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进行朱陆之学异同论战的产物。此书在借用程敏政的"朱子晚年定论"说的掩盖下以陆学攻朱学,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要彻底解开《朱子晚年定论》这以陆化朱学消解朱学的秘密,必须把《朱子晚年定论》同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的朱陆之学论战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这场论战,是正德以来重新崛起的心学派向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第次挑战,王阳明用"朱子晚年定论"的反讽武器官方程朱理学的挑战虽然失败,却为他后来用"良知"说挑战官方程朱理学准备了条件。

  • 标签: 朱子晚年定论 朱陆之学论战 陆化朱学 消解朱学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家之言的统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周易》古经展示了符号与文字体的文本形式。《易传》从象数、义理合的理路出发,开显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相贯通的易学天人之学。秉持象数优位立场的汉易系易家,承续《易传》理路以诠《易》,将《易》象数学内涵的诠释与文字背后象数根据的揭示,视为了首务,这在《周易集解》所采诸家《大有》卦经传的诠释中,就有典型表现。他们基于阴阳消息以明象、诠《易》,认为象构成了《易》的基本世界,万象并非静态已然的存在,而是直处在生生流转、隐显转化的鲜活敞开状态与历程中,而立足阴阳消息,促成有序和谐通泰的礼乐化的人文理想天下愿景的实现,成为他们心目中《易》的旨归与现实王道归趋。

  • 标签: 《周易》经传 象数优位 象世界 阴阳消息 天下愿景
  • 简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汉学家包弼德直致力于中国宋元明时期浙江婺#1/金华的研究。他的研究结合思想史与地方史的考察视角,既包含有其前作《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学术理念所作的反思、继承与推进工作,又呼应着美国宋史学界地方史、理学史的研究潮流,具有相当的学术史意义。

  • 标签: 包弼德 婺州/金华 思想史 地方史
  • 简介:本文以华北太行山东麓某县某镇郄家庄桩并不复杂的婚变个案为对象,采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家族干预与社区舆论乡村私人生活的双重制约,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舆论力量的张力。

  • 标签: 家族干预 社区舆论 私人生活
  • 简介:山东大学主办,凤凰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协办的《子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于2013年11月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

  • 标签: 成果 珍本 工程 两岸 文化业 山东大学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需要合理的制度供给和相应的制度变迁。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政策推动阶段、政策法律化开启阶段、政策法律化深入阶段和政策法律化完善阶段。通过各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结构和实施绩效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今后制度变迁的发展路径应更注重法律合理化、类型化变迁和政府守法等方面的改良。

  • 标签: 制度变迁 产权结构 政策法律化 发展路径
  • 简介:问题的缘起陈静先生在"吾丧我--解读"文中认为:解读的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吾与我"的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的我',也不是‘情态的我',所以在任何极端的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的‘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的基本概念,它展示的是个自由的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的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的‘游'展示了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的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 标签: 存在状态 人生境界 自由自在 齐物论 庄子 “吾与我”
  • 简介:与传统哲学直观的感性理解不同,胡塞尔提出的范畴直观表明,范畴的客观形式能够通过客体化行为的综合功能构造自身,从而成为可直观把握的认识对象。但在阿多诺看来,范畴直观只是观念论的种伪造,其根源实质上也仅在于逻辑有效性向主观方面的移置。

  • 标签: 阿多诺 范畴 批判 逻辑有效性 传统哲学 综合功能
  • 简介:<正>吴虞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荀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中的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的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的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荀子的学说作了高度的评价。

  • 标签: 吴虞 君主主义 荀子 法后王 法先王 儒家德治主义
  • 简介:文化技术的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技术的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的过程——的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老庄“道”的“有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 标签: 魏晋玄学 独化
  • 简介:《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 标签: 《管子》 易学 贡献
  • 简介:宋元易学墨梅艺术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易学的理学化实现的,主要体现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方面。影响到创作论上,是在创作技法上宋元墨梅艺术创作讲求由象数阴阳推究作梅神理,二是在创作主旨上借《梅花太极图》批判佛教的世界观。影响到批评论上,是借气化原理来解释墨梅“清美”和“生意”的风格,二是借“周子太极图”来比附扬无咎所创空圈之法。宋元墨梅艺术所受易学之影响本于《易》而超越了《易》,具有借易学发扬儒学的鲜明特点。

  • 标签: 墨梅 《周易》 理学
  • 简介:《管子》《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 文本 思想 影响
  • 简介:马克思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儒家仁学的建立是孔孟人类理性之觉醒的巨大贡献,孔孟奠定了儒家仁学之基础,却未封闭仁学之体系。宋代新儒家程朱等人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而又作了重大改造与发展:他们将孔孟的道德情感之“仁”升华为道德之本,将孔孟的道德条目之“仁”提升为道德宗元,将孔孟的主体精神之“仁”扩展为字宙精神,将孔孟的个体生命力之“仁”发展为宇宙生生之德,儒家仁学因此而由道德伦理学升华为道德哲学。

  • 标签: 四端 恻隐之心 生生之德
  • 简介: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的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的原则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道家、道教的理解与态度。

  • 标签: 柳宗元 道教 真经