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拍卖作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资产变价方式是典型的商事交易活动,亦是市场经济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最优制度选择。司法拍卖程序兼具公法与私法属性,以商事思维变革司法拍卖制度符合民事执行程序的效益和效率价值。通过革新我国司法拍卖的竞价机制、构建当事人自治主义的评估协商,在兼顾利益相关人利益下最大化实现执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商事思维 司法拍卖 竞价方式 评估方法
  • 简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有所不同,我们应当转变经济法思维,确认经济法所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应指以劳动力要素为媒介的物质利益关系,其中包括调整某些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不调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关系。我们应当以保障'市场决'的经济法新思维来重构经济法。重构的经济法,应当明确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立法宗旨,确定经济法主体为劳动力权人,以奖惩结合保护劳动力权,以此构建劳动力从生产耗费、竞争实现和共同分享(劳动力的恢复与提升)的运作秩序,实现民与民、官与民同创共享增量利益的劳资政合作共赢。重构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法,保障民、民之间和官、民之间的发展公平,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枝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标签: 市场决 权力决 劳动力权 发展公平
  • 简介:大学的法律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从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其中,尤以法律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从法律思维内涵及特点分析的角度,探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培养法律思维的具体方法,力求能够通过更好的教学实践,全面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法律教育的宗旨。

  • 标签: 法学教育 法律人 法律思维
  • 简介: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发布了逾七千件民事判决,这是一笔巨大的司法资源,昭示学界亟待走出以往的个案分析局限,从宏观、整体、全局的角度,一体把握和深入解读其中蕴含和彰显的民事审判思维,理清其来龙去脉,盘点其进退得失,揭示其审判规律,评判其未来走向。本文在总揽上述全部民事判决的基础上,得出的初步研究结论是,最高法院的民事审判思维既相对成型,又正在转型。前者体现为从经验决断转向规范分析,后者体现为从类型思维转向结构思维。审判思维的双重转换,体现出司法品质的与时俱进。同时,受制于最高法院自身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相对成型和正在转型的民事审判思维,仍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其未来整体走向尚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民事判决 审判思维 成型(转型) 四元结构
  • 简介:风险社会下,公众强烈诉求更高质量的司法公正,传统公诉案件审查观已难符合时代法治需求,检察机关面临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等问题。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以其正当性,即政治理性、合宪性与民主性等特征,彰显着其合理性、道德性和科学性,承载着其在法治领域的思维上的引领效能,从而其作为公诉案件科学规范的审查观成为必然选择。

  • 标签: 风险社会 公诉案件审查 法治思维 合法性 正当性
  • 简介: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也不管是在刑法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还是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犯罪构成主观要素的证明一直是个司法难题。主观要素的证明在整个犯罪事实的认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涉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定罪量刑等重要因素。司法实践中,除了阐述主观要素的直接言词证据外,还有通过外在行为表现来认定主观要件的证明模式。目前,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主观要素的证明还存在主观要素证明过程不透明、事实推定定性不明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刑事实体法与证据法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司法实例,来初步探讨司法实践中通过外在行为表现来认定主观要件这一证明模式,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原理和具体的证明方法。最后,本文就主观要素的证明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包括从事实推定到法律推定的规范化,案例指导制度的运用,判决书的加强说理及公开化。

  • 标签: 主观要素 推定 经验法则
  • 简介:大数据正在引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这其中也包括对法律思维的影响。法律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和类推这两个问题向来聚讼颇多,依靠既有的理论资源难以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大数据所运用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给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启发。

  • 标签: 大数据 法律思维 法律因果性 法律类推 相关性分析
  • 简介:高校社会问责是公民和社会组织要求、质疑、督促、鞭策高校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它具有不同于行政问责的内涵和特征。高校社会问责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参与决策型、社会评价型和问政追理型,其目的是促使高校权力的运行符合其责任的内在规定性,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构建高校社会问责制,通过社会问责来克服传统行政问责的弊端,应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旨在对高校社会问责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期望对高校社会问责制的构建有所裨益。

  • 标签: 问责 高校社会问责模式 社会参与
  • 简介:传统民法将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二分作为法人分类的基础模式,然而随着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区分标准的趋同及新类型团体的出现,这种分类模式遭到了极大的批判,而中国现行的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二分的模式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欠缺科学性,理应摒弃。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二分模式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前述两种模式的问题,其分类标准更清晰,更能全面涵盖现有法人类型,在此基础上的再分类更为合理,法律规则也更具运行实效,因此应为未来民法典法人分类模式之首选。

  • 标签: 法人分类 社团法人 财团法人 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
  • 简介: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方面全面总结了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工作情况。习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说:"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四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五中全会全面贯彻三、四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三、四中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五中全会不仅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而且对未

  • 标签: 工作报告 法治精神 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 党内法规
  • 简介:强制执行权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权力,其与审判权的异质性是审执分离的理论基础。审执分离有相对分离和彻底分离两种模式,二者各有利弊,但彻底分离更加吻合我国审执分离的目的和司法改革的大方向。理清执行程序中的裁判事项与执行实施事项的边界,建立主管范围清晰、权责分明的审执分离制度体系,并在执行过程中顺畅对接审执程序,是该项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按照"审判的归审判,执行的归执行"原则,常规执行事项的处理,执行措施的实施,以及建立征信体系等行政性执行事务,应交由执行机关负责。审执分离后,法院仍应保留执行裁判法庭,由其负责审理、裁判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实体争议,并允许当事人就执行机关对重大执行事项和关键性执行程序作出的决定向其提出异议,以保证执行的公平、公正。

