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把时间区分为感性时间、活的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人类劳动时间是"活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儒家时间属于内在于生命的时间,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时间的节拍,"与时偕行",实现生命的永恒,即在辩证时间的体验中获取超验时间。马克思与儒家都站在人的存在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得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二者又表现为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现实时间与超验时间、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差异,属于两种异质的时间观,二者存在互补性。

  • 标签: 活的时间 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超验时间 辩证时间
  • 简介:时光复旧,母亲的脸褪去仅有耳朵二两光泽我找不到一盏灯,去照亮母亲皱纹里凹陷的影。只有母亲的唠叨,在深夜里次第重生我躲了它千万次,它的影子依旧如这易碎的青春。破碎的,还有母亲的梦。

  • 标签: 影像 时间 母亲
  • 简介:时间给勤劳的人带来聪明,也能把懒惰人的聪慧夺走。数学,我一直很骄傲,因为有史以来,我没有什么问题不会迎刃而解。一天,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在写自己的东西,不时看看钟、玩玩笔,半堂多课时间老师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叮铃铃.'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我也没在意,看都没看一眼,就和同学跑得没影儿了。回到家,我拿起笔就做作业,前思后

  • 标签: 时间老人 老人公正
  • 简介:  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时间多么宝贵,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小小的人儿,哪里能明了?只觉得一年是那样的难到头,穿新衣、狂吃狂喝半夜不睡没人管的春节等待得漫长而焦急,大人们的感叹"又一年了"对于急着长大的我们,简直就是天书上的文字.……

  • 标签: 时间浪费
  • 简介: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万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诗歌能借着语言呈现存在吗?这些问题是李郁葱诗歌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创作伊始就已经露出端倪,而在最近的两本诗集《此一时彼一时》(2011)、《浮世绘》(2015)中则显得异常突出,这些诗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日常生活出发,力图透视日常生活、天地万物、宇宙时空的表象,追问世界的秩序以及人的本质,呈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谦卑的、孤独沉思的诗人形象。

  • 标签: 诗歌创作 竖琴 时间 人与自然关系 日常生活 宇宙时空
  • 简介:1.时间、集体的时间,或问题的提出时间是叙事文学中一个特别关键的、重要的因素。时间不止决定了一部小说的情节,决定一部小说的叙事长度,还会决定一部小说的美学,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尝试探讨一下时间在当代叙事当中的几种情况。

  • 标签: 时间问题 叙事文学 长度 美学 小说
  • 简介:"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一句西方谚语,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形象描述。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许多人便纷纷随意发表言论。但,当你不负责任地高谈阔论时,是否想过,你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记得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视频,退出全屏时,忽然看到在评论板块中网民关于某件事情的攻击性的留言和谩骂。如果说,这些胡说八道的网络评论无伤大雅,那么,下面我要讲的这件事情,将足以

  • 标签: 网络评论 誓死捍卫 言论自由 互联网安全 网络言论 歪曲事实
  • 简介:“莫雷斯克时间,8点整。”近一百年之后,我站在地球的这一端,钟声乘着地中海的风隐隐传来。没错,时钟敲响了八下,这时,出浴不久的毛姆坐到书桌前.刚刚开始的这一天,他和他的世界一起进入“莫雷斯克时间”。法国,地中海沿岸,里维埃拉,弗拉角。这一处花树掩映的所在.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莫雷斯克别墅。

  • 标签: 时间 英国作家 地中海 毛姆 钟声
  • 简介: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问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维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il)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 标签: 叙述频率 线性时间 循环时间 心理时间重复
  • 简介:  今夜的烛光,像亡灵之血一一点烯你生命的整个历程.你一生的命运,此刻透体通明,暗香浮动的容颜无边无际的宁静,在我苦难的火焰高度.……

