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Stoppa与髂腹股沟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改良Stoppa,B组髂腹股沟。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5.0%和8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改良Stoppa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较髂腹股沟更加明显,适合推广。

  • 标签: 改良Stoppa入路 髋臼骨折 髂腹股沟入路 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前外侧和后外侧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016年9月至 2020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的3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病例,其中17例采用前外侧,18例采用后外侧,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随访至少一年。通过比较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数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前外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32.3 ±41.3) min,与后外侧组(120.2. 0 ± 36.7) min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前外侧组平均术中出血( 279. 4 ± 79.2) ml,与后外侧组( 255. 6± 66.2) ml 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5) 。术后一年随访时前外侧组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 91.8 ± 5. 3) 分,与后外侧组(92. 2 ± 4.6) 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结论】 前外侧和后外侧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外侧术中出血量多于后外侧组,而两者在手术时间和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在三踝骨折治疗中应用改良后外侧和内侧联合的方式,对其效果展开分析和探究。方法:68例三踝骨折患者均是由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随机抽取的,因为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采用的是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的是改良后外侧和内侧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和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而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优良率方面100.00%显然比对照组70.59%高,P<0.05,组间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踝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改良后外侧和内侧方式,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资料,共3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复位情况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阻滞方法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麻醉不同阻滞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单靶点,观察组采取三靶点,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并对比两组患者阻滞完成后而不同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中麻醉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阻滞方法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存在不同影响,其中三靶点阻滞更加有效,对尺侧阻滞效果更佳。

  • 标签: 不同阻滞方法 超声引导 锁骨上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间沟与腋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臂叢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 标签: 肌间沟入路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通过本院1例妇科手术中采用传统截石位后因术中护理操作不当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通过1例神经损伤后,采取改良截石位实行人字形体位摆放采用对照试验调查共92名手术患者截石位摆放体验,其中42例为传统截石位,50例为改良后人字形截石位。数据无缺失能得到满意对比结果,得到进行改良后人字形体位摆放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较传统截石位患者提高明显。

  • 标签: 截石位 改良人字形 腘窝损伤
  • 简介:摘要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的选择。方法:对1999年至2006年32例胸椎结核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肋横突切除、肋骨切除开胸、经胸膜外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等不同进行比较。结果:经肋横突切除、侧前方12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50分钟,时的出血量约200ml,术后2例肋间神经损伤,3例胸膜损伤,1例对侧病灶清除不彻底。肋骨切除开胸1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25分钟,时的出血量约5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经胸胸膜外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为35分钟,时的出血量约8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经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阮狄克标准,本组优良率92%,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Frankrl分级均E级。结论:对胸椎结核根据病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设计前路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胸椎 结核 手术 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普遍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阅读实例,通过“读前创境”“读中渗透”“读后拓展”三条途径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会文字内涵,真切地走进作者心灵,最终达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情感的目的。

  • 标签: 阅读教学 情感 渗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间和外侧在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叶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外侧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中间,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间法行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叶全切除术 中间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经外侧裂岛叶清除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颞叶皮质。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方法所耗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手术后血肿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所耗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颞叶皮质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经外侧裂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经外侧裂入路 颞叶皮质入路 开颅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DPA)与Kocher-Langenbeck(K-L)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后柱 后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与外侧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期间于本院手术的三踝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标签: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骨愈合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观察改良后外侧、内侧联用对三踝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1月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进行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三踝骨折的手术和康复情况进行了总结。治疗优良率为94.28%,进一步证实了手术的有效性和患者整体康复情况。结论: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及骨折愈合,值得在三踝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行肩关节镜手术者60例,按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采用锁骨上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腋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以及临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麻醉前,两组血压、心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引导 锁骨上入路 腋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外侧坐骨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于跟骨和踝部手术术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跟骨和踝部骨折60例分为2组,每组30例。R1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股骨外侧坐骨神经阻滞术后连接镇痛泵行PCNA;R2组术后静脉连接镇痛泵行PCIA。结果2组病人一般情况各指标和手术时间,术中硬膜外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IA组比较,PCNA组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失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外侧旁坐骨神经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优于PCIA,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坐骨神经股骨外侧入路 连续阻滞 跟骨 踝部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