视野 散文研究 杨朔 散文作家 文化散文
  • 简介:摘要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我们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具体说,就是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紧抓风筝之线,让学生自由自在的飞翔。

  • 标签: 生态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善于放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就断断续续有评论家呼吁重建文学的人民性。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危机归根结底源于对人民性的疏远,因而恢复人民性是义学走向复兴的必南之路。或许是出于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恐惧和警觉,大多数文学家都对这种声音持谨慎的回避态度,其结果便是呼吁者在很多时刻只能慷慨激昂地自说自话。应和者稀并不意味着这种呼吁没有价值。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要不要建构文学的人民性之维,而是怎样的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 人民性 应和 建构 慷慨 现代性
  • 简介: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多种模式,要构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四性”是必不可少的。一援“四性”耦合,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优势(一)师范性师范性就是针对教师而言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它是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在具体教育活动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育与其他相关专业教育所不同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之所在。

  • 标签: 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 四性 教育目标 师范性 教育实习
  • 简介:知识分子译介是个突出的翻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译介产生的背景源于一个断裂时代的知识需求,其次梳理了译介的主要文本,接着重点从五个层面——知识分子的镜像、知识分子的组成、精英型知识分子的危害、知识分子的背叛和知识分子传统的衰落——探讨了可能产生的启示,最后以萨伊德的知识分子立场为例点出一个参照系。

  • 标签: 知识分子 译介
  • 简介: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张卫东人文精神讨论从文学、作家及文学批评开始,并始终吸引着大批文学界人士参与,但文学早已被悬置一边;它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文化热点,但最终并没有产生什么,新思想”,与此相关的讨论都可还原为旧有的讨论,甚至还原为“道德”、“理想”、“精神...

  • 标签: 知识分子 道德的形而上学 悖论 无物之词 中国知识界 人文精神讨论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凌叔华、徐志摩、陈西滢、萧乾与以伍尔夫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意识流小说创作理念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中国现代流散作家如何主动译介和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致力于参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建构,实践着一种中国式的世界文学交流途径和模式。从而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梳理了中国现代流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化翻译、写作规范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的输出起到启示作用。

  • 标签: 世界文学 流散文学 新月派 伍尔夫 文化翻译 意识流
  • 简介:诗性的建构,是散文家王充闾散文的重要美学追求。文本体式上,他努力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生活中发现诗情,在历史中筛选诗意;思想指向上,他始终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呼唤崇高,拒绝低俗,高扬传统人文精神;话语选择上,他坚持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叙述文字清澈如水,天成自然,具有古典美的韵味。

  • 标签: 王充闾 散文创作 诗性建构 美学追求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学进人多元建构期。十几年过去,期待的多元格局有了一些眉目,但总体说,在系统性、理论及历史承继关系的梳理、理论深度上.各方面的理论探索都还面临不少难题。一些探索浅尝辄止,一些探索开头颇有气势却后续乏力,也有的探索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在时代现实中汲取理论能量的拓展活力。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圜还是个文艺学的根基问题,找不到根或扎不下根,就难免浮躁、风潮化、取新异之巧,也就难免在理论上自乱方寸。失根或扎不下根的重要表现,是缺乏守护家园的理论定性.

  • 标签: 中国文艺学 家园 守护 课题 90年代以来 多元建构
  • 简介:<正>樊星在《再谈告别20世纪》,(载《文论报》1995.12.15)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最触目惊心的悲剧是党同伐异。因此,在世纪末反思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是牵动人心的重要主题。在文化挣脱政治的争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讨论,宽容、宽松的呼声中,都可感受到这主题的存在。如何在深入民间与保持独立人格之间,在干预生活、关心政治与超越党同伐异之间,在肩负文化使命与调整文化心态之间,在吸收新潮与承继遗产之间保持平衡,是一个血泪凝成的世纪性课题。一般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浮躁情绪和“唯我独尊”的偏狭不知坑害了多少有才华的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浮躁不安,当代人已来到一个转折点上,以经济竞争取代政治斗争;以百家争鸣取代“一言堂”;以兼容并蓄取代党同伐异;以豁达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文化心态 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界 命运主题
  • 简介: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标签: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话语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处于一种时刻被解构甚至是被讥讽的境地——很多人开始过度阐释它的精英意识,嘲笑它的理想与激情,批判它的现代性追求,而这些说法大有市场,颇受欢迎。在这种知识分子话语的失利背后,是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启蒙、重申五四精神等1980年代价值理想的退潮或是中止,是20世纪提前结束的一个结果。随后而来的新写实、后现代、新左派、新国学成为提前进入21世纪的急先锋,成全了文学与文化在意识形态或政治干预下的妥协和随波逐流。

  • 标签: 知识分子话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尴尬 书写 困境 价值理想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钱锺书的人物特写艺术。尤其是他笔下的一类人物——“知识人”的特写。钱锺书想突出这一部分自视高人一等的现代“知识人”作为普通人的基本劣根性。因此,这些人物肖像大部分比较滑稽,有些是工笔,有些则如漫画,比较夸张,但主要特征与各自身份、性格极为相符。钱锺书对英国散文中的性格特写并不陌生,他对中英文学中的这两种人物描写形式都有过关注。他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是针对人物的某一两点夸张特性而言,形神兼备,诙谐滑稽,深得性格特写的精髓,却不似传统人物品藻的审美化批评。

  • 标签: 钱锺书 知识人特写 性格特写 人物品藻
  • 简介:"识仁""透性""释空"是邹元标建构其实心本体论的三个重要途径,其中"识仁""透性"分别从功夫向度和实践向度对本体论进行正向建构,"释空"则对本体论进行反向建构。在此建构的过程中,心体的仁本内涵和实践性特质得以凸显,这一方面体现出邹元标的心学立场和对道德践履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为其"实学功夫论"和"实行仁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邹元标的实心本体论是心学演化、儒学自觉和时代政治、学术、文化语境和合的产物,对当时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想具有很强的诠释能力和反思意识,体现出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时代价值,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邹元标 实心本体论 识仁 透性 释空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