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膝关节镜手术中选择经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后侧坐骨神经阻滞的治疗安全性。方法: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共有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抽取其中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表法分组,分成试验组及参照组、两组人数相等均为24例。两组均实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后侧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和参照组罗哌卡因药物的浓度分别为:0.5%、0.375%,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参照组在麻醉操作结束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a、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Tb,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Tc、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d、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时间Te、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Tf方面进行比较,统计学的意义均存在(P<0.05);疗效对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统计学的意义均存在(P<0.05);安全性对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统计学的意义均存在(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后侧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浓度为0.5%罗哌卡因可以确保在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值得在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中予以应用、推广。

  • 标签: 超声 股神经 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膝关节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应用改良Stoppa或结合髂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2岁(27~78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3例,前柱加前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12例,前方加后半横形骨折6例,T形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 d(2~12 d)。所有患者采用单独改良Stoppa或结合髂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8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13.2 min(110~340 min)。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28例,满意复位8例。3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个月(18~25个月)随访。36例患者术后18个月时VAS评分为(0.7 ± 0.6)分,显著低于术前[(6.7 ± 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2个月(1.5~6.0个月)。末次随访时36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5分,平均90.6分;优26例,良10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独应用改良Stoppa或结合髂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良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同时累及髋臼前、后柱的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改良Stoppa入路 切开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泪前隐与柯陆式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前隐与柯陆式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前隐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95%CI(-8.72~3.37),P=0.39]、术中出血量[MD=-21.28,95%CI(-52.18~9.63),P=0.18]、住院时间[MD=-0.78,95%CI(-1.73~0.17),P=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95%CI(-11.67~-5.66),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95%CI(-81.23~-61.42),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95%CI(-3.32~-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前隐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前隐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26~0.62),P<0.01],治愈情况[OR=1.55,95%CI(0.48~2.72),P=0.76]、术后复发[OR=0.89,95%CI(0.59~1.35),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泪前隐与柯陆式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前隐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优于柯陆式

  • 标签: 乳头状瘤,内翻性 上颌窦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泪前隐窝入路 柯-陆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分成对比组、实验组,各45例。对比麻醉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相比于对比组,实验组的操作时间更长、感觉阻滞和维持时间更长、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更长(t=4.906/12.720/23.321/14.599/4.348,P

  • 标签: 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 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下ISBPB),评价组间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

  • 标签: 超声 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共纳入6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指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有一定影响,不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肌间沟 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患儿上肢臂丛神经经腋进行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上肢臂丛神经经腋阻滞麻醉,麻醉药物均为罗哌卡因,使用浓度A组为0.2%,B组为0.3%,并对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组间对照分析,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及镇痛维持时间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恢复时间A组较B组用时更短,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上肢臂丛神经阻滞 经腋路入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结合内侧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传统踝关节外侧+内侧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为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较少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中,观察组97.22%,对照组86.11%,P<0.05。结论: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关节镜下双后侧行活瓣扩大切除联合囊壁切除术治疗窝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窝囊肿患者共32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与参照两组,参照组20例,观察组12例。参照组实施传统术式,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双后侧行活瓣扩大切除联合囊壁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结果 观察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好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侧行活瓣扩大切除联合囊壁切除术有助于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减轻术后疼痛,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腘窝囊肿 关节镜手术 囊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与外侧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充气腋窝和耳后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颈前甲状腺手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成三组,A组患者通过无充气腋窝治疗,B组患者通过耳后手术治疗,C组患者通过颈前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引流液总量、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声嘶、切口血肿、淋巴漏)。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9.38±20.16)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1.26±10.76)min,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8.46±8.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110.16±30.46)ml,B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120.41±43.52)ml,C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76.56±22.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通过无充气腋窝和耳后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耳后入路腔镜 无充气腋窝入路 颈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和传统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以及髌下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 胫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上和髌下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20年05月-2021年0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予以髌下髓内钉固定治疗,实验组予以髌上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胫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髌上髓内钉固定治疗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髌上,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术 胫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与传统前外侧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调试血管压迫带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10-2022.6,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00例,将其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止血方式)和实验组(50例,使用可调试血管压迫带止血)。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舒适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高度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通过可调试血管压迫带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相比,经桡动脉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