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表明:苇辈CEH漂白的氯化段和碱处理段废液中均含有氯代和氯代愈创木,氯化段废液中的氯代相对含量高于氯代愈创木,碱处理段废液中两类氯代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接近。次氯酸盐漂白段废液中的氯代类化合物含量极少。经过载体吸附法固定的白腐菌处理之后,苇辈CEH漂白混合废液中的氯代类化合物含量大为降低。

  • 标签: 氯代酚 废液 白腐菌 酚类化合物 吸附法 碱处理
  • 简介:为了建构结构信息指数回归模型,研究了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结构与其对大型Sao急性毒性的关系,在邻接矩阵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原子生物活性特征值αi,由αi建构结构信息指数G,将其用于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大型Sao急性毒性的研究,化合对大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由方程得出的以预测值与测定值之间能较好地吻合,用Jackknife法检验,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G是一种结构选择性、性质相关性俱佳的拓扑指数。

  • 标签: 环境科学技术 原子生物活性特征值 结构信息指数 苯砜基乙酸酯 大型Sao 急性毒性
  • 简介:建立了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34种有机氯农药和氯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实验考察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盐析剂用量、色谱柱比对等条件并优化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加入10g氯化钠作为盐析剂时回收率最高;VF-1701msUI色谱柱比HP-5msUI色谱柱对化合分离效果更好,用时更短,线性更好。本方法检出限为0.003~0.044μg/L,所得各组分的精密度为1.2%~7.9%,平均回收率为70.2%~114%。

  • 标签: 有机氯农药 氯苯类化合物 液液萃取 气质联用法
  • 简介:摘要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PFAS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河流、土壤、人体及野生动物体内均能检测到PFASs的存在。PFASs能诱导实验动物的多系统毒性,包括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内分泌毒性及免疫毒性等。PFASs与子代出生结局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PFASs主要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通路,干扰雌激素,影响甲状腺系统、糖皮质激素、炎症反应及DNA甲基化,从而危害子代健康。我们综述PFASs宫内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PFASs宫内暴露与子代出生结局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 标签: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 母亲暴露 出生结局 生长和发育 作用机制
  • 简介:叙述了9个苯并-15-冠-5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在以乙醇为溶剂,浓盐酸为催化剂回流与微波辐射条件下的合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只有2个化合e和h适合于高温回流和微波辐射条件下进行反应,其它化合出现了分解或变质现象。对于化合e和h,在微波辐射条件下进行反应时,仅仅3分钟,反应几乎定量完成,是目前发现的最高效的合成方法。

  • 标签: 苯并-15-冠-5 缩胺基硫脲 合成方法
  • 简介:对影响棉花黄酮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超声温度、固液比、提取次数等4个因素,90%乙醇为溶剂提取,以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及固液比为因素

  • 标签: 中黄酮类 化合物超声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来源于很多植物,它是植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是性组分,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已达8000多种。它们结构繁多,目前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抗癌、抗突变、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它们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中药用来治疗骨质疏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很多中草药的治疗骨质疏松的化学成分都是黄酮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这些化合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和研究情况。

  • 标签: 骨质疏松 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高药理活性的一种天然化合,其不仅具有抗炎、抗氧化的效果,还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作用。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本文旨在分析本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并发症 糖尿病 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室中两台不同气相色谱仪对混标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其中对不同仪器的检测结果给出作者的一点看法。最后作者对水质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提出了自己未来的展望。

  • 标签: 气相色谱 混标硝基苯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全面探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深入了解其对肝脏微粒体及不同CYP酶的影响以及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体外实验中,通过肝脏微粒体的制备和体外CYP酶代谢活性的抑制实验,详细评估了黄酮类化合物对CYP1、CYP2、CYP3家族的影响。动物实验中,以大鼠和Beagle犬为模型,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和组织分布分析,全面揭示了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情况。综合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药效,药代动力学,体外试验,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C-MS/MS法测定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选择甲醇作为提取试剂,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主要为药品中 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痕量检测提供科学数据。结果:本次检验药品中不含N-亚硝胺类化合物,NDEA、NDMA、NDIPA的平行加标回收率为最大为114.6%,最低91.5%,相对标准偏差:0.975%~3.02%(n=6)。结论:GC-MS/MS法操作方便,能够为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可推行。

