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环境变量与新疆维吾尔族中心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现况调查建立的数据库上随机抽取维吾尔族中心肥胖者和非中心肥胖者,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每天吃0.5盘以上水果比吃少于0.5盘水果更能降低中心肥胖的患病风险;每月食用1kg以上的新鲜肉制品也比食用少于1kg新鲜肉制品更能降低中心肥胖患病风险。结论 多食用水果和多食用新鲜肉类可能是维吾尔族中心肥胖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维吾尔族 环境变量 中心性肥胖 患病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循经拔罐对中心肥胖患者体重、腰围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在宁波市中医院传统中医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绕脐做顺逆时针方向缓慢闪罐,之后在腹部脾经、胃经、胆经、肾经、任脉、带脉走向在腹部从下至上、从上至下走罐,最后在大横穴、腹哀穴、天枢穴、水道穴、中脘、关元、带脉穴位留罐。每周干预1次,4次为1疗程,共12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BMI、腰围、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34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循经拔罐能有效改善中心肥胖患者的腰围、体重、BMI及糖脂代谢水平,方法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腹部肥胖症 腰围 循经拔罐 体重指数 糖脂代谢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多波长炫彩成像技术对急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黄斑区进行扫描,观察其图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急性CSC患者34例34眼。其中男21例21眼,女13例13眼;年龄26~61岁,平均(37.41±9.35)岁;发病时间5~45 d,平均(12.00±2.29)d。采集患眼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多波长炫彩成像、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分析同一患眼各眼底成像的特征,并比较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彩色眼底照相图像上渗漏点和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FFA/ICGA和SD-O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关于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在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蓝绿加强图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绿色反光区者33眼,占97.06%,表现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但边界不清者1眼,占2.94%;在蓝光反射图像上呈弱反光区者17眼,占50%;在绿光反射图像上呈边界清晰的弱反光区32眼,占94.11%;在红外光图像上呈边界清晰的弱反光区者33眼,占97.06%。FFA荧光素渗漏点对应处SD-OCT检查显示,19眼表现为微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占55.88%,12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粗糙,占35.29%,3眼表现为较大PED,占8.82%。关于RPE渗漏部位,在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和蓝绿加强图像上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区内的红色斑驳样改变者29眼,占85.29%;在蓝光反射图像上呈强反光斑点者2眼,占5.88%;在绿光反射上表现为强反光斑点者5眼,占14.70%;在红外光反射图像上表现为弱反光区中夹杂强反光斑点者33眼,占97.06%。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蓝绿加强图像和红外光反射图像用于发现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和渗漏点征象的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彩色眼底照相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多波长炫彩成像图像、蓝绿加强图像和红外光反射图像均能较好地显示急性CSC病灶的渗漏点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绿色反射图像能较好地显示急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的多波长炫彩成像可作为急性CSC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视网膜疾病/诊断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波长炫彩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并结合低频振幅分数(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ation,fALFF)和度中心(degree centrality,DC)来探讨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患者是否存在某些脑功能上的异常,从而为躯体症状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信息。材料与方法45例右利手SSD患者和43名右利手健康对照组参与静息态磁共振扫描,fALFF和DC分析探测SSD患者静息态下自发性脑活动上的特征。SPM12软件用于磁共振数据的分析,组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fALFF和DC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经过family wise error (FWE)校正,P<0.05,且大于1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SSD患者在边缘叶、丘脑处(t=4.91) fALFF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SD患者在额叶、扣带回(t=5.20)的DC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这些异常的区域可能与SSD的发病机理有关,这些区域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个体情绪处理、自我感觉和身体知觉功能的异常。

