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初艺术痕迹。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艺术,是因为"流动性心性"开始在生命体内自由流转,赋予了人类妄想的幻想界和超越日常的能量,它是一种"对称性逻辑",是连接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共通因子。人类的心性是"非对称性逻辑"与"对称性逻辑"两个层面的结合体,自新人类诞生以来,我们要借助"对称性逻辑"探究构成自身本质的存在。人类学可以说是作为洞窟中进行的神秘性、"超越性探求"的实践而萌芽的,继"对称性人类学"的提出之后,探究现代人类社会本质的"流动性心性"和按照"对称性逻辑"运作的"无意识"机能,便成为艺术人类学的使命。艺术人类学如若将"流动之心"重新定位成基石,将会重焕活力。

  • 标签: 流动性心性 对称性逻辑 非对称性逻辑 艺术人类学
  • 简介:在线品牌社群中不同成员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其知识分享行为的?本文根据嵌入理论框架,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了网络中心和互惠规范在内外倾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外倾性人格特质会促进成员形成咨询网络中心和情感网络中心,而内倾性人格特质则不利于情感网络中心的形成;(④外倾性人格特质、情感网络中心与互惠规范会直接影响知识分享行为,而内倾性人格特质与咨询网络中心则不会;③情感网络中心在外倾性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④互惠规范在咨询网络中心和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起到“桥梁”作用,在情感网络中心和知识分享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视角丰富了在线品牌社群理论,同时也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激发社群当中的知识分享行为。

  • 标签: 在线品牌社群 内外倾人格 网络中心性 互惠规范 知识分享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磁共振度中心技术探讨1型发作性睡病(NT1)患者全脑网络节点中心的异常改变及其对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经广告招募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诊未经治疗的NT1患者18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18名,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程度量表、多维疲劳量表-20(MFI-20)评分,采用度中心方法分析NT1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度中心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差异脑区的度中心与NT1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差异脑区的度中心对NT1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NT1患者的右侧颞上回度中心增高,双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度中心减低(均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NT1患者右侧颞上回的度中心与ESS评分(r=0.82,P<0.001)、MFI-20评分(r=0.48,P=0.040)呈正相关,右侧额中回度中心与患者的病程呈正相关(r=0.51,P=0.032)。ROC曲线显示右侧颞上回的度中心预测NT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的度中心预测非NT1的AUC分别是0.86、0.84和0.87。结论NT1患者存在默认网络、执行网络核心脑区及颞上回的静息态度中心异常,其中右侧颞上回的度中心可能是NT1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磁共振成像 度中心性 默认网络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黄斑无血管区(FAZ)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CSC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患眼、健眼各45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健眼组,选取体检健康人群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比较各组FAZ、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分析毛细血管血流增强形态。结果三组SCP中FAZ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DCP中FAZ为(0.81±0.19)mm2,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0.43±0.12)mm2、对照组的(0.38±0.08)mm2(t=3.17、3.22,均P<0.05);患眼组、健眼组SCP/DCP中血流密度显著均低于对照组(t=2.69、3.01,均P<0.05)。患眼组CMT、SFCT分别为(427.43±35.66)μm、(359.43±32.95)μm,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276.35±17.02)μm、(260.38±25.66)μm和对照组的(285.69±11.47)μm、(235.76±20.50)μm(t=8.17、9.89,10.26、15.92,均P<0.05);健眼组与对照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眼组SFCT显著高于对照组(t=4.39,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证实,患眼组可见毛细血管血流局部增强23眼和血流弥漫性增强22眼,同时均存在视网膜下积液;健眼组可见毛细血管均匀强弱信号改变;而对照组则均无以上改变。结论急性CSC患者患眼和健眼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其中DCP中FAZ患侧眼较健侧眼明显扩大,扩张毛细血管丛血流可见多种形态增强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 黄斑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速度 灌注成像 眼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为什么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从考察亚传播现象着手,这种世俗化儒学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的道德化的生活心态(体验结构),为什么对亚传播现象的关注能够如此直接的引出现代人的体验结构的这一问题

  • 标签: 传播现象 体验传播 心性体验
  • 简介:为什么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从考察亚传播现象着手,这种世俗化儒学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的道德化的生活心态(体验结构),为什么对亚传播现象的关注能够如此直接的引出现代人的体验结构的这一问题

