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综述了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与线粒体的密切关系,探讨其参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线粒体在心肌细胞凋亡中起关键的作用,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包括线粒体通透转变孔道(mPTP)的开放、线粒体膜电位(△ψm)的丧失、线粒体外膜间隙促凋亡蛋白的释放、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Ca^2+超载、Bcl-2家族促进和抑制凋亡蛋白的参与等。

  • 标签: 运动医学 线粒体通透转变孔道 线粒体膜间隙 运动 心肌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时刻为细胞提供能量,并且能够产生氧自由基,自由基在人体活动中是必然存在的,在正常过程中,人体自由基的产生和消解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自由基过多或者过小时都能够对机体产生损伤。本篇文章介绍了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运动对自由基的影响。

  • 标签: 线粒体 自由基 运动形式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32期
  • 机构:《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质在线粒体内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生成高能磷酸类物质,驱动着整个细胞的持续生存。线粒体中有13种氧化相关的酶都是由线粒体自身携带的DNA转录翻译得到的,其他的则是由细胞核中的DNA转录翻译得到。针对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往往会引起线粒体酶的功能异常,进一步导致细胞能量供应出现障碍,体现在生物整体上则是,线粒体缺陷相关的疾病。比如在人类中,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多种系统的功能异常,例如发育迟缓、神经系统问题、肌肉协调性差等等。使问题更麻烦的是,这些线粒体疾病往往并没有很好的治疗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MOTS-c是线粒体衍生肽家族成员之一,可促进脂肪酸氧化、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提高葡萄糖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成骨、抑制破骨。它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骨病密切相关。尽管MOTS-c在啮齿类动物中有较多研究,但其对人的影响尚不明确。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分析MOTS-c,有望使其成为治疗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

  • 标签: 代谢性疾病 线粒体衍生肽 MOTS-c
  • 简介:摘要1例57日龄患儿主诉"食纳欠佳伴皮肤黄染1个月余",主要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胆汁淤积、转氨酶异常等,基因测序示TRMU基因c.96delAG及c.1081C>G变异导致的婴儿线粒体肝病。给予熊去氧胆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和L-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2个月后肝功能改善,患儿1岁时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 简介:病毒感染启动宿主先天免疫反应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它们协同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作为一个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内具有RNA解旋酶活性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1)编码蛋白检测到。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作为一个接头蛋白,在RIG-1信号通路的下游和NF-κB、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VS通过其疏水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是线粒体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将线粒体和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线粒体抗病毒蛋白 先天免疫 维甲酸诱导基因Ⅰ 病原相关分子模武
  • 简介: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指未伴心室扩张的不明原因左室肥厚,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常见。HCM多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有少部分患者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呈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变异导致HCM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引起的线粒体结构功能改变,造成氧化磷酸化缺陷,ATP合成不足。本文着重对与HCM相关的mtDNA变异位点作一综述。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线粒体DNA 突变
  • 简介:线粒体的功能可以用能量转化速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来评价。运动过程中,“补偿机制”的介入会导致线粒体供能速率降低。“补偿机制”会破坏内环境降低运动能力。在线粒体供能速率下降时,又分降低线粒体能量转化效率。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时,也会破坏内环境,从而降低运动能力。因此,今后的工作如能涉及糖酵解供能与线性粒体供能的转化因素的研究,会对理解这一现象有所帮助并可在实践中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从而有效提高人体的运

  • 标签: 线粒体 能量转化 运动能力 转化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在环孢素A(CSA)引起的慢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制作慢性CSA肾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溶剂对照组、CSA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光镜检查观察肾小管间质损伤情况。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内线粒体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Mfn2蛋白的表达。结果CSA模型组造模2、4周血肌酐和尿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CSA模型组肾小管间质损伤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线粒体肿胀变形,脊消失。CSA模型组2、4周肾组织Mfn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周模型组比较,4周组Mfn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结论Mfn2可能在CSA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肾疾病 环孢素A 线粒体融合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找到可以深化治疗的方案。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绝经女性以及150例未绝经女性,通过相应的观察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子宫内膜异常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在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之6.8(±0.5),和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P=0.02;在围经后内膜厚度超过6.8(±0.5)毫米时存在相关性,且P<0.009。结论绝经阶段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4.6(±0.5)无需进行诊刮;而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6.8(±0.5)毫米,则无需进行诊刮,内膜厚度少于8.7(±0.2)毫米可以先进行常规的激素治疗,若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再予以诊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基于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通过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模型运用提高动手能力,并以画图贯穿始终,最后通过列表使学生归纳出精子和卵子发生过程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绘图、比较和归纳等技能。

