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音乐传播新探曾遂今对社会音乐传播现象的考察与梳理,是当代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是音乐传播?当代有什么样的音乐传播?这些音乐传播对我们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力图从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分析入手,来开始探讨我们试图了解的问题。一、音乐传播...

  • 标签: 音乐传播 民间音乐 音乐作品 音乐传播媒介 音乐艺术 原始形态
  • 简介:朱有燉以有明宗室贵胄,生当承平之世,雅善吟咏.有诗文集《诚斋录》《诚斋新录》《梅花百咏》《玉堂春百咏》《牡丹百咏》《元宫词》传世,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虽残缺不全,然今存散曲作品之多,仍为明人翘楚。

  • 标签: 朱有燉 版本 杂剧 诗文集 散曲 宫词
  • 简介:二十世纪音乐作品中,以九声音阶为基础进行创作已不鲜见,但本文着意深层挖掘,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陕西地方音乐中“欢、苦”二音阶的调式、调性思维,进行了大胆的组合、尝试,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民族地域音乐风格,从整体创作思路来看,它具有广泛的意义,并无局现性,可为各民族所汲取。因此,“九音作曲技法”不失为二十世纪新音乐创作中的一葩。

  • 标签: 九音作曲技法 九声音阶 欢音 苦音
  • 简介:南宋蔡元定(1135~1198)非但为博学硕儒、"朱学干城",在音乐理论上也自有成绩.本文以蔡氏为研究对象,并以书中主要见解之一的"十八律"为研究重心.文分三节,第一节为朱子书信及语录探讨.与朱子,确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深,甚至可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第二节分析十八律的生成背景、理论内涵,及意义功能.第三节则探溯十八律的理论渊源,上、陈仲儒奏议,至杜佑,十八律体系逐渐成形,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上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以为全文的结论.

  • 标签: 蔡元定(季通) 朱熹(朱子) 《律吕新书》 十八律 变律
  • 简介:多年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始终如一地注重探索教学艺术,其结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对教学艺术的总结就是“近”“活”“美”。“近”即备课贴近学生,内容贴近学生,语言贴近学生;“活”即选用教材灵活,组织教学灵活,教学方法灵活;“美”即示范美,声音美,姿态美,服饰美。

  • 标签: 数码钢琴 集体课 教学艺术 “近” “活” “美”
  • 简介:本文以战时上海(1937.11-1941.12)为时间段,以租界代表性的几个音乐团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呈现的不同音乐状态作为“孤岛时期”的研究个案,考察这些音乐事项面对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市场压力。分别采用何种策略、产生了何种效果,对战时上海的城市音乐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重新思考战争和娱乐的关系,并试图对以政治史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研究予以回应。

  • 标签: 抗战 孤岛 工部局乐队 上海歌剧团 俄侨芭蕾舞团 俱乐部
  • 简介:<正>一九八○年九月起,我们在一年级入学的新生中进行了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探索普通音乐教育新路,以提高儿童音乐素质。实验的宗旨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科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低年级学生适当加强早期音乐教育,在处理美育与德、智、体三者的关系,尤

  • 标签: 小学音乐教育 新探索 普通音乐教育 早期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素质
  • 简介:目前,初中音乐的欣赏教育存在着无效的现状,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正规的音乐课程。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也需要实现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探析,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 标签: 新课标 初中音乐欣赏 教学方法
  • 简介:本文试图从内隐学习理论研究视角来探讨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笔者首先通过分析内隐学习理论及其本质特征,探讨内隐学习适用于音乐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分析目前音乐教学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指出内隐学习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 标签: 音乐教学 内隐学习 教学探索
  •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教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创新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优选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素材体现民族音乐精华、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内涵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展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等多种途径来践行该课程的创新教学方式,旨在促进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 标签: 中国民族民间 音乐 课程教学 创新
  • 简介:<正>自改革开放以来,郭汉城先生继续坚持着他建国之初就显现出来的理论研究密切联系戏曲艺术实际的扎实学风,对"推陈出新"以及戏曲现代化、戏曲化等课题仍进行不断的深入探讨,同时又以更大

  • 标签: 郭汉城 姊妹艺术 艺术语言 红线女 红腔 表演手段
  •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文献目录 演变脉络 讨论题目
  • 简介:在初唐南北诗风融合和声诗演唱盛行的背景下,歌诗用乐对诗风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初唐乐府旧曲的流行和律诗入乐的需要,促使初唐诗人"引古入律",从而产生了一些"律体声诗"。这在推动了律诗定型的同时,也将古体诗一些深层次的艺术特质引入律诗。初唐"律体声诗"中的女性形象描写延续了六朝诗"哀"、"艳"的特点,但同时也淡化了男性物化的视角,突出了女性特有的生命情态和心理特质。这丰富了律诗艺术的技巧和意蕴,也推动了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描写艺术的发展和诗风的演变。

  • 标签: 初唐 歌诗入乐 诗风演变 女性形象
  • 简介:《乐理与文化》一书较好运用民族音乐学之“文化相对论、研究文化脉络中音乐”的理念以及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并及对世界音乐的观照。从多元的视角阐释了乐理中“因地理、民族、历史、社会诸因素而导致的差异性基础知识”。把乐理归于一定的文化脉络中去考察,使其成为一具有文化品性的课程。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乐理与文化 文化相对论 比较音乐学 世界音乐
  • 简介:中国的合唱音乐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作为与时代共生共存的艺术形式,其始终伴随中国文化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严肃的合唱音乐风格。

  • 标签: 合唱曲 中国风 艺术多元化 中国当代 现代 历史进程
  • 简介:人们把“歌剧”称之为意大利音乐的代名词,把“芭蕾舞”称之为俄罗斯音乐的代名词,把“京剧”称之为中国音乐的代名词,那么阿根廷音乐的代名词毫无疑问是“探戈”。

  • 标签: 俄罗斯音乐 探戈 演奏技法 手风琴 近现代 风格
  • 简介:交响音乐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西方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文明的思维特征与审美情趣,并以系统的组织结构形态呈现出来。受其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中国交响乐创作,在艰难前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交响乐作品创作的中国化、民族化,不但应表现在音高组织结构包括旋律、和声与对位织体中,也应体现在作品的各级组织结构中。近期,上海音乐学院"和毅庄诚"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的几部作品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文章以此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 标签: 中国交响乐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 琴曲 边缘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