  • 标签: 大司法 审执分离 执行实施权 执行裁判权
  • 简介:标志性的刑事案件、民意压力以及政治势力的鼓动和支持共同构成了西方国家刑罚民粹主义的三级结构,也是其基本运作模式。刑罚民粹主义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漠视真实的犯罪状况,在方法论上无法自圆其说;背离刑法的基本理念、造成刑事立法活动的工具化、犯罪政策的简单化,偏离犯罪治理的客观规律,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不过,它所蕴含的扩大立法共识基础、尊重民众在立法过程中的参与性等观念值得尊重。而其折射出的如何扩大民众在立法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平衡民意影响与立法精英化的关系更值得深入思索。

  • 标签: 立法 民意 刑罚民粹主义 刑事政策 犯罪治理
  • 简介:为进一步探索女性轻刑犯教育矫治模式,本所课题组从收押的女性轻刑犯中随机抽取265人,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心理测试等方式,从执行刑罚直接管理者的角度对女性轻刑犯的构成状况、心理特征、犯罪成因、矫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提升女性轻刑犯教育改造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轻刑犯 教育矫治 抽样问卷调查 改造质量 执行刑罚 我国刑事法律
  • 简介:刑法中犯罪形式多种多样,贪财图利是侵财型犯罪的主观方面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机遇型贪财图利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模式,籍此找到预防此类犯罪的正确方法,减少犯罪损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的社会基础。

  • 标签: 贪财图利 犯罪动机 防御机制 犯罪模式
  • 简介:儒家的天下观、大同思想在今天的时空和时代谱系下得到了新的基于传统和面向未来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为了回应作为全球普适化思维的法治思维。但当代儒家基于自身本位的普适化努力,依然含有一元价值论的现当代自由民主价值所质疑的危机;尤其新儒家的具体之宪政设计构想,其在符合传统精英主义价值要求下,依然不能脱开宪政主义质疑与现实可能性之困境,其中包括来自比较流行的宪法爱国主义之思维基于时代要求的普遍价值与人的处境之正当性的价值追问以及多元平等之价值处境的要求。

  • 标签: 普适化 一元论价值观 新儒家 有限精英主义 宪法爱国主义
  • 简介: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强力反腐肃贪、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如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预防工作,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值得各级预防部门认真思考。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全国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自2011年以来,滨海新区塘沽院在天津市院预防处的领导和支持、配合下,针对辖区工程建设领域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打造“远程对接”预防工作模式,力求将预防工作做到更好,为净化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环境、促进辖区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检察机关的一份贡献。

  • 标签: 犯罪预防 对接 远程 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程序的日益重视,程序性辩护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辩护形式,这种辩护通过质疑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的程序违法,以达到影响诉讼进程及结局的最终目的。与传统的实体性辩护不同,这种辩护针对的是程序问题,通过质疑程序来影响诉讼结局。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辩护的手段和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维护程序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这种辩护很难为法院所接受,面对着诸多的程序性辩护,法院要么简单粗暴的直接予以拒绝,要么完全置之不理。[1]而由于缺乏独立的程序性上诉机制,对于法院的这种态度,被告人和辩护人很难获得有效的救济。当被告人和辩护人一方面面对着诸多的程序违法,另一方面却又找不到有效

  • 标签: 程序违法 刑事程序 上诉理由 事实认定 事实性 上诉审
  • 简介:在《类推与"事物本质"》等学术著作中,考夫曼提出了类型学说。这一学说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类型思维这一新的法律适用思路。然而,类型学说也存在理论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它忽视了立法过程中规范类型建构的主体性与司法过程中规范类型确认的语言习惯性。这一理论误区导致考夫曼所提出的类型思维由于无视立法意图与语言习惯的约束而无法成为妥当的法律适用思路。类型学说之所以会陷入这一理论误区,根源于对哲学诠释学的误用。考夫曼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谈论法律现实化过程立法与司法在结构上的一致性,而事实上,哲学诠释学并不能为这一观点背书。类型学说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类型思维如果要成为一种真正有用的法律适用思路,必须做到:(1)摆脱哲学诠释学的泥潭;(2)重视语言惯例与立法意图的约束。

  • 标签: 法律现实化 类型思维 哲学诠释学 类型学说
  • 简介: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试行的人民参审制,是顺应台湾民众改善司法品质、提升司法形象的社会要求的产物。台湾地区的人民参审制是在吸收和借鉴日本、韩国和欧陆国家有关人民参与司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域实情,建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民参与审判制度。台湾地区的人民参审制在参审员选任、参审案件范围、参审员参审职权、参审案件审理程序、参审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大陆目前正在进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人民参审制 参审员选任 参审案件范围 参审员职权 人民陪审员制度
  • 简介:目前我国对VIE结构境外上市模式的规制主要是体现在外资准入、外资并购、外汇流动、境外投融资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中.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修订出台了多项影响VIE结构的监管立法,这意味着VIE结构境外上市模式的前景可能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局.《外国投资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实际控制的规定将影响VIE结构境外上市模式的存续,但仍会有一些外资企业通过VIE结构模式规避我国外资准入等方面的监管;对现存VIE结构企业不仅要根据实际控制人的身份,还应结合其所在的产业做不同的处理;《证券法(修订草案)》确立的“原则上备案,例外情况核准”的境外上市管理制度将使VIE结构在规避境外上市监管方面已没有多少现实价值.

  • 标签: VIE结构 境外上市 协议控制 证券法 外国投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