  • 标签: GC-MS/MS法 药品 N-亚硝胺 回收率 气质色谱
  • 简介:采用新型的的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3D—HoVAIF)研究了200种芳香化合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首先对芳香化合进行了结构参数化表达,然后采用逐步回归(SMR)对变量进行筛选,建立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其87个无氢键分子的模型和113个有氢键分子的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和标准偏差分别为R2=0.801,SD=0.473和R2=0.929,SD=0.318.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证明了该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在分子结构表征和生物毒性预测上的适用性.

  • 标签: 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3D-HoVAIF) 定量构效关系(QSAR) 芳香化合物 梨型四膜虫
  • 简介:采用邻氨基为原料合成了N-酰基苯并嗯唑啉酮类化合物30个,其化学结构经^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菌活性,其中化合3b、4b、14b、19b在50mg/L浓度下对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的致死率为100%,有7个化合在1000mg/L浓度下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ennbarinus的致死率达95%以上。

  • 标签: 苯并嗯唑啉酮 合成 生物活性
  • 简介:设计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实验,确定醇法提取柳蒿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按照GB/T5538-2005标准测定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醇法提取柳蒿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乙醇的体积分数为80%,提取时间3.5h,固液比为l:40(g/mL),提取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柳蒿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3.027%。随着猪油中黄酮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作用逐渐增强。柳蒿芽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 标签: 柳蒿芽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 抗氧化性
  • 简介:目的观察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方法以2.2.15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在最大无毒浓度以下将药物用培养液对倍稀释成50、25、12.5μg·mL^-1加入2.2.15细胞进行培养,每4d换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分别收集第4、8天以及停药后4天的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最大无毒浓度为50μg·mL^-1,在最大无毒浓度时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为59.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9μg·mL^-1,治疗指数(TI)为3.1;但对HBeAg无明显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仅为25.5%。结论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对2.2.15细胞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 2.2.15细胞 HBSAG HBEAG
  • 简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并筛选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并构建了一个预测能力较强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化合对朱砂叶螨均具有触杀活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升高。处理48h后,LC50值低于1000mg/L的化合有8个,分别是3-(2-苯并咪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1)、3-(2-苯并噻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2)、3-氨基香豆素(3)、3-乙酰基香豆素(4)、4-甲氧基香豆素(5)、6-硝基香豆素(8)、6,7-二甲氧基香豆素(13)和7,8-二羟基香豆素(21),其中化合1、2、3、5和13的杀螨活性优于药剂对照螺螨酯或与其活性相当;活性最好的化合为13,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284.8和122.2mg/L,其毒力约为螺螨酯的2倍。通过计算得到2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34种物化参数,以此为描述子,经过SPSS相关性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和校正,得到一个以扭转力、取向力、总能量和分子半径为自变量的QSAR模型,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达到0.987,复判定系数R2也达到0.967,通过F检验证明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 标签: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朱砂叶螨 触杀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QSAR)
  • 简介:提出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H2S液相氧化反应的催化电池电子转移机制,即借助于催化剂分子自身歧化所形成的催化电池M(Ⅰ)Pc-PcM(Ⅲ)实现底物(HS-)与分子氧间的电子转移,其反应过程为阴极反应:O2+M(Ⅰ)Pc→O2-+M(Ⅱ)Pc,阳极反应:HS-+M(Ⅲ)Pc→HS·+M(Ⅱ)Pc。这一电子转移过程也是决定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从而导致催化反应按自由基历程进行。

  • 标签: 双核金属酞菁 催化电池 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