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吴昊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入路以及髌下入路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入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入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实践组患者手术之后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的指标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髌上入路;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suprapatellar approach and infrapatellar approach. Methods: the time was selec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1. 68 patients with tibial shaft fracture were treated by digital table method. They were pided into the practice group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by suprapatellar approach and the basic group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by suprapatellar approach.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the sam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was record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group, the indexes of the average amount of bleeding and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in the practice group were p > 0.05 The index of average times of operation fluoroscop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basic group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group, the averag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practice group was p > 0.05, and the knee ability index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basic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uprapatellar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is ideal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suprapatellar approach; Infrapatellar approach;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Tibial shaft fracture; treatment effect

医学领域内,胫骨干骨折是相对常见的医学模式,发病几率逐年上升,一旦患者出现胫骨干骨折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骨坏死或者肿胀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传统的方法是实施钢板固定,然而内固定失效率指数比较高,容易产生骨不连等后果3。目前髓内钉固定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式,涉及髌上入路模式以及髌下入路模式,研究两种不相同治疗模式产生的结果,探究胫骨干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选取

68例患者进行具体研究,获取下列信息。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68例患有胫骨干骨折疾病的患者视作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加以均匀分组,即实践组与基础组,分别实施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的操作以及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的操作。实践组有16例男性患者与1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6-60岁之间,均数(36.10±4.17)岁。体质量在18-28kg/m2之间,均数(23.11±1.40)kg/m2。基础组有19例男性患者与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9-62岁之间,均数(38.31±3.13)岁。体质量在20-26kg/m2之间,均数(24.31±1.40)kg/m2.比较两组基础信息资料,数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患者与家属均签署知情书。

1.2方法

实践组: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在实施麻醉作业之后,组织患者在手术台上保持仰卧位,采取基本消毒操作与铺巾操作,使得患者患肢一侧能够呈现30度的膝关节屈曲,在髌上入路时挑选5厘米的范围进行直切口操作,对皮肤与皮下的组织进行分离。在髌骨之后与股骨内外之间放入套筒,利用X线机具体化定位进针点,顺着套筒对导针进行旋入,利用开口器慢慢开髓,适当调节导针的长度,使得复位胫骨得以闭合。多个维度上分析导针与骨折线的位置,按照小到大的顺序实施扩髓操作。挑选大小合适的髓内钉缓慢旋入,利用瞄准器把研究旋入远近端螺钉的实际位置。之后是对内固定的位置进行操作,完全冲洗患者伤口部位,随后完成切口的缝合。

基础组:使得患者的屈曲膝关节到小腿部位均和手术台保持垂直,在髌腱中间挑选五厘米的切口进行纵向处理,使得机体髌韧带能够完全暴露在斜坡骨面上,准确定位进针点,使得髓内针能够直接步入到胫骨髓腔之内,剩下的流程和实践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研究患者手术过程的指标变化,有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与手术透视平均次数。观察患者手术之后的指标变化,有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与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Lysholm积分),涉及支撑、疼痛与下蹲等,关节功能与分数之间呈现正比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X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手术之中的指标数据

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手术之中的数据(

小组

出血平均出血量ml

手术平均时间(min)

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次)

实践组

78.59±10.20

69.30±8.64

7.03±1.64

基础组

79.12±9.64

70.14±4.51

12.04±1.64

t

2.416

2.302

7.034

p

P>0.05

P>0.05

p<0.05

2.2比较患者手术之后的指标数据

实践组患者手术之后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的指标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手术之后的数据

小组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d)

膝关节能力(分)

实践组

89.60±4.16

90.13±4.17

基础组

90.03±2.47

80.06±5.39

t

2.508

6.358

p

P>0.05

p<0.05

3.讨论

和髌下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方式进行比较,髌上入路可更好的起到疾病治疗效果,髌下入路的治疗过程可能对患者的隐神经与髌韧带带来一定损伤,可髌上入路的治疗过程能够对机体关节面生成较小压力,减小患者关节的疼痛感【4-5】。本次研究中,实践组患者手术透视平均次数与治疗之后的关节功能指数均优于基础组,p<0.05,所以要首选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模式,最大化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傅升培.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9).56-58.

[2]刘洋.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6,(6).4-6.

[3]王喆,李盛龙,王晓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4).283-289.

[4]王惠,汤健.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5,(35).58-59,60.

[5]肖军,黄瑞良,区广鹏,.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5).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