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切除的手术及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对33例侧脑室肿瘤病例,7例经额叶皮质、4例经纵裂胼胝体、15例经顶枕叶皮质、7例经颞叶皮质,应用显微技术行肿瘤切除,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脑膜瘤16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肢体轻瘫4例,偏盲2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癫痫1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平均3.7年。18例术后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9例术后状况基本同术前(生活可自理),不能生活自理2例,2例星形细胞瘤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不同的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侧脑室 肿瘤 显微手术 手术入路
  • 简介:远在1941年由神经外科医生Dandy[1]介绍经颅-面联合切除一例眶内肿瘤,这种操作先后由Ray和Mclean(1943)以及Tym(1961)加以改进。1954年Smith报告他和神经外科合作经颅一面联合成功的大块切除了前筛窦和眶内肿瘤,但当时大多数头颈外科医生对此持保留态度,直到1963年,Ketcham[2]等报告17例颅一面联合切除治疗副鼻窦肿瘤以前,这种手术仍不作为治疗副鼻窦肿瘤的措施。十年后,Ketcham等又撰写了三篇论文报告他们有关随访结果,补充了增加的病历,并详细阐明其并发症和治愈率,并将副鼻窦癌的治愈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50%[1.2]。彼等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学者应用这种术式切除副鼻窦肿瘤,Bridger[3]称赞Ketcham创造了副鼻窦癌

  • 标签: 颅底肿瘤 鼻窦肿瘤 眶内肿瘤 手术入路 鼻窦癌 神经外科医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不同连续隐神经阻滞对膝关节术后镇痛效果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由3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通过收肌管间隙,观察组患者通过大腿远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48h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术后6h、术后12g、术后24g)的VAS评分;术后24h的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8h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h、术后24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h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大腿远端,能够有效镇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收肌管间隙入路 大腿远端入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路加内侧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31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加内侧行内踝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术后进行石膏固定3~4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18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87.1%。结论改良后外侧路加内侧治疗三踝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固定确实的优点,临床效果优良。

  • 标签: 三踝骨折 后外侧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鼻内镜泪前隐术治疗复杂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术治疗10例复杂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观察术后的创面愈合和肿瘤切除后的复发情况。结果随访2—30个月,10例中9例未见复发;另1例患者术后3个月,上颌窦后壁乳头状瘤复发,清除肿瘤,基底部电刀烧灼,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此术式刨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 标签: 乳头状瘤内镜手术上颌窦泪前隐窝
  • 简介:目的探讨头侧中间与传统中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8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采用头侧中间,设为头侧中间组;52例患者采用传统中间,设为传统中间组。头侧中间组从肠系膜下动脉(IMA)头侧的腹主动脉表面腹膜处打开进入左结肠后间隙。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打开头侧左结肠后间隙时间、清扫IMA周围淋巴结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下切缘距离。(2)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随访情况:患者术后生存,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围术期无死亡患者。头侧中间组打开头侧左结肠后间隙时间为(8±6)min。头侧中间组和传统中间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24)min和(102±15)min,清扫IMA周围淋巴结时间分别为(9±6)min和(15±4)ra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27)mL和(94±26)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8.1±7.0)枚和(16.2±5.7)枚,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3.5±2.2)枚和(1.6±0.7)枚,肿瘤下切缘距离分别为(2.5±0.9)Ciqfl和(2.6±1.8)cm。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下切缘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79,-0.455,1.368,-0.150,P〉0.05);清扫IMA周围淋巴结时间、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4.268,P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手术入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和传统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或后正中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后正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期减压重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栓塞(PE)的发生率和危险相关因素与后和前后联合脊柱手术的关系。方法将准备实行脊柱手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后和前后联合组,前者43例,后者39例。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和PE发生率。结果后脊柱手术的43例中发生PE的患者只有1例,约占2.4%;前后联合脊柱手术的39例中发生PE的患者有4例,约占10.5%。数据显示,后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脊柱手术的患者,后者发生PE的风险更大,约为前者的4倍之多,但二者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脊柱手术与前后联合脊柱手术的患者在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脊柱手术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更小。PE的危险因素除了脊柱手术的不同,还包括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

  • 标签: 前后联合入路 后入路 脊柱手术 肺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后正中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椎旁肌间隙、传统后正中进行,对比两组椎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对比传统后正中,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股骨头坏死往往出现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该股骨头坏死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方案,不同手术均能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如后外侧、外侧、后侧和前外侧等,其中后外侧是主流手术^[2]。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后外侧切口较长且发生皮缘愈合困难较为频繁。近年来,直接前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手术量逐渐增多。本次研究比较改良Gibson和直接前方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改良Gibson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S-TI及TC-TT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诊疗的4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S-TI(经外侧裂岛叶)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TC-TT(经颞叶皮质)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I手术治疗相比TC-TT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更加显著,血肿清除有效率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 标签: 高血压壳核出血 经外侧裂岛叶手术 经颞叶皮质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后腹腔途径及经腹腔途径术式在肾上腺肿瘤切除当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分组,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一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腹腔途径术式(TLA),研究组应用经后腹腔途径术式(RLA)。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RLA)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LA)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内侧和后外侧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以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收的60例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组(30例)和后外侧组(30例)。对比内容:手术指标、术后指标、关节功能。结果:①两组患者除了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是后外侧患者数据更理想(P<0.05);②后外侧患者的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前内侧患者(P<0.05);③前内侧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占比73.33%(22/30),后外侧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67%(28/30),(χ2 =4.320,P=0.032<0.05)结论: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使用后外侧治疗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 标签: 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 后踝骨折 疗效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以及髌下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 胫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上和髌下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20年05月-2021年0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予以髌下髓内钉固定治疗,实验组予以髌上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胫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髌上髓内钉固定治疗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髌上,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术 胫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与传统前外侧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2010年1月-2011年12月空军总医院手术室经鼻内镜泪前隐路上颌窦手术的术中护理体会。方法57例均行经鼻内镜泪前隐路上颌窦手术,综合分析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工作的护理体会。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出现鼻根部疼痛、肿胀,少数出现面颊或下睑瘀血,均于10d内恢复,随访3个月以上,远期疗效满意;4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年内无复发迹象。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工作、熟练的术中配合及术后康复指导对经鼻内镜泪前隐路上颌窦手术疗效均起到很重的作用。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腋臂丛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方法40例行择期上肢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都采用血管旁两点法,观察组在确定腋动脉后在其皮肤上方放一注射针头套管,在针头套管两侧进针进行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损伤血管的机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明显减少低于对照组。结论新方法可减少腋臂丛神经阻滞血管损伤

  • 标签: 腋路 腋动脉 针头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