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日语拟态词广泛应用于日本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商品名、广告词。本文从“堂々素へ”来分析“堂々”的后置词的使用情况,并通过网络搜索列表分析了标题、新闻、随笔、小说中出现的“堂々”的后置词的使用现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后置词的使用上存在的差异。最后归纳了日语拟态词后置词的使用情况,具体分析了日语拟态词后置“すゐ”动词化和省略后置动词现象的缘由,综合归纳了日语拟态词后置助词的规律

  • 标签: 堂堂 拟态词 非母语说话者 后置词 动词化
  • 简介:日语同其他语言相比较,最大特点是敬语发达。然而,直到明治中期为止,日本人未曾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最先开始对敬语进行研究的是十六世纪下半叶到日本传基督教的西班牙传教士们。他们从传教活动的需要出发,为了学习日本语,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实用的研究,还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日本大文典》。由于日本当时实行锁国政策,此书未给日本人的研究产生影响。直到明治三十年代,日本人在接触外国文化、学习外语、翻译外文以后,才注意到敬语的不同,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当时,中国学生的第一次留日浪潮

  • 标签: 日语教学 对等语 本语 日本传 学习日 锁国政策
  • 简介:本文首先从广义的"语态"范畴的角度分析了日语对偶自他动词中"有对自动词"无标记具有"被动"语义的问题(例,「町が空襲で焼けた」)。通过考察"有对自动词"无标记派生"被动"语义的过程,说明了日语动词词汇与"语态"范畴语义相关的重要特征。并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理论,探讨了日语"语态"现象以因果关系为动因,从原型的单一事件向边缘的复合事件扩展的机制,揭示了日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述认知突显的语法范畴。

  • 标签: 语态 有对自动词 因果关系 事件结构 认知突显
  • 简介:不富而喻,日语中表达敬意是以敬语为中心进行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日语口语的待遇表现,不难发现,日本人在表达轻度的礼貌、谦虚、客气、感谢的心情时,经常使用一些不包括敬语在内的表达方式,本文中将其称为“敬语式表现”。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其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两种语言在翻译上,常常不是一

  • 标签: 日语教学 语式 自动词 授受关系 授受动词 否定形式
  • 简介:学者普遍认为,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1869)堪称是19世纪英华字典集大成之作,代表了19世纪英汉对译词典编撰的最高成就,对汉语、日语的近代英日辞典的编撰、译词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其日译本『英华和识字典』(1879)的词条与释义部分同时出现了英语原文、汉语译词、日文译词,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汉字“新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出现在『英华和识字典』释义部分的日语“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整理了日语“新词”在词典中的出处,并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部分出现在释义部分,并具有明确汉字标注的日译词在中日两国出现的时期。

  • 标签: 英華和訳字典 英华字典 日语新词 日语借词 罗(布)存德
  • 简介:1.引言动词作为用言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活用形.然而动词在使用中无活用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而且这种用法还呈现着发展的趋势.

  • 标签: 活用 动词 呈现 用法 例子 现象
  • 简介:助词、尤其是格助词在日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语法作用。然而,在日语口语中却存在大量的“无助词现象”,其中一些是省略了助词,另一些则不能简单地用“助词省略”来解释,本文将它定义为“无助词”,并对这些“无助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无助词”之所以在日常会话中普遍运用,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语用功能和作用,有别于一般的“助词省略”现象。在某些场合,尤其是人际交往的一些场合,往往只能使用“无助词”句才能更贴切地表达思想,此时它具有助词完整句无法替代的语用意义。对基于日本文化背景的这种“无助词现象”的研究是我们国内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对助词完整句和“无助词”句以及“助词省略”句的比较分析,来说明“助词省略”和“无助词”的不同,进而说明“无助词”的广泛应用及其特殊语用意义,旨在引起国内日语口语教学和研究界的重视。

  • 标签: 助词 省略 日语 语用意义 场合 整句
  • 简介:同音词是日语中汉语词汇的突出特征。造成大量同音词的原因除了本身音节数量少之外,历史上汉字音的变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长音开合混乱、拗音化、合拗音的直音以及转呼音等方面。从这种语音变化角度对同音词进行考察,不仅对认识同音词形成过程,而且对同音与表记、同音与词义之间关系认识等方面的考察研究,无疑也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日语 汉语词汇 同音现象 长音 拗音 转呼音
  • 简介:日语中的格助词结句和名词结句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现象,与代表日语特征的SOV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用格助词结句时由于省略了句末的谓语部分,使句子结构变得简洁,意思不变;名词结句是日语写作的技法之一,它是将情景进行客观描写,从而产生出绝妙的余韵。

  • 标签: 格助词结句 名词结句 修辞方式
  • 简介:一日语自他动词在意义上的相互对应,一股以一对一的存在形式较为普遍(如■等)。然而笔者在对日语同义词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自动词或他动词同时并存的、所谓“二对一”的词例也为数不少。其中,有些不仅在意义上相同到了难以辨异的度程,而且在词形上也非常相近。例如,自动词和和

