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新生11d的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的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O_2、35℃条件下缺氧45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O2、35℃条件下缺氧45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类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类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 小鼠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探索饮酒是否促进乳腺癌恶性进展,且这一作用是否与其诱导的慢性应激有关。方法利用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体内观察2%乙醇慢性处理的小鼠乳腺癌E0771细胞对体内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利用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0.2%乙醇慢性诱导对小鼠乳腺癌细胞E0771增殖、迁移及非锚定生长能力的影响;同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细胞内ROS水平及慢性内质网应激蛋白如p-eIF2a、Bip、XBP1-s等蛋白表达水平是否发生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饮酒组小鼠体内肿瘤生长速度加快,转移增加;体外酒精处理可以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酒精慢性处理可以诱导ROS、内质网应激活化蛋白p-eIF2a、Bip、XBP1-s表达上升。结论饮酒可能通过诱导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促进其恶性进展。

  • 标签: 酒精 乳腺癌 内质网应激 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高血糖影响小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及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给C57/BL6J小鼠完成颈静脉插管后输注20%高糖溶液4h,建立急性糖毒性小鼠模型,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glucosetolerancetest,IPGTT)及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评价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功能。HE染色及电镜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亚细胞结构变化。结果IPGTT实验中急性糖毒性组15min血糖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0.3±0.33)mmol/Lvs(19.3±1.66)mmol/L],上升87%(P〈0.05),OGTT实验中30min血糖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9.8±0.31)mmol/Lvs(18.16±1.01)mmol/L],升高85%(P〈0.05),且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受损且分泌延迟。GSIS实验中急性糖毒性组在基础状态时(葡萄糖浓度2.8mmol/L)和高糖(16.7mmol/L)刺激后,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481±0.003)ng/mLvs(0.702±0.121)ng/mL,(2.43±0.03)ng/mLvs(4.07±0.34)ng/mL],分别下降46%和67%(P〈0.05);胰岛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急性糖毒性组比对照组降低[(97.01±2.05)ng/mLvs(65.12±0.42)ng/mL,(121.40±0.58)ng/mLvs(62.7±0.48)ng/mL],下降49%和94%(P〈0.05)。HE染色显示急性糖毒性胰岛边界不规则、内部细胞排列不整;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空泡,线粒体嵴断裂。结论急性葡萄糖毒性使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储备减少,导致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峰值降低及延迟。

  • 标签: 胰岛 急性高血糖试验 糖耐量试验 胰岛素分泌 组织学 超微结构
  • 简介:目的研究PCOS易感基因Hmga2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蜕膜化中的表达与调节。方法通过早期妊娠、延期着床与激活、人工蜕膜化、卵巢类固醇激素处理等实验,利用qPCR、Westernblot技术,阐述Hmga2在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结果Hmga2随着妊娠表达量逐渐增加,着床点与非着床点相比表达量显著升高,胚胎激活组比延迟着床表达量显著增高,人工诱导蜕膜化与非蜕膜化比较表达显著升高,Hmga2的表达与雌激素和孕激素呈正相关,体内受雌孕激素调节。结论表明Hmga2的表达与小鼠早期妊娠胚胎着床过程密切相关,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受活化胚泡和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蜕膜化 胚胎 小鼠
  • 简介:目的应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饮水联合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皮下埋泵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40只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均每日给予0.1g/(kg·bw)BAPN饮水,BAPN饮水后第28天给予皮下埋泵,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持续泵入生理盐水,BAPN饮水+AngII埋泵组持续泵入AngII,每分钟1000ng/(kg·bw)。采用小鼠无创血压测量计尾套法检测小鼠血压和心率。实验中死亡小鼠立即解剖,分离主动脉。埋泵72h后,未死亡小鼠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留取主动脉。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壁假腔形成情况。结果BAPN饮水+AngII埋泵组小鼠总的夹层发生率为95%,死亡率为24%(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夹层发生率为5%,死亡率为0;镜下主动脉病理切片显示夹层主动脉有假腔形成。结论成功建立高主动脉夹层发生率的小鼠模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血管紧张素II β-氨基丙腈 动物模型 C57B1/6J小鼠
  •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g2576小鼠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组学
  • 简介:目的建立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小鼠MAD2L1基因第二外显子基因编辑的方法体系,并分析CRISPR/Cas9对MAD2L1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方法通过CHOPCHOP网站设计位于小鼠MAD2L1基因第二外显子的靶点序列,并构建Cas9?MAD2L1载体,将该载体转染到NIH/3T3细胞中,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并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后,提取细胞转染后的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结合T7E1分析和桑格尔测序,鉴定对小鼠MAD2L1基因编辑情况,并对转染后的NIH/3T3细胞进行CRISPR/Cas9脱靶效应分析。结果将Cas9?MAD2L1载体转染到NIH/3T3细胞并进行嘌呤霉素筛选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表达GFP的细胞,PCR结合T7E1结果显示,以转染后的细胞DNA为模板扩增出的228bpMAD2L1PCR产物,可被酶切成166bp和62bp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对MAD2L1基因第二外显子靶点处进行基因编辑,脱靶效应分析未检测到CRISPR/Cas9有对脱靶位点进行基因编辑。结论成功建立对小鼠MAD2L1基因第二外显子进行基因编辑的方法体系,设计的对MAD2L1基因编辑靶点未检测到脱靶效应的发生。

