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正>管夷吾字敬仲,出于姬姓而居于齐;齐,姜太公封国,姬姜联姻乃宗周之传统。齐桓公得国后,厚礼管仲以为大夫,与鲍叔矛、隰朋、高傒等其修国政。盖春秋时代,生产趋于发达,井田崩溃,公社瓦解,而民多游离,于是管仲重定安民之策,定人之居,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有工商之乡乃齐之

  • 标签: 法家 管子 管仲 齐桓公 道家 老子
  • 简介:忧时伤乱、仕途惆怅,是元代前期的主要内容;地域文化背景、特殊社会现实、词人生活心态,决定了元代前期的艺术特色;元代前期从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奠定了元发展方向。

  • 标签: 元代前期词 内容 风格 影响
  • 简介: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

  • 标签: 《易理新研》 孙剑秋 台湾省 易学研究 易学文化
  • 简介:<正>诸位学者: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当孔子六岁的时候,在一个小国宋国的都城举行了一个会议,那是一个政治性的会议。谈论的主题是“弭兵”。各国都委派代表参加,大国的代表优先入坐。经过数日的舌战,终究达致协议,宣布了“弭兵”的公报。会议的主脑人物宋国的向戌于是向国王提出“立功”的奖赏。他不但未能如愿以偿,反而被训了一顿。弭兵之论是不实际的梦想。战争并没有因之而废除,军备仍是各国贯注的事务。一场历史性的会议,就此结束。一千多年以后,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绍兴举行了一个颇有文化价值的雅集,是时少长咸

  • 标签: 学术会议 闭幕词 春秋时代 文化价值 孔子学说 历史性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成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马王堆帛书《式法》中夹杂着大量楚文字成分,考释难度较大,文字释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式法》中的“晦”、“民”二字,研究者误释作“[黑臼]”和“耳”,遂致二字所在前后帛文无法读通。根据《式法》抄本杂糅秦楚文字的书写特点,通过对比战国楚简和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中的相关字形发现,“[黑臼]”、“耳”二字实当改释作“晦”和“民”。二字所在帛文“晦不可以北徙”、“民痺病嚣死”可以分别在同批帛书《阴阳五行乙篇》和孔家坡汉简《日书》中找到相似的记载。

  • 标签: 古文字 马王堆帛书 《式法》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一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正>张立文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之六义说,释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天(实)、心、气、公理,指出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静”的偏见。“”,常作动词,如明

  • 标签: 中国哲学 范畴 唐君毅 自然规律 中国人民 华严宗
  • 简介: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的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超越事物,郭认为内在于事物”.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

  • 标签: 王弼 郭象 《庄子》 事物 陈荣捷 启发性
  • 简介:《周易》成例说(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经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谢赫中所提出的诸如"气韵生动"、"事绝言象"、"雅郑兼善"、"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六法"与"六品"等命题、概念与审美准则,无不源于系统中的易学思维.易学特别是王弼易学作为撰述主旨贯穿全书始终,构成了谢赫的画学基石.明乎此,不仅对可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亦有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澄清.

  • 标签: 王弼 易学 《周易》 述而不作 审美准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理学的西传得益于“”概念的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雅各等人的汉学著述中关于“”的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的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的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的心态以及曾经出现的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的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理雅各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
  • 简介:概称句的形式刻画涉及到知识表达和常识推理,由人工智能研究首先提出。之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理论,对于更为合理的概称句形式刻画方案的探讨也仍在继续。Delgrande首先开始用条件句逻辑处理概称句,并由Asher、Morreau和Boutilier等继续发展,其要点是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鸟会飞”,毛翊继而提出双正常解读,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正常的鸟会飞”。以此前工作为基础,周北海提出概称句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句子,“鸟会飞”表示的是“鸟”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会飞”这一内涵项。

  • 标签: 词项逻辑 算法 树图 形式刻画 概称句 知识表达
  • 简介:<正>各位来宾、学者先生们: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曲阜召开的国际儒学讨论会现在隆重开幕了。前来参加今天开幕式的,有来自四大洲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特别是有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的领导人王鼎昌先生和吴庆瑞博士;有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首席名誉顾问周谷城教授;有联邦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主席赫克博士;澳中理事会

  • 标签: 基金会 联邦德国 名誉顾问 周谷城 四大洲 国际学术讨论会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的“”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的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先于气说。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