  • 标签: 传播现象 体验传播 心性体验
  • 简介:摘要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当今社会都在呼吁患儿穿刺要求一针见血。在反复静脉穿刺过程中手背及足背等部位的浅静脉被反复穿刺造成表浅静脉穿刺困难,再加上患儿不合作、固定难、留置时间短,为此应充分利用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留置时间,减少护患纠纷。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 标签: 道教 佛道 论争 “道法自然” “道生万物” 心性论
  • 简介:摘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进程,要使他们的学业成绩得到改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校与家庭协同努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本文阐述了家长学校模式的意义,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开展家长学校模式建设的有效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为学生打造优质的教育学习环境。

  • 标签: 家长学校 建设模式 学生心性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目的比较急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侧与对侧眼视网膜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频域OCT对30例(60眼)单眼发病急性CSC患者患侧和对侧眼的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进行检测,比较患侧组与对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光感受器层(IS/OS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形态差异。结果所有30例患者患侧眼均有不同程度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对侧眼中有4眼(13.3%)存在轻度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患侧组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均值为(95.32±24.87)μm,对侧组为(98.80±14.36)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110)。患侧组中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者12眼(40.0%),对侧组20眼(66.7%);患侧组IS/OS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缺损、不均、凸起增厚者共18眼(60.O%),对侧组共10眼(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38)。患侧组中出现RPE异常者有24眼(80.0%),对侧组中有8眼(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143,P=0.000)。结论频域OCT能清晰显示急性CSC患者的细微病理结构改变,单眼发病CSC患者中一部分对侧眼存在IS/OS层和RPE异常,但是其发生率较患侧眼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5—16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急性 浆液性 对侧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左室射血分数在降低心梗性猝死的关系。方法采用时域定量分析法(SA—ECG),首选12导联心电图、心向量图、测定VLP波叠加多次后清除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EF<40%,VLP>40%时,心猝死发生率极高。结论VLP与EF在判断心肌梗死性猝死中意义较大。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左室射血分数 心肌梗死 猝死 相关性
  • 简介:本文对三角形的内心和垂心做了类比研究,得到了四个性质,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 标签: 内心 垂心
  • 简介:引言社会服务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今天更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关于社会服务诸多定义的斟酌①,从“小社会服务”的视角来定义社会服务,认为社会服务是某些个人、家庭、社会组织与政府等行动主体,本着群体繁衍的自然需要、生存权利或人格尊严等理据,向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失业者、贫困者或疾患者)提供日常必要的劳务帮扶与照顾。例如,为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精神康复、弃婴抚育、流浪儿童照料、临终关怀、失业培训等等。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组织载体 传统中国 残疾人服务 心性 简论
  • 简介:发掘初人原型,可以为我们认知“人是什么”提供本土文化智慧。在中华创世神话中,初人原型生自原初大道(0-0)、太极混沌(0-1)、天地阴阳(0-2),并传承了宇宙原初的神圣力量。初人原型与万物同源而异质,但万物为天地浊气所生,而人类乃天地精气所成,故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之初,人与人之间,本没有什么力量差异,但是随着人在世心性力量的耗散,人就出现了神圣空间的文化分离,出现了心性结构齐全的真人、圣人,以及丧失神圣力量的俗人、小人。为了避免原型生命的人为衰亡.圣人以重返创世神话之初的原初智慧与文化药方来拯救人类在世的颓废状态。

  • 标签: 中华创世神话 人与天地 人与万物 人的在世分化 圣人拯救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 简介:<正>儒家人学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儒家心性论自孟子始具规模.孟子心性论不仅是其性善论的义理根据,而且还由此开出了宋明新儒家的心性之学.对于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大体上有二种理解:其一是“人性本善论”,其二是“人性向善论”.“人性本善论”者的主要理据,从根本上说,在于把性善还原为心善,然后进一步把心还原为理义之心,具有道德自觉的本然之善心;“人性向善论”者虽然同样把性善还原为心,但认为善只是人心的一种倾向,性善只是心善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实然存在.由此可见,对于孟子性善论的不同理解,源自于

  • 标签: 孟子 人性本善 性善论 心性论 伦理实践 向善
  • 简介:摘要:幼儿环境创设已经逐渐成为幼儿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之中,环境的创设要结合儿童的天性,心性与个性的内容,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幼儿教师在课堂上以生活的案例,为幼儿营造生活化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全情投入到学习或者游戏的氛围之中,另外在环境的创设方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突出幼儿的核心地位,为今后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合理化的依据以及借鉴。

  • 标签: 幼儿园 环境创设 儿童 天性 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