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到"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中。"证据确实、充分"客观化要求与增加"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认识论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确立是"真"之条件;后者表达是"真"之信念。前者实质是一种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后者则以社会建构论为真理观。"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没有完全摆脱客观真实情结。"排除合理怀疑"引入有助于回归证明标准本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有效适用需要"以审判为中心"程序性保障。

  • 标签: 证明标准 认识论维度 价值维度 排除合理怀疑 证据确实充分
  • 简介:理性人标准是英美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用以判断行为人行为时心理状态是否合理,从而确定辩护事由是否成立标准。其适用方法是:将理性人置于行为人行为时具体情境下,如果理性人也会产生行为人那样心理状态,辩护理由就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理性人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法律上拟制的人。拟制理性人应当以普通人为基础兼吸收行为人部分个人特征。确定应当吸收行为人哪些个人特征应以“漠视法益理论”为指导,即考察该个人特征是否影响到行为人对法益侵害避免。理性人标准与我国刑法中判断预见能力有无类型人标准在构成和功能上无实质性差异,理性人拟制方法对类型人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理性人标准 英美刑法 预见能力 漠视法益
  • 简介:刑事错案本质属性是:每一起刑事错案,都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受到了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不当侵害。根据这一本质属性,刑事诉讼活动中因为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原因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所有情形都属于刑事错案。研究“刑事错案认定标准”是为了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建立防错特别是纠错机制。

  • 标签: 刑事错案 本质属性 认定标准 纠错机制
  • 简介:本文研究了“任何形式证据中都包含有人主观因素”观点,认为有人主观因素是人认识,并不是证据。本文也研究了“证明标准趋势应是理性和主观融合”,其适用必然“烙上主观性、内在性和易变性特点”观点,认为“融合”也好,“特点”也好,都是自由心证弱点和弊端,无需追求。本文着重论述了创立实质证据观过程,指出实质证据观最先孕育于苏联,但最终诞生于中国。《证据法学新论》一书确立了实质证据观及其基本内容,划分了证据资料和证据效力,确立了证据排伪法则,这标志着实质证据观在我国正式诞生。《新证据学论纲》建立了物证、书证、人证基本理论,建立了证据资料、证据效力和证明基本理论,确立了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事求是七项原则,找到了实质真实标准。这一切是对实质证据观充实、发展和完善。实质证据观是证据学根基;实质真实标准是证据制度根基。这些根基是我国证据法学基石。

  • 标签: 实质证据观 实质真实标准 证据制度 司法证明 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
  • 简介:第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销赃犯罪在刑法上属于一种轻罪,最高刑期只有三年,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是一种常见罪,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笔者最近对本区十年间这类犯罪处罚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发现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一个"数额较大"参照标准,使司法机关在罪与非罪、量刑尺度把握上非常困难,以致出现时轻时重、轻重倒置判决,甚至导致对这类犯罪放纵.

  • 标签: 应该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标准 犯罪应该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现行宪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宪法根据。在刑法和民法调整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都以调整财产

  • 标签: 民法 公共财产 刑法 国家保护 合法财产 现行宪法
  • 简介:关于洗钱罪侵害客体到底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还是正常司法活动在我国长期争论不休。侵害金融管理秩序说背后反映是刑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法益保护利益诉求,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未区分社会整体洗钱行为与个体冼钱行为危害之间区别,将整体危害性作为个体洗钱行为入罪理由,导致刑法评价对象错误。就侵害法益评价标准而言,两种争论反映是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争议,但由于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轻微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从行为无价值视角也无法得出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值得刑法介入合理结论,洗钱犯罪侵害并值得刑法予以保护法益只能是国家司法权。

  • 标签: 洗钱 法益 客体 金融安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差异,立论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问题,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犯与法定犯入罪上差异,并为具体类型法定犯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犯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犯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底线;其次,法定犯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两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观点,它构成证据学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 标签: 证据 证据种类 事实
  • 简介:论脱逃罪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与原刑法第161条规定脱逃罪罪刑规范在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
  • 简介:模糊性和因模糊性产生不确定性是法律基本特征。法律模糊性内在表现为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边缘不清,甚至法律内部诸如民法与刑法,行政法与刑法也并非泾渭分明。其外在表现为法律立法语言模糊不清,存在诸多"半影地带",司法判决理由模糊。模糊性给司法带来灵活性同时,也带来量刑失衡问题。我国受"重定罪轻量刑"刑法思想影响,加之司法不独立,其人事、财政均受制于行政机关,且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量刑不均衡表现尤甚。为了更好地描述量刑中模糊现象,根据量刑中存在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方法来解决量刑失衡问题,以强奸罪为实例,通过对案例进行考察和研究,从中提取强奸案共同量刑情节和权重值,建立了基于模糊批评方法量刑系统,实证研究发现,该模糊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减小量刑失衡问题。

  • 标签: 量刑失衡 刑法模糊性 隶属度函数 权重 酌定量刑情节
  • 简介:以青岛市刑事抗诉工作为蓝本,对刑事抗诉案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目标、制度设计、宴务操作三个层面对刑事抗诉制度改革提出了观点。

  • 标签: 刑事抗诉 价值目标 制度设计 实务操作
  • 简介:建国近60年来,我国刑法从无到有,走过了十分曲折道路,以刑事司法活动依据为标准大体上分为“有法律从法律,没有法律从政策”原则为指导政策刑法、规定有类推制度1979年刑法典法制刑法和以“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为标志法治刑法转型等几个阶段。

  • 标签: 政策刑法 法制刑法 法治刑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