  • 标签: 他动词 意义差异 词例 相互对应 整理过程 状态性
  • 简介:近年兴起的“任务教学法”,它生动活泼的任务形式,注意意义传达的教学精神,向传统教学发出了挑战。本文将任务教学与日语写作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任务教学与传统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任务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写作策略。而传统教学法注重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从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写作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没有尽善尽美的教学模式,也没有绝对适用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只有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环境出发,阶段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标签: 日语 任务教学法 传统写作 写作成绩 语法知识 传达
  • 简介:梁启超翻译的《佳人奇遇》中对原文进行改写的部分很多。通过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可以把译文中较为明显和突出的改写大致分成三类:对时政议论的改写、对人物形象的改写及对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内容的改写。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该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因素对这些改写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当时各种意识形态影响下梁启超对译本进行改写的原因和必然

  • 标签: 意识形态 翻译 操控 梁启超 《佳人奇遇》
  • 简介:惯用句和固定词组虽形态相似,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惯用句无论在形态方面,还是在语法活用方面受到的制约远大于固定词组。惯用句整体表达一个特殊意思,句中单词的词义与其整体意思无直接关系;而固定词组表达的意思可从句中个体单词的词义判断。惯用句的单词搭配比固定词组紧密,较难被其他成分所替代或接受其他成分的修饰;而固定词组中的单词大多可被替换并较容易接受其他成分的修饰。

  • 标签: 惯用句 固定词组 异同
  • 简介:多年来,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实现形式单一、要求脱离实际、学生被动参与、教师态度消极、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重点比较了英语专业大纲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官方文件,指出了英语专业规定毕业论文单一形式存在的缺陷,结合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研究的文献指出了规定英语专业单一毕业论文形式存在的七大问题,总结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探索的结果,提出了以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设想,指出了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潜在的优势。希望本文能为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英语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多样化
  • 简介:日语「ナ」形容词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其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二字汉字「ナ」形容词由于在形态及语法功能上与名词及形容词有诸多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其词性进行详细考察分析。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选取日语二字汉字「ナ」形容词中词频最高的50个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名词、「ナ」形容词、第三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具体地制定了三个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将二字汉字「ナ」形容词细分为六类,用以考察「ナ」形容词内部的连续。在结合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名词、「ナ」形容词、第三形容词是一个连续体的发展路径;「ナ」形容词处在名词和第三形容词的中间位置兼具名词和第三形容词的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二字汉字「ナ」形容词出现多词性的三大原因:①日语汉字词整体具有多词性的特征;②从历时来看,二字汉字词的词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③二字汉字「ナ」形容词在修饰名词做定语时会出现「な」和「の」的摇摆。

  • 标签: 词类 ナ形容词 名词 第三形容词 连续性
  • 简介:一、引言名词谓语句是现代日语的基本句式之一,其表达形式为和。从语义看,因其多表现语言主体对主谓成分“命名”、“所属”、“同一”等关系的确认、判断,故又多称为“名词判断句”。实际上,名词谓语句无论是以单句形式,还是作为引用句中从句的形式,位于句末的谓语构成成分的脱落现象都是很常见的。人们常把这一语言现象解释为“省略”。那么,为什么会被省略、省略的条件是什么,的省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在日语教学中是需要认真加以澄清的。本文试图对上述

  • 标签: 无形化 现象成因 隐身术 费苦心 句型 谓语动词
  • 简介:翻译无法实现绝对的"等值",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的流失。这种信息的流失不单包括语义范围、语义指向方面,还包括源语中的特殊音韵设定以及特有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与纯文本的比较不同,本文主要以译文受众的感知作为考量基准,通过多译文版本的实例对照,重点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失的类型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从受众感知出发寻求流失信息的补偿方向以及对应措施。

  • 标签: 受众 等效 信息流失 补偿
  • 简介: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希望从形而上来丰满中国的学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促进中西之间的学术交流。本文主要以《辨学》这部译作为个案,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其译名和译文的特点,即以日译语的吸收为译名的手段、以"操纵"和"改写"为译文的策略。王国维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以其深厚的哲学研究为基础,对王国维的哲学翻译进行研究,对当今的文化、历史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辨学》 哲学翻译 意识形态 王国维1
  • 简介:《新生》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家岛崎藤村根据自己与侄女之间的乱伦关系创作的自传小说。乱伦事件的主角岛崎藤村借小说摆脱了阴影,获得了他所期待的“新生”,并提高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却彻底葬送了另一当事人一生的幸福。考察《新生》之“”(事件本身)与“外”(小说中的描写)的各色人物心态,当事人对事件的认识,家人的功利选择以及社会的宽容态度无不令人深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 标签: 岛崎藤村 新生 乱伦 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