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示儿书》节选“遇事以盛满之气出之,此至不可。”“欲平盛气,当先近情。”“宽严均不可过则。”“宜在人不经意处留心。”“处处出以小心,时时葆我忠厚。谨慎须到底,不可于不经意事掉以轻心:慈祥亦须到底,不能于不惬意人出以辣手。”“凡事须可进可退,一日在官,恣吾所欲,设闲居后何以自聊?”“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

  • 标签: 家训 林纾 历史 处事方法
  • 简介:大翻译家(shu)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学问非常渊博的老师,只是这位老师的家里特别方。

  • 标签: 林纾 翻译家 老师
  • 简介: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的翻译。可以说,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 标签: 林纾 翻译 目的 思想内涵 古文
  • 简介: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 标签: 林纾 中国文化 自省精神 普世价值 世风日下
  • 简介:(公元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诗意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 标签: 林纾 诗歌 文学评论 中国 近代史
  • 简介:已被考证出的在京寓所,主要有永光寺街、芝麻街两处。但根据当事人的有关材料,宜补上另外3处:绒线胡同、棉花头条、下斜街。

  • 标签: 林纾 京寓 新考
  • 简介:众多的小说翻译开创了文学翻译的自觉局面。其独特的“改写”受到了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从中折射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时代的文化心态及审美理想。译小说和稍后的创作小说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了中国近现文学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林译小说 翻译自觉 改写 时代 忠孝
  • 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陈家麟主要从奎勒一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 标签: 莎士比亚 戏剧故事 历史戏剧 散文翻译 改写
  • 简介:是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与翻译家。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流畅生动的语言,创造了特有的译文风格,对中国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人合译的独特方式被称为“译述”。他是备受争议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译述的百多部优秀作品影响很大,而思想的矛盾又让他不能融入时代大潮。

  • 标签: 林纾 译述 林译小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 标签: 林纾 白话道情 竹实饲凤生 《杭州白话报》
  • 简介:<正>是在完全不自觉的状况下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1897年,的妻子刘琼姿病故。中年丧偶,终日郁郁寡欢。其时,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字子仁,号晓斋主人)对他说,巴黎小说家都出自名手,其中仲马父子最为著名,茶花女马克格尼尔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王子仁邀请与他一道翻译《茶花女》,这样,“子可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蹙额对坐耶?”于是由王子仁口译,笔录,合译完成《巴黎茶花

  • 标签: 文学翻译 西方小说 译书 小说家 太史公 黑奴吁天录
  • 简介:(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这位从福州走出去的清末举人,在他有生之年即以丰厚的译介和严复比肩而为“译坛泰斗”,其古文造诣使他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作用亦使之无愧于新文化的不祧之祖。

  • 标签: 《林纾研究专栏》 编后语 文化名人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现存的主要诗集有《闽中新乐府》和《畏庐诗存》等。本文联系他一生的有关经历论述了他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以及他论诗的主要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思想心态嬗变的人生轨迹。

  • 标签: 林纾诗歌 思想内容 主要特色 创作观念
  • 简介:书画作品中常有"上款"一说,即作品上题有受赠人的姓名,并且上款人知名与否、其身份地位、与书画家的关系等等对作品的价值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今年保利春拍中轰动一时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就是齐白石画与民国名医陈子的。又如广东崇正春拍征集到的一批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上款的书画,因为上款人的关系,这批作品受到买家的热烈追捧,最后成交价比书画家的一般作品要高得多。其实带上款的作品中,

  • 标签: 书画作品 谐趣 林纾 国务院副总理 身份地位 书画家
  • 简介: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 标签: 林纾 遗老 维新 启蒙话语 文学修为
  • 简介:阐述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林纾翻译思想 福建精神 相似性
  • 简介:序跋是窥见学者学术思想、性情志趣及学界交游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高度重视序跋的写作,“译小说”的大量序跋是其启迪民智,探寻救国图存之道的重要载体。在译序跋中,提出了“变法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重要的理念,是渴求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国之梦”的真实反映。

  • 标签: 林纾 林译序跋 爱国情怀
  • 简介:摘要译小说中大量使用了删节手法的同时,也应用了部分增补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应用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原文美中不足,有弱笔或者败笔,需要补充和润饰而采取的一种主动的手法;二是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对读者造成潜在的理解困难;三是依据传统小说的体例,在人物出场前先行以说书人的口吻对人物背景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手法的采用虽然对于翻译手法来讲并不可取,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 标签: 林纾翻译 增补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