  • 标签: 躯体化症状障碍 低频振幅分数 度中心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探究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病理特征与中心肥胖的关系。研究发现97例AUB患者中,存在中心肥胖者年龄、BMI 、WHR、腰围及血糖、血脂、性激素(T,E2,LH)水平偏高,病理类型中EH伴或不伴非典型增生比例也较高。AUB发生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而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发生中心肥胖有关,应重视此类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代谢功能检测,以指导治疗和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 标签: 异常子宫出血 性激素 子宫内膜病理特征 中心性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SC患者28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均单眼发病。患者平均年龄(36.24±5.14)岁,平均病程(4.7±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及其血管成像、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微视野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靶向导航激光系统行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治疗后2周及1、3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10°范围平均光敏度(MS)以及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变化。治疗前后CMT、SFCT、MS以及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3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74±0.16、0.57±0.16、0.22±0.05、0.21±0.06,平均CMT分别为(512.33±31.56)、(350.40±36.61)、(256.49±22.38)、(253.45± 23.65)μm,平均SFCT分别为(462.82±25.38)、(462.37±39.54)、(461.51±29.36)、(461.25± 34.55)μm,平均MS分别为(16.32±5.41 )、(17.53±4.23)、(19.52±4.12)、(21.35±2.77)dB。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 (t=6.52、5.71、6.01,P=0.00、0.00、0.00)、CMT (t=3.08、6.57、4.90,P=0.01、0.00、0.00)、SFCT (t=7.01、6.54、4.85,P=0.08、0.07、0.17)、MS (t=6.17、4.25、5.46,P= 0.02、0.0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眼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64.37±18.25)、(85.31±13.98)、(98.35±14.52)、(98.40±22.17)nV/deg2和(36.12±18.32 )、(44.02±17.15)、(62.35±14.85)、(63.17±15.79)nV/deg2。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黄斑中心区1环(t=5.11、9.03、4.27,P=0.03、0.00、0.00)、2环(t=5.11、9.03、4.27,P=0.03、0.00、0.00)P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CCSC可提高患眼BCVA、黄斑区视网膜振幅密度及黄斑中心凹MS,降低CMT、SFCT。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激光凝固术 靶向导航激光 连续波阈值下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度中心(degree centrality,DC)的分析方法探讨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患者月经期痛经的中枢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35例患者(PDM组)及41例健康女性(healthy controls,HC组)为研究对象,进行疼痛及焦虑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的伴随症状评分,同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使用DPABI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两组间DC值的差异及差异脑区的DC值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双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及楔前叶DC值PDM组明显高于HC组;而在左侧脑干、颞上回及颞中回PDM组DC值显著低于HC组(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双侧);其中PDM组右侧额中回DC值与病程负相关(r=0.383,P=0.023)。结论PDM患者月经期痛经的中枢机制中,前额叶区域可能参与了月经期大脑对疼痛认知调节的代偿性活动,而楔前叶则可能参与了中枢痛觉敏化的机制;小脑与脑干可能也参与了疼痛相关处理过程。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月经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度中心性 脑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4名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CSC组64例64只眼中,急性、慢性CSC分别为34例34只眼和30例30只眼,并据此再分为急性CSC组、慢性CSC组。CSC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t=-0.041 )、性别构成比(χ2=0.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者年龄(t=-1.872)、性别构成比(χ2=8.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12 mm×12 mm,扫描模式512×512。应用设备自带软件(v1.28.6)记录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和黄斑周血管1~ 3、3~ 6、6~ 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的CVV。组间年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V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0、-4.040,P<0.001)。CSC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0、12.270、11.250,P<0.05)。与急性CSC组比较,慢性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t=3.230、2.330),黄斑周血管1~3完整及其4个象限(t=2.780、2.060、2.140、2.620、3.770),黄斑周血管3~ 6上方(t=2.550 ),黄斑周血管6~12上方、颞侧(t=3.070、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0.070、-0.110,P>0.05)。结论与急性CSC患眼比较,慢性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CVV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中大血管容积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中应用向心性缠绕手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择取研究样本来源为本院收治76例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常规护理干预,并加入向心性缠绕手指干预措施,统计分析具体干预效果。结果:76例患者经向心性缠绕手指干预后1周内肿胀好转率为(75/76)98.9%,73例患者肿胀好转患者肿胀分级为Ⅰ级;对比76例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FMA评分,护理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向心性缠绕手指疗效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标签: 向心性缠绕手指 偏瘫 肩手综合征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结合传统网络构架的通信设备设计日趋复杂的情况,探讨了SDN技术的定义以及相应的体系结构特点,并探讨了其在数据中心互联网以及内部的应用情况,希望对于今后全面推广SND技术应用有所帮助。

  • 标签: SDN技术,网络架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北京亦庄京东总部微中心城市设计》项目,以京东集团总部所在的亦庄线经海路站点提升改造为例,初步探索TOD站点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微中心的改造提升策略。总结日本、新加坡轨道站点提升的成功经验,重点关注交通、风貌、公共空间三个层面的问题,提出大型企业总部轨道站点微中心规划提升建议以及设计管控手法。

  • 标签: 微中心 一体化 交通 公共空间 天桥 开放 共享 管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胸痛中心建设中心内科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方法:采用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胸痛中心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测量量表对医院心内科9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内科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得分为(114.22±28.08)分,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地点和参加院内胸痛中心培训次数是影响心内科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培训力度,使心内科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当病人发生病情变化,能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实现人岗匹配,提高护理质量,最终达到胸痛中心建设的目的。

  • 标签: 胸痛中心 建设中心 内科护士 岗位胜任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