  • 标签: 外外 孤灯外 时间深处
  • 简介:每一个杰出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形式。王安忆无疑是中国新时期一个重要的作家。她早慧而勤奋,虽然起点并不太高,但是却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掘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丰沛源泉,逐渐形成自己主观性极强的叙述方式。不仅是以直觉捕捉细节与观察事物的天赋,洞察世态人情的练达。夹叙夹议的演述方式,还有白话小说的套话与高度诗性语言糅合的风格,经过了由散文到诗的演变过程。逐渐走向哲学。

  • 标签: 时间形式 白话小说 王安忆 诗性语言 超越自我 外部世界
  • 简介:170多年前,德国诗人歌德有感于民族间的文学交流,而作出"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①的预言.那时,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革新,人类借以认知、表述世界与自我的路径似乎被空前地拓展.在纸面的语言文字之外,甚至在影视、广播等视听语言之外,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人们想象力的地平线上陡然升起,并以呈几何级递增的速度分割了大众的日常精神生活.而今天的人们,一旦进入Internet的链接,就几乎无法回避扑面而来的信息集束.与此同时,作为个人行为的阅读或写作,突然发现个人想象力与表述的限度;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涌现,个人常常油然而生出一种近乎直觉的"震惊"."震惊"成为"网络文学"峥嵘初现时带给"网民"的第一体验.而在我看来,"震惊"同样以其饱含后现代色彩的效果展示,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美学内涵之一.

  • 标签: 文学形态 文学交流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歌德 诗人
  • 简介:首先对“网络诗”的概念定义进行一番确定和梳理。双引号“网络诗”的外延是大于没有双引号的网络诗(仅仅指在网上创作、流通,读者或评论家在网上欣赏评论的那一类)的。在当下时代语境里,“网络诗”更多指的是带有网络气息的诗歌,

  • 标签: 网络文学 “网络诗” 互联网技术 传播方式 民间诗歌
  • 简介:中学时代私听邓而君的靡靡之音,一首不知名的歌印象最深,词曰:“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玛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

  • 标签: 空间 时间 故乡 喜玛拉雅山 中学时代 家园
  • 简介:人类五千多年文明流传下来无数艺术瑰宝和思想文化遗产。网络成为人们接触、享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新兴媒体。互联网络上的文化信息同其它信息一样庞杂无比,且每日更新,无奇不有。互联网络上,既有高雅艺术的圣地——有数字化的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各种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屋、画廊、展示会、音乐会,有三国水浒红楼梦围城尤利西斯昆德拉等中外古典和现当代文学名著,

  • 标签: 网络艺术 思想文化遗产 新兴媒体 当代文学
  • 简介:我很同意聂伟的想法,他极为敏锐、清醒地注意到了"网络"这一虚拟的文化空间自身内部严重的分裂,这对我们理解网络及其文化空间至关重要.的确,网络文学在其发轫之初有着一个激动人心的理想目标,那便是在比特穿梭往返的世界中创建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自由、平等、非权威化、取消了一切等级秩序的精神乐土,一个纯澈无比的美丽的新世界:在这儿,大师与无名小辈拥有同等的发表权利和空间,智者与庸常者能平心静气地交流沟通;这儿没有纸质文学世界中需要不断攀登的等级的阶梯,没有传统文化机构令人生畏的权威和逶迤曲折的等级阶梯,人人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享受着平等交流、沟通的乐趣.

  • 标签: 网络文学 文学世界 文化空间 自身 清醒 智者
  • 简介:网络电影批评的崛起,对中国电影批评影响深远,而且极具有文化意义。它本质上是电影批评的“媒介化”转向,是批评的意识形态、方法论和手段的整体转向,体现出了一种范式转型特点,亦即库恩所言的“范式”再造。虽然这种范式还在形塑之中,但它的社会影响日益重要。

  • 标签: 网络电影批评 范式 构型
  • 简介:网络文学叙事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

  • 标签: 网络文学 电子数码语言 “比特叙事” 网络技术 压缩转换功能 当代文学
  • 简介:在中国对西洋文学作品的译介史上,有一桩公案倒是值得重提的.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检讨一下我们对于翻译的态度与认识,那就是:关于林纾的翻译.

  • 标签: 译介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林纾 公案 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