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诉讼证明活动中的首要的是解决有关证明责任问题,它是对诉讼证明本体结构进行分析的突破口.不同的责任就意味活动主体的不同角色,参与诉讼证明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实际上这依然是责任问题的延展;任何参与到诉讼证明活动中来的主体都是在围绕“事实主张”进行活动,这就更加突出主动主体在诉讼证明活动中的“主动”地位;依据这种责任和主体的区分,可将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证明标准解构为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

  • 标签: 证明责任 证明主体 证明标准
  • 简介: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中,公检法三机关各自独立地实施刑事诉讼活动,它们之间的分工负责和相互制约经常被互相配合的关系所代替。这种"生产作业式"的刑事诉讼结构,实际上与以裁判为中心的结构具有极为鲜明的区别,本文试图分析探索构建一种"以司法裁判为核心"的刑事诉讼结构,以期加快中国刑事诉讼法走向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 标签: 刑事诉讼结构 生产作业式 司法裁判
  • 简介: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混乱不堪的程序环节奠过于立案程序。深孚众望的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下简称新法)增改的三个重要条款——先行调解(第122条)、法定起诉权的司法保障(第123条)、案件分流机制(第133条),其初衷是在实现政治和谐、保障当事人诉权、加速司法效率三大宗旨之间谋求平衡~①,但这一宏大抱负却囿于旧的规范框架和程序结构之内而无法施展,加之立法技术在政

  • 标签: 立案程序 当事人诉权 起诉权 审前程序 混乱不堪 起诉状
  • 简介: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结构是以线形结构为基础,并由庭审前阶段以检察裁判权为中心的前三角结构以及庭审阶段以法院审判权为中心的后三角结构所构成,这种结构存在一些弊端.改革的思路应当是,变线形结构为基础为庭审阶段三角结构为基础,确立庭审中心论并继续加强审判职能作用,同时强化检察机关对侦、辩双方诉讼行为的监督.

  • 标签: 刑事诉讼 线形结构 刑事诉讼三角结构 基础 庭审中心论
  • 简介:在新近的司法改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增加我国民事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因素,强化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然而事实上新近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改革却加强了法官在诉讼中的指挥、引导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审判有其可遵循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尽快利用本身的优势,走上到达法治的捷径,法官的指示义务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契机。

  • 标签: 指示义务 民事诉讼结构 当事人主义
  • 简介:罗伯特·卡萨德(RobertCasad)关于比较民事诉讼的文章是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几篇比较法学类文章之一。我当时还是纽约一家顶级律所的一名刚刚入行的助理律师。随后我就开始大量翻阅比较法学的期刊,而没有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客户业务。我此前从来不知道原来比较法学这么有趣,因为我一直认为在民事诉讼方面,比较法学著作并没有太大用处。(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耶鲁大学甚至不教授比较法学课程;国际法的教学也和民事诉讼严重脱节。)

  • 标签: 集体诉讼 比较法学 卡萨 外国法院 法院裁判 客户业务
  • 简介:本文从如何表述诉讼标的才算合理的角度,对确认不侵权诉讼的诉的利益作了一个考量。例如,我们不仅可以对侵权法律关系进行确认,还可以对侵权事实关系进行确认;不仅可以对"现在"的侵权关系进行确认,还可以对"过去"的以及"将来"的侵权关系进行确认;不仅可以对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侵权关系进行确认,还可以对原告与第三人之间的侵权关系进行确认。

  • 标签: 确认不侵权诉讼 诉讼标的 诉的利益
  • 简介:新型的公益诉讼的出现使传统诉讼费用制度得到质疑,与传统诉讼形式为私利的目的不同,公益诉讼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能通过诉讼来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为了促进人民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传统诉讼费用的一些制度如费用金额、预交等在公益诉讼中应进行改革或取消.

  • 标签: 公益诉讼 诉讼费用制度 诉讼形式 社会公共利益 私利 人民
  • 简介:结构功能主义者视角中,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框架模式,功能则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实际运行,结构的变迁必会导致功能的调整。合作理念与公共治理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行政法结构的平衡,在消极立法、积极行政的情境下,司法理应发挥利益协调的社会整合功能来缓解这一结构的紧张关系,以维系结构的适应能力。

  • 标签: 结构功能主义 积极行政 能动司法
  • 简介:法治之路漫长而曲折,特别是对一个拥有几千年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法治之路更加艰辛。实现法治目标的艰难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诉讼的胆识和勇气,简单一句话:怕打官司。中国有句谚语:一字人公门,九牛拔不转,其反映的是诉讼的难度,打官司的离奇和曲折。《笑林广记》记载:官吏听讼断狱“无是非,无曲直,日打而已矣,无天理,无人情,日痛打而已矣。故民不日审官司而日打官司。官司而名打,真不成为官司。”时至今日,观民意、察民心,这种想法仍旧占据我们普通百姓的心中,仍旧让我们不想打官司、不愿打官司、不敢打官司。