  • 标签: 精子 卵子 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 简介:摘要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与技能。如今,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课堂空间,发挥其独特的“功效”,能快速将体育技能、理论知识等连接起来,搭建起学习的桥梁。

  • 标签: 电教媒体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 简介:叶酸可促进胎儿脑和脊髓健康发育,预防脑神经管畸形,已成为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首选服用的微量元素。但补充叶酸过量,非但不能预防胎儿畸形,还可掩盖维生素缺乏症状,干扰锌代谢,引起机体锌缺乏。若孕期妇女体内锌含量低,则可加重妊娠反应及增加分娩合并症。就胎儿而言,锌缺乏可能导致其生长发育障碍、后天性发育不良及智力损伤等问题。育龄妇女于孕前3个月直到孕后期3个月补充叶酸最佳,亦可通过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此阶段,应特别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切不可将蔬菜长时间高温烹制。孕期妇女最好服用含叶酸的复合型维生素片,既可保证孕期所需营养,又可避免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

  • 标签: 孕期妇女 叶酸 体内 维生素缺乏 缺锌 生长发育障碍
  • 简介: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所必需的物质,即使是极耐旱的沙漠生物亦仍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生存。对于人体来说,失去全部脂肪、一半的蛋白质,尚能勉强活命,但是失去水分就严重得多,失水20%就会危及生命。成人机体含有水分约占体重的三分之二,和地球表面海洋占有的面积比例相仿,有人称人体也有一个大海洋。

  • 标签: 人体 水的来源 大脑皮质 渴中枢 水平衡 代谢水
  • 简介:气体的内能是指气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个状态量,由气体物质的量、温度、体积等因素决定。改变气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它们在改变气体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但本质是不同的。导致判断密闭气体内能变化的方法灵活多变,成为学生解题的难点。同时此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点。

  • 标签: 气体内能 密闭 物质的量 物理过程 高中物理 状态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苯酚烧伤后大鼠体内的毒物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于2019年2月,将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按6 mg/kg苯酚经皮染毒制作大鼠5%体表面积烧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0.25、0.75、2、4、8、16和32 h后大鼠血浆和肾脏组织内苯酚含量。通过DAS 2.0软件计算苯酚代谢动力学参数,并对其肾脏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苯酚烧伤后0-8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8)为(28.741±6.485) μg/ml·h,0至无限时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为(30.354±6.424) μg/ml·h,半衰期(t1/2)为(2.111±0.632) h,峰浓度(Cmax)为(16.287±4.870) μg/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854±0.148) h;大鼠肾脏的靶向效率(DTE)为2.91。结论苯酚烧伤大鼠苯酚经皮肤吸收快,消除快,并且清除率高、MRT短、物质蓄积性弱,苯酚对肾脏具有相对明显的选择性。

  • 标签: 苯酚 烧伤 大鼠 色谱法,高效液相 毒动学,毒物动力学
  • 简介:摘要: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应用,因其置管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为患者减轻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提高了患者静脉治疗的舒适度,是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导管在体内留置的时间延长,局部感染、导管断裂、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体内导管破裂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在体外破损很容易被发现,而在体内破损不容易发现,严重者存在导管断裂,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潜在危险而危及生命。2022年2月,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体内破裂,经护理后完成化疗顺利出院,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ICC导管 体内破裂 原因 护理
  • 简介:体内所有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约占整个体液的2/3;另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外(细胞间隙),称为细胞外液,约占整个体液的1/3.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一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脑脊液等.

  • 标签: 内环境 人体 细胞 体液 脑脊液 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