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对比分析

代敏廖英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41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FFA:38只眼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2只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OCT:32眼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只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上可联合应用。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眼科常见疾病,该病发病机制仍处于研究当中,临床上可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进行CSC的诊断[1]。本文对CSC诊断中FFA与OCT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并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CSC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其他眼部疾病或有严重过敏史、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其中,男患者24例,患眼26只,左眼15只,右眼11只,病程女患者18例,患眼18只,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8.62±6.77)岁,左眼10只,右眼8只。

1.2方法

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对患者进行诊断。FFA:应用TOPCON造影机,术前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医师对患者的眼底进行仔细检查,摄双眼眼底彩照,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如果患者并无不良反应,则在试验15分钟中给患者注射3ml的10%荧光素钠注射液,5秒中内注射完毕,之后进行眼底摄像。

OCT:采用O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取坐位,将下颌放置于下颌托上,采用内注视,扫描参数:扫描模式为512×128,分辨率5μm,扫描范围6.0×6.0mm,扫描深度5mm,对黄斑区进行水平、垂直以及多角度线性扫描,并根据病变范围对扫描长度进行调整,测量色素上皮光带内侧至神经上皮光带内侧的距离,选取清晰图像进行保存。

2结果

FFA:42只眼有荧光渗漏,其中,38只眼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中心凹反射减弱,边界模糊、有光晕,低荧光积存,呈点状,且该荧光积存区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2只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边界清晰,高荧光积存,呈片状或圆形状,荧光积存区的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并不改变;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同时存在低荧光积存和高荧光积存。

OCT:32眼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并发水肿,下方液性暗区,色素上皮、脉络膜无变化。4只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黄斑区色素上皮、脉络毛细血管反光带参差不齐,存在高反射薄层隆起腔,累及中心凹,下方液性暗区。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

3讨论

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链接复合体的屏障功能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中液体渗出,液体进入神经上皮,使得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发生脱离,即为CSC。有学者指出,CSC的发生可能是脉络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而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而该情况会进一步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从而引发该病[2]。本次研究中,FFA与OCT的诊断情况并无显著差异,可见,FFA与OCT在CSC诊断中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OCT是通过低相干光获得横截面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二维重建眼底,可形成眼底平面断层图像[3]。OCT对患者视网膜进行检查时,能对黄斑活体解剖结构进行检测,可定位、定性眼底疾病。OCT具有高分辨率,而视网膜组织和浆液的光学反射存在较大差别,行OCT检查能发现很小的神经上皮脱离,且能对脱离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可对视网膜下液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尽管FFA检查能将血管渗漏程度显示出来,但是FFA并不能将渗漏位置、视网膜厚度情况精确的显示出来[4]。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进行FFA检查时无荧光渗漏情况发生,但是行OCT检查时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表明FFA检查容易漏诊小范围色素上皮浅脱离的病变。但是,患者进行OCT检查时,并不能明确患者病变具体位置,无法为患者的激光治疗提供指导。相关研究指出,临床上可联合应用FFA和OCT,不仅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对激光治疗提供指导[5]。综上所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上可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廖敏华,郑江娉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03):209-211,264.

[2]刘卫华,杨新怀,黄勤等.OCT与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3,33(09):867-869.

[3]梁衍麟.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5,13(01):76-77.

[4]张艳芳,周妍丽.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检查及FFA检查的联合应用及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6(05):420-422.

[5]吴亮,张加裕.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比较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侧与对侧眼的形态学特征[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0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