  • 标签: 法治 诉讼 《笑林广记》 文化传统 普通百姓 官司
  • 简介:诉讼调解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纠纷解决制度,为平讼止争、化解社会矛盾曾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誉为“东方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前些年,基于各种原因,司法实务中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却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当前,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重新关注诉讼调解并予充分的研究和重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诉讼调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纠纷解决 中国特色 社会矛盾 世界范围
  • 简介:诉讼契约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被学者引入我国的理论界的。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一般接受日本学者兼子一教授对诉讼契约所下的定义,即“私人之间以直接或间接地对现在或将来出现的民事诉讼或强制执行施加某种影响,引发法律效果为目的的合意,

  • 标签: 诉讼契约 法律性质 民事诉讼 审判方式 私法行为
  • 简介: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行政诉讼的原、被告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地位不平等,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行政诉讼活动受行政诉讼法的调整和规范。而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争议的各种诉讼活动。民事诉讼的原、被告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民事诉讼活动受民事诉讼法的调整和规范。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是两种基本的诉讼形式,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相对独立,互不相关,各自依据不同的诉

  • 标签: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 被告 当事人 依法
  • 简介:民事诉讼传统的诉权论、诉讼标的论和既判力论三大基本理论描述的是诉讼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而贯穿民事诉讼的则是诉讼请求。因此,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应以诉讼请求为轴线展开并重述:诉权应关注起诉条件中的诉讼请求;诉讼标的作为诉的构成要素之考量,而诉的核心构成要素为诉讼请求;既判力客观范围=诉讼请求,如此,起诉的诉讼请求范围=法院审理的范围=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标签: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简介: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是大陆法系行政诉讼法学者对行政诉讼类型的学理划分方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行政诉讼制度体制有别,致使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的范围和含义有所差异。对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和日本行政诉讼制度及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有益于厘清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的具体内涵。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从性质上讲属于权利救济制度,《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应以强化主观诉讼功能为核心目标,同时谨慎而有限度地吸收客观诉讼

  • 标签: 行政诉讼 主观诉讼 客观诉讼 公益诉讼
  • 简介:近年来,公益诉讼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无论是中央司法改革的总体部署,还是法律法规的修改修订,或是法学、社会学界的理论研讨、改革实践,公益诉讼的字眼通过各类文件的颁布实施,媒体的报道解读不断深入公众的社会生活,不断提高着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然而,在普法工作仍有待深入开展的现在,对法制不甚了解的公众对公益诉讼这样新鲜的字眼儿仍是看似熟悉实则陌生,尤其是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常被混淆。本文将通过比较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别,探求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为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民事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 制度 区别
  • 简介:<正>民事诉讼,就诉讼标的之意涵应如何理解,于学说上产生甚大之争论。尤其在民事实体法上发生请求权竞合或形成权发生竞合之情形,于诉讼法其诉讼标的为何,究构成几个诉讼标的,存在甚多不同之理解。台湾地区实务上目前在通常诉讼程序仍采用旧诉讼标的理论之立场,学说上则有主张采用旧诉讼标的理论或诉讼标的相对论之见解,亦有主张采用新诉讼标的理论两个构成要素或一个构成要素理论之见解。值得留意者,于德国之长期立法上、学说上与实务上乃

  • 标签: 诉讼标的 民事实体法 诉讼程序 既判力 形成权 发展方向
  • 简介:<正>1.瑞典法院的职能(TheRoleofCourtsinSweden)在其激动人心的著作《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1989年)一书中,莫诺·卡佩莱蒂(MauroCappelletti)教授指出当今社会存在两大相互平行的发展:"立法机关的膨胀(扩张)"和"指导性的,亦是强制性的行政机关的膨胀(扩张)"。他认为立法机关和行政(执行)机关发展很快,第三种也是"最不具危险性的机关"——普通法院发展亦较快。按照卡佩莱蒂的观点,随着司法部门地位的上

  • 标签: 群体诉讼 民事诉讼程序 瑞典人 集团诉讼 卡佩莱蒂 民事程序
  • 简介:主流民事诉讼理论以及民事诉讼立法均否认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一般以宣告性救济方式、禁令性救济方式作为民事公益诉讼诉讼形式。实际上,剥离了损害赔偿,特别是针对小额受害人扩散性利益的损害赔偿,无法彻底实现民事公益诉讼的功能。同时,在承认民事公益诉讼的损害赔偿方面,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其也体现在许多国家的立法中。民事公益诉讼中损害赔偿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其正当性和必要性。

  • 标签: 诉讼形式 公益诉讼 民事赔偿 诉讼功能
  • 简介:<正>一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等案件呈频发事态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福建紫金矿业污染到渤海湾石油泄漏,从"瘦肉精"事件到"三聚氰胺"风波,当下中国正历经着另一场新的、沉重的生存考验。和彰显私益不同,公益的光环在这场考验中理应得到更为迫切的注目以及更为细致的关怀。对公益的价值进行认知并不遭遇过多障碍,真正的困扰是,如何确立对公益

  • 标签: 诉讼立法 公益诉讼制度 民事诉讼法 颜运秋 受案范围 检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