  • 标签: CRISPR/Cas9 小鼠 MAD2L1 脱靶效应
  • 简介:目的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病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2)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3)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2)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3)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3)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 标签: C1型尼曼-匹克病 小鼠 生长曲线 繁殖 血液参数
  • 简介:目的构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CP/CPPS)C57BL/6小鼠模型,探索其机械痛阈和自噬相关微管轻链蛋白LC3和底物蛋白p62表达水平随造模时间的变化规律,为CP/CPPS疼痛及自噬水平研究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皮下多点注射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和完全弗式佐剂的混悬液,建立CP/CPPS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运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骨盆区域机械痛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C3和p62表达水平,运用ImageProPlus6.0软件计算平均光密度.结果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出现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和淋巴细胞侵润,且实验后第6个月前列腺出现上皮内瘤(prostaticintraepithelialneoplasia,PIN),表现为基底膜消失和细胞核异形性明显等,空白组和对照组则表现为正常组织学形态.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初始痛阈值为(0.35±0.154)g,第22周为(0.008±0.000)g],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LC3和p62表达水平逐渐增高[LC3,p6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第1个月:(2.767±0.464)%,(2.872±1.642)%;第6个月:(13.501±1.900)%,(9.070±0.49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CP/CPPS模型,且造模后第6个月出现PIN.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LC3和p62表达逐渐增高,表明CP/CPPS炎症微环境促进疼痛产生及加剧,并提高小鼠前列腺自噬水平,与PI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57BL/6小鼠 机械痛阈 自噬
  • 简介: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对II型胶原诱导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DBA/1J小鼠,利用牛II型胶原诱导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补骨脂素(PSO)、甲氨蝶呤(MTX)和模型对照(vehicle)三组,灌胃给药,观察关节改变情况并评分。称重并计算脾指数;流式细胞术测定脾淋巴细胞中Th1、Th2细胞数;ELISA检测血清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量变化。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PSO组足踝肿胀、活动受限程度明显减轻;PSO组脾指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Th1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亦较Vehicle组显著下降,Th2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ELISA结果显示PSO组血清TNF-α、IL-6和IL-1β显著低于Vehicle组。各项结果PSO组与MTX组无统计学差别。结论补骨脂素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及抑制TNF-α、IL-6和IL-1β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从而缓解RA进程。

  • 标签: 补骨脂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 炎症因子 TH1/TH2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miR-5572转基因小鼠构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繁殖与鉴定了miR-5572F1及F2代野生型纯合子及杂合子小鼠,并通过形态学、心电图记录及窦房结组织Cav1.2、Cav1.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测定来观察疾病模型。结果F2代miR-5572纯合子敲入小鼠在形态上较野生型小鼠生长缓慢,体型较小。相较于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纯合小鼠的平均心率明显偏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miR-5572纯合子小鼠窦房结组织Cav1.2、Cav1.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过表达miR-5572转基因小鼠可以构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疾病模型。

  • 标签: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转基因小鼠 繁殖与鉴定